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2/06 09:41:24瀏覽756|回應0|推薦1 | |
中國時報 2007.12.06 歷史煙霧中的牌匾 李丁讚 文建會修正「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將古蹟認定權改由中央管轄,並將中正廟的「大中至正」牌匾,改為「自由廣場」。依據這個新法規,教育部準備將「大中至正」拆除,引起老榮民等深藍人士激情抗議,誓死捍衛這塊匾牌;另外,也有一群第三勢力年輕人,試圖「維和」,呼籲藍綠停止惡鬥,暫停拆除。一場慘烈的衝突似乎勢難避免。 首先,我要指出的是,執政黨為了不觸犯法規,竟然透過層層修法的方式,來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表面上雖然合法,但卻是對法律的最大侮辱。如果政治可以隨時修改法律,法律的神聖性與中立性就蕩然無存了。 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合法不合法,其實還是一個次要問題。在本質上,這是一個歷史問題,而不是法律問題。法律衝突所真正凸顯的,是雙方對歷史解釋的分岐。如果我們一直都在煙霧中看歷史,而不嘗試還原歷史真相,然後給蔣中正一個合理的歷史定位,我們對中正廟的看法,將永遠是分岐的。 綠營把蔣中正定位為威權統治者,是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元凶。因此,在民主時代,我們不應該紀念過去的獨裁者。這樣才符合轉型正義。這種說法當然有道理。只是,藍營對這段歷史的解釋很不一樣。他們認為,蔣中正對台灣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至少,他退守台灣,讓台灣免於共產黨的統治,否則,台灣今天一定是中國的一個省,還談什麼台獨。他們對二二八元凶這種說法也不認同。 歷史,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活過,也因此經常會有不同的角度與詮釋,不足為奇。外省人對日據台灣不理解,本省人對抗日不清楚,這是因為兩個族群在那個時候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因此,兩種族群對這兩段歷史的解釋完全不同。這種不同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戰後這段歷史,是本省人與外省人共同經歷的歷史。四○年代的二二八,五○年代的白色恐怖,以及之後的經濟奇蹟等各項發展,都是這個島上人民的共同記憶。目前大家之所以對這段歷史還有不一致的看法,是因為資料不完整,再加上大家避諱談論這些問題。在歷史煙霧中,我們當然看不清一切。這才是所有誤解與敵視的根源。 黑蝙蝠中隊,是戰後台灣史的一個小插曲。在冷戰格局下,這些飛將軍冒著生命的危險,為台灣替美國在大陸收集情資,讓人心酸。作家龍應台在清大講述這段歷史時,要求在場觀眾起立向這群飛將軍致敬。在場很多深綠人士,也都深受感動。因此,只要我們從人性出發,對歷史的同情、理解與共識,其實不難。只是,這個舉動如果不是由龍應台,而是由陳水扁來做,整個意義就更大了。 戰後有很多歷史,都是台灣所有人的共同記憶。我們應該好好地共同來面對這一段歷史。從台灣的觀點出發,用人性的角度來解讀。只要對台灣人是好的,我們就應該肯定;只要對台灣是壞的,我們就應該譴責。只有我們認真地面對歷史,我們才有能力處理今事。戰後這段歷史的梳理與詮釋,是解決台灣當前問題所不能略過的。 如果有一天,外省人面對蔣中正二二八或白色恐怖的犯行,也願意同聲譴責。而本省人對台灣的經濟奇蹟,也願意承認蔣中正的功勞時。這時,中正廟的處理變成是可以討論,而且可以找出恰如其分的方案。戰後很多歷史,都是如此。當我們對戰後史有共同理解時,我們就是一個國家。國家,是一種歷史的共享。 民進黨號稱代表台灣的黨。但是,他的一切作為,都是在撕裂台灣。認同,是一種軟功夫,強迫不得。民進黨如果真正要建立台灣認同,就要以包容、同情的心來面對外省族群,讓她/他們可以安心地在台灣生活下來,不要每天在那邊製造恐懼與對立。這樣,一個以台灣為主體的思維才能慢慢成長茁壯。這才是建立新國家的康莊大道。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