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1/11 14:47:47瀏覽1946|回應0|推薦10 | |
如果說,此次德、波行的柏林圍牆,是計畫中最重要的目標景點;那柏林的西方百貨公司,就是此行最大的意外。因為行程根本沒有這個景點,領隊帶大家到了現場,也沒介紹這裡就是歐陸最大的西方百貨公司。就如同在波蘭羅茲時去的曼菲蘿(Manufaktura ),是波蘭最大的購物中心一樣;起因是為了提供一個餐食自理的適當地點,供旅客有更多的餐食選擇所致。在柏林的最後一餐也是自理,到達時,領隊只介紹想買名牌的這裏是個好地方,附近也有很多美食可供自行選擇。 當下車抬頭上望,看到Ka-De-We的字樣,也不知是啥玩意(男人對此類地方毫無自覺);上網搜尋才知道這是個寶地啊!有些人牢騷認為領隊為什麼不多介紹些?由於自己做過領隊、導遊,所以對於領隊的謹慎很能理解;因為這行程有一個免稅商店(其實是購物點),為了避免影響購物成績,對其他類似購物中心做過多介紹,是自打嘴巴;而且為了避免對其他團領隊的影響,做而不說,就是最合宜的作法。況且,對旅行業而言,在無所得的地方做多餘的停車,是損害同業的。 此行唯一的購物任務,是幫女兒買個L.V(Louis Vuitton)零錢包(好像是這個說法);所以進入一樓後,直奔L.V專賣店。門口有圍繩組隔,以為是客人太多,暫時不放客人進去?還是同行旅客告訴我,直接進去即可,警衛會拉開圍繩的。原來女人們對此都很熟稔,老男人買小女子的名牌,還真有點為難!這裡的店員都不會說中文,後來才知道有一位大陸籍店員,正招呼大款的大陸客人。將手機內的相片給店員看,運氣不錯,有貨(三月份在巴塞隆納沒買到),拿出護照與信用卡,一切行禮如儀,辦完免稅手續走人;我說的他聽不懂,他說的我聽不懂。 其實,歐洲所有的名牌,這裡基本上都有;而且相同的商品,比巴黎老佛爺便宜許多,也比在巴黎購物的感覺愉快的多,可能是德國人實在的性格所致。很多到德國旅遊購物的人,都會有這種輕鬆愉快的感覺,最主要便是因為德國的品質有國家政府把關,所以就算在昂貴的精品店內購物,也不用擔心會買到假貨。不知什麼原因,當下大陸人並不多,但中國人絕對是這裡的貴客。其實,商店五樓的服務處就可以直接辦理退稅,但當時不知道,最後還是去機場繳單匯進信用卡內。 所以,如果來柏林要買些精品,到Ka-De-We就可以了;其他購物中心都是浮雲,白走一趟,來這裡才有收穫,這也是領隊為什麼不多介紹的原因之一了。台灣人最熟悉的頂級奢侈品牌大多誕生於歐洲,而這些品牌在歐洲境內的售價,要比國內專櫃便宜許多,身在歐洲,身在德國,身在如同奢侈品宮殿的卡迪威百貨,怎能錯過大肆購物的好機會?更何況退稅比例也高,整體言要比台灣便宜1/4左右。 西方百貨公司(Ka-De-We)不僅是歐陸最大、歐盟第2大的百貨公司,僅次於倫敦哈洛德百貨公司;其地位之於柏林,正如同哈羅德百貨(Harrods)之於倫敦;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之於巴黎。自1907年首次開業以來,商場經過幾次翻新與擴建,現在銷售面積已達六萬多平方公尺,一層的男裝區多是如Moncler、JW Anderson、Joseph、Kenzo、Loewe、Marni這樣的一線品牌。 而二至三層的女裝區則是女性購物者的天堂:Acne Studios、Alexander McQueen、Stella McCartney、Burberry、Céline、Anya Hindmarch、Armani、Balenciaga、Dolce & Gabbana等最受青睞的時裝品牌都有出售。最知名的頂級彩妝香氛品牌也匯集於此: Acqua Di Parma、Bobbi Brown、Benefit、Charlotte Tilbury、Erno Laszlo、Estée Lauder……除了大品牌以外,還可以在此購買到本土護膚品牌德國Dr. Hauschka、澳洲Aesop、法國By Terry、瑞典Byredo等小眾優質的品牌。 卡迪威百貨的整個六層都是美食區域,各國的美食都匯聚於此;擁有超過30家餐廳以及美食專櫃與一百餘名廚師,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天堂,也是逛街之後休息的絕佳去處。傳統柏林美食Das Berliner Zimmer、意大利餐廳Antipasti、西班牙菜Cinco Jotas、南法菜餚、Bouillabaisse、日本料理等。不過我的晚餐並未在這些餐廳使用,而是在百貨公司旁的露天飲食吧-咖啡配披薩,佐以柏林的夜色。 卡迪威伴隨著德國一百年的現代史走到今天-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主宰歐洲;同年,帝國首都柏林進行區域整合,位於老柏林市西面的梯爾加籐、夏洛特堡和維爾姆斯道夫三個衛星城被合併成柏林的「新西方」。1907年三月二十七日,猶太裔商業鉅子阿道夫‧揚道爾夫在柏林「新西方」中心地帶創建了一家百貨公司,取名「西方百貨公司」(Kaufhaus des Westens),音譯「卡迪威」。 卡迪威是揚道爾夫的第六家百貨公司,由著名建築師紹爾特設計。卡迪威的設計理念以當時流行的美國百貨公司為樣板,整個公司由無數個頂級專賣店組成。她的外牆並不誇張,高度也和鄰近的民居相彷,裡面富麗堂皇又充滿現代色彩,體現了外表低調、內部嚴謹的德意志傳統思想。整家公司共有五層,二萬四千平方公尺的購物面積,使她在當時傲視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商業界。 百年前的卡迪威就擁有二十多個電梯和用於小憩的茶室,加上明亮的燈光和一百五十多個用氣壓傳遞的收費裝置,使她很快成為柏林消費的時尚代表。同時卡迪威還帶動了她所在的陶恩茨恩大街到庫達姆大街的發展,使這一帶從普通住宅區變成了今天西柏林最繁華的時尚消費區。1927年卡迪威被猶太裔百貨公司集團梯茨接管。1929年到1930年建築師紹爾特再次出馬,開始了卡迪威的擴建工程。卡迪威的尖頂變成平頂,顧客休息室建在擴建後的屋頂陽台。這一匠心獨具的設計,使得處於鬧市的卡迪威,同樣可以讓顧客享受如同郵輪中隨波蕩漾的愜意。 在納粹統治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屬於猶太財團的卡迪威和整個德國一樣被獨裁恐怖的氣氛籠罩著。1933年三月,在柏林著名的阿德龍酒店,納粹經濟部直接操作,三位集團總經理的護照被沒收。親納粹的海爾梯集團大商人卡爾格用五萬帝國馬克開始收購卡迪威。短短七年,卡迪威龐大資產就被徹底「公私合營」。同時,卡迪威大批猶太裔員工逃往國外,留在德國的相繼被送進集中營。 二戰末期,墜毀在樓頂的一架盟軍飛機引起大火,把卡迪威燒得只剩下一個外殼。戰後1950年,修復完的第一和第二層店面首先對外開放。當時衣料櫃檯的面積佔去第一層店面的一大部份,因為剛從戰火中喘息過來的柏林人尚無能力購置精美的成衣,很多人自己買來布料裁剪縫衣,當時在卡迪威的衣料部可以買到從布匹,到紐扣直至模板的各種裁減所需用品。從1967年到1977年的修繕和擴建工程,使卡迪威的購物總面積達到了四萬四千平方公尺。 1961年東德政府開始修建柏林圍牆;從此,處於西柏林「孤島」中的卡迪威,被東德人稱作西方繁榮的象徵。對照東德經濟的窘困,卡迪威琳琅滿目的貨架,印證了民主制度和共產制度的巨大差距。1989年十一月九日,柏林圍牆轟然倒塌,卡迪威迎來了久違的東德民眾;接下來的幾天,大批衝進卡迪威購物和參觀的東德民眾,曾一度導致店舖癱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卡迪威再度擴建一萬六千平方公尺,並在第七層蓋了玻璃頂。 1996年,在團結的德國和繁榮的柏林市的框架內,Ka-De-W再次進行了全面翻新並重新開業,擁有超過60,000平方公尺的購物空間,正式成為歐洲大陸最大的百貨公司。這項最新的翻新,包括對美食大廳的升級,增加了一層專門用於為遊客提供胃口滿意的樓層。如今,第六層和第七層都專門用於食品,倒數第二層為熟食店,而最後一層已轉變為冬季花園餐廳;在這裡,可以享用全窗圍牆包圍的優質美食,欣賞維滕貝格廣場的壯麗景色。 然而,Ka-De-W與外面的街道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加複雜,那裡是富人的避風港和開始感到貧窮的德國之間的相互作用。Ka-De-W對公眾情緒和公眾品味的敏感度,要比大多數機構高。由於它注重質量(而不是豪華),因此其員工對他們具有一種堅固的誠實。夠賣嗎?這是有時會在商店的各個部門聽到的一個問題,而在陶恩茲大街大街之外的德國,卻很少會有這樣的體貼。內部的人不是反資本主義者,但他們了解資本主義的局限性;通過大片的窗戶,他們可以看到德國正在發生變化。什麼正在腐朽,什麼正在繁榮。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