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波蘭克拉科夫前往弗羅茨瓦夫-29
2019/12/11 15:36:13瀏覽843|回應0|推薦12

中午在克拉科夫老城一家很有中古感覺的餐廳,使用了炸豬排餐;豬排炸的一般,但很大一盤生菜沙拉,卻大快朵頤,實在這段時間蔬果攝取量明顯不夠。餐後走皇家之路,徒步到聖福里安聖殿處上車,繼續行程前往樂斯拉夫。來到波蘭,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首都華沙,再來就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克拉科夫;對於現在要前往奧德河畔的明珠般的小城—弗羅茨瓦夫(Wroclaw)大多並不熟悉。因為,弗羅茨瓦夫在Google及台灣稱樂斯拉夫,在歷史上因多次易手,故城市數易其名。

 克拉科夫距離弗羅茨瓦夫約272公里,行車時間約3小時;走DK7前往Rząska的S52後沿A4前往Bielany Wrocławskie的DK5/E261。從A4出口下交流道繼續走DK5/E261前往目的地Wrocław。這段路大部分是收費的高速公路,全程還算順暢。弗羅茨瓦夫(波蘭語:Wrocław;德語:Breslau,中文譯為布雷斯勞、布列斯勞、洛克勞),位于波蘭西南部的奧得河畔。

 10世紀,弗羅茨瓦夫奧得河上的座堂島已經形成一個集市,是古代從萊比錫前往奧波萊、克拉科夫和基輔的貿易路線上的一個渡口。它最初是大摩拉維亞的屬地,不久改屬波希米亞。990年代,該居民點一度被波蘭公爵梅什科一世占領;1000年,羅馬教廷設立了弗羅茨瓦夫教區,建造了主教座堂和要塞。1139年該地成為西里西亞公國的首府。1241年城市被蒙古人洗劫並燒毀。大約1300年,弗羅茨瓦夫是北歐貿易城市漢薩同盟的一個成員,德語成為當地的主要語言。

 1493年《紐倫堡編年史》中記載了一位波蘭商人從克拉科夫前往布拉格時途經此地,他見到:「西里西亞的布雷斯勞,是一個位於奧得河畔的潮濕的德國城鎮 ... ,河流的兩岸都是德國人;不過 ...波蘭語也經常使用。」16世紀初,該市人口中的壓倒多數成為更正教路德會信徒。1526年起,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王朝開始統治這片土地。1740年,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成為弗次瓦夫的合法統治者。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之後,普魯士加入了德意志邦聯。

 1871年,由普魯士主導的德意志帝國成立。在德國統一進程中,布雷斯勞發展成為德國第六大城市和主要工業中心,人口超過50萬人,其中德國人占95.71%。1923年,布雷斯勞發生一場排猶騷動;並授予阿道夫·希特勒榮譽市民稱號。1933年,蓋世太保開始了行動,對付波蘭和猶太學生(發給特別的種族隔離身份文件)、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工團主義者和其他被認為是危害國家的人。有人甚至因為公開使用波蘭語而被捕。1938年,布雷斯勞1萬名猶太人被趕進集中營。

 二戰爆發後,布雷斯勞剩下的猶太人也遭到納粹有計劃的屠殺;從1939年到1945年,通過種族清洗,布雷斯勞變成一個純粹的德國城市。19452月,蘇聯紅軍圍城期間,不計其數的德國平民和奴隸勞工死於機場建造過程中。婦女兒童撤離過程中,有18000人凍死在零下二十攝氏度的低溫和暴風雪。這時,布雷斯勞戰前60萬人口只剩下20萬人。194556日,布雷斯勞要塞是德國東部最後一個陷落的大城市,有65%80%被摧毀。進城的蘇聯紅軍野蠻地攻擊倖存的平民。

 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的規定,德國將奧德河-尼斯河線以東包括布雷斯勞在內的11萬平方公里(三倍台灣大)的領土割讓給波蘭,作為對波蘭東部割讓給蘇聯18萬平方公里(五倍台灣大)領土的補償。布雷斯勞是德國喪失領土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從1945年到1949年期間,原來的德國居民均被向西驅趕到戰後剩下的德國領土,在這過程中,蘇聯紅軍曾對德國婦女進行集體強姦,促使德國人儘快撤走。不過,直到1950年代末,還有少量的德國人堅持留在那裡。

 同時,約有30萬波蘭人被重新安置在弗羅茨瓦夫,他們一部分來自波蘭中部小鎮和村莊,不過很多人是來自波蘭東部割讓給蘇聯的地區,例如利沃夫(今屬烏克蘭)、維爾紐斯(今屬立陶宛)或格羅德諾(今屬白俄羅斯)。1948年,弗羅茨瓦夫已有30萬波蘭人,德國人只剩7000名。1948年該市改名為弗羅茨瓦夫。19977月,該市遭遇奧得河大洪水。2005年,該市遭遇暴風襲擊,造成3人身亡。2006年,弗羅茨瓦夫的百年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出生於弗羅茨瓦夫的名人有愛羅斯·阿茲海默(阿茲海默病發現者)等。但更可怕的是該市出的諾貝爾獎得主竟然有10位之多,超過這個世界大部分國家所產生的諾貝獎得主的數量。分別是:

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諾貝爾文學獎)

菲利普·萊納德(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德華·畢希納(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

保羅·埃爾利希(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蓋爾哈特·霍普特曼(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

弗里茨·哈伯(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1931年諾貝爾化學獎)

奧托·施特恩(194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馬克斯·玻恩(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萊因哈德·澤爾騰 (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如今,弗羅茨瓦夫是下西里西亞省的省會,人口約為63萬,列波蘭第四大城(次於華沙、克拉科夫和羅茲),同時也是波蘭僅次於華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弗羅茨瓦夫在其城市發展史上的大部分時期內,一直是一個以多民族、多元文化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蘭、捷克、猶太等民族均扮演過重要角色。而德語曾長期是占有優勢地位的語言。由於保留下來的以及戰後重建的大量普魯士、奧地利乃至波希米亞風格的建築,該市在波蘭境內仍是一個頗為獨特的城市。

 弗羅茨瓦夫最早的城市名稱是Sigillum civitatis Wracislavie,得名於統治該市的波希米亞公爵的名字。該市名稱仍然容易引起德國和波蘭民族主義者的爭議;對於該市現在佔主體的波蘭居民,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生的居民,該市過去曾使用過的德國名稱「布雷斯勞」已經相當陌生,而且很有可能會觸怒他們。

 為了增進團員對波蘭這個國家的認識,領隊繼續播放一部在2008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的電影《卡廷慘案》(Youtube上可下載觀看)。奧斯卡榮譽獎獲得者波蘭電影導演安傑伊·瓦依達,他的父親雅庫布·瓦依達是一名波蘭軍官,1940年的卡廷慘案中在卡爾可夫戰俘營被內務部殺害。2007921日,由阿克森電影工作室製作、安傑伊·瓦依達所導演的電影《卡廷慘案》在波蘭上映。劇本取材於安傑伊·穆拉爾奇克的書《死後檢查-卡廷的故事》,詳述了一些被殺害的波蘭軍官的母親、妻子、女兒的命運,並重現了卡廷森林慘案的情景。

 卡廷大屠殺,又稱「卡廷森林大屠殺」、「卡廷事件」或「卡廷慘案」(波蘭語:zbrodnia katyńska),是蘇聯秘密警察機關內務人民委員部在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於1940年4月至5月間對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的波蘭戰俘、知識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務員進行的有組織的大屠殺。此次屠殺正式文檔於1940年3月5日由包括總書記約瑟夫·史達林在內的蘇共中央政治局簽署批准。遇害人數估計約為22,000人,最常見的數字為21,768人。

 屠殺發生在卡廷森林、加里寧(特維爾)、卡爾可夫等地。受害者中約8,000人是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的戰俘,其餘則是被指控為「情報人員、憲兵、破壞者、地主、工廠主、牧師及官員」而遭逮捕的平民。由于波蘭的徵兵制度規定,除非獲得當局豁免,所有大學畢業生必須服兵役,接受後備軍官培訓,蘇聯得以捕獲大批波蘭知識分子,其中還包括波蘭籍的猶太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喬治亞人、韃靼人、白俄羅斯人以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並推進占領卡廷森林,蘇聯人的暴行才被軸心國發現。1943年,納粹德國宣布在卡廷森林發現集體墓地;德國的揭發,致使蘇聯與設於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斷絕外交關係。蘇聯官方一直否認卡廷大屠殺,直到1990年時任波蘭總統雅魯澤爾斯基訪問蘇聯時,才承認內務人民委員部實施並隱瞞了卡廷大屠殺。俄羅斯聯邦檢察總長的一項調查證實,蘇聯需要為卡廷大屠殺負責,其中確認了1,803名波蘭公民的死亡,但是拒絕將其承認為戰爭罪行或種族屠殺,並以屠殺參與者已經去世為由終止了調查。

 俄羅斯政府拒絕承認遇難者是史達林壓迫的受害者,使他們不能得到正式死後平反。俄羅斯人權組織「紀念碑」發表聲明稱調查結果不可信,認為「至少」有14500人遇害,而一定不是俄羅斯官方表示的1803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3122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