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08 08:15:06瀏覽1369|回應0|推薦20 | |
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旅行者把目光投向這塊聖潔之地,是最近幾年的事,不過人數依然不多。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扎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於內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 印度教把岡仁波齊神山看做大黑天神的駐錫地;耆那教把岡仁波齊視為一座靈性的聖山;雍仲苯教發源於岡底斯山地區,對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亦由來已久。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雍仲苯教,他們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所信奉的神靈也不一樣,但他們全都認為岡仁波齊是「世界的中心」,視其為神山。這就使岡仁波齊具有多種宗教疊加的神聖,從而發射出五光十色各種信仰的光暈、光環,成為萬神殿,成為東方的奧林匹斯山。 岡仁波齊峰雖然它的海拔高度僅為6656公尺,不僅在西藏的眾多8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中排不上名;比起鄰近的納木那尼峰(7694公尺),也是小巫見大巫。岡仁波齊的山形很容易辨認,主峰四季冰雪覆蓋,形似圓冠金字塔,四壁非常對稱,如同八瓣蓮花環繞,山身如水晶砌成,宛如技藝高絕的玉鑲冰雕。由南望去可見其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徽記。 據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道場,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濕婆大神的殿堂,耆教和苯教都有圍繞象徵純潔與仁慈的岡仁波齊轉山可以洗去罪孽的傳說;人們多以為祂只不過是一處虛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現實的山。岡仁波齊,梵語意為「濕婆的天堂」,也就是印度神話中「神的天堂」。歷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講經,因而這裡很久以前便成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苯教四大教派共同信仰的中心,是中、印、尼三國各族數以億計的信徒心馳神往的地方。 在西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刹獲得解脫的地方。藏傳佛教認為它是密宗勝樂之無量宮,其周圍的群山河流均為勝樂宮的組成部分,蘊藏著深奧的宗教含義。同時,岡仁波齊又是眾多佛、菩薩和高僧大德所加持和修行的聖地。 再往前走一段路,便又有一處被經幡重重圍住的大石頭,標識牌上寫著「馬頭明王石」,「馬頭宮里天然馬頭金剛和釋迦牟尼腳印」。馬頭金剛是觀音千千萬萬化身中的一種化相,也是幫助修行者降魔除障的忿怒形相。其以馬頭置於首,背後是對眾生的慈悲心,而以忿怒威猛摧伏之形示人,所以就稱為馬頭明王。至於釋迦牟尼腳印,別稱叫做「不動地釘」,環繞岡仁波齊神山有四處;由來是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塑三尊佛像,分別供奉於神界、魯界和人間。 據傳,羅剎王貢布崩用神變迎請人間的釋尊佛像供奉,但沒有供奉此佛的特殊坐床,於是想用神變揹回岡仁波齊神山。這時釋迦牟尼及五百羅漢立刻飛往岡仁波齊神山,在岡仁波齊南面的「五百羅漢聚盆」或叫「上壇城 」的岩石上留下腳印;同時在神山四角各留一腳印,稱為「底斯不動四釘」,這樣羅剎王無法揹走。如今看到的是第二個,在第二補給站點(即第二個拜佛台過來不遠處)岡仁波齊背後,可看到清晰的繩印及四周釋尊的腳印。另一個在色雄(經幡柱那裡),第三個在翻過卓瑪拉山口進門曲峽谷的地方,第四個在出拉曲峽谷的仲哲普寺。 在佛教盛行的年代裡,當地及印度、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的佛教徒,把它當成祈天求神的聖地。至今在「神山」腳下還殘存著持有不同國度風格的古刹;當時那些虔誠的佛教徒,不遠千里,不辭辛苦來到這脫離塵世的「仙境」求取「神靈」,表達他們的「誠心」。他們要沿路叩頭祈禱,最後到「神山」之下繞山朝拜數圈,才算完成宿願。要是在朝拜中死去,那便是福高德重,從聖地升天;要是朝拜回歸,便得到當地居民無限的崇敬,因為到過「聖地」,且取得「聖水」、撮得「神土」而回,堪稱功德高深。 岡仁波齊經常是白雲繚繞,令人難以一睹真容,但在陽光照耀下又會閃爍出奇異的七彩光芒,分外耀眼奪目。傳說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以致時至今日還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其原因有人認為是宗教問題,因為岡仁波齊被認為是四大教的發源地;所以在藏民的心裡祂是神山,非常神聖的,攀登祂就是對祂的不敬。也有人認為是難度太大,垂直度太高和終年積雪不說,風力也比較大,山上的岩石早就風化了,根本就不能站人! 傳說希特勒曾親自下令,讓納粹衝鋒隊成員海因里希·哈勒為首的5名黨衛軍和納粹軍秘密前往西藏,去尋找一個名為沙姆巴拉的神秘地方,據推測就是岡仁波齊。據傳說,那裡隱藏著地球軸心,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邪教主義者,希姆萊頑固地堅信,如果把世界軸心轉到相反的方向,就可以使時光倒流,讓納粹德國回到不可一世的1939年,還可以改正所犯的一切錯誤,重新發動戰爭並取得勝利。 而根據有關沙姆巴拉的傳說,地球軸心蘊含巨大能量,根本無法靠近。正因為如此,沙姆巴拉在神話中才被認為是控制全世界的中心。誰接觸過它,誰不僅能成為時間的主人,還將擁有神奇的力量,可以獲得生物保護場。甚至還有傳說稱,沙姆巴拉的能量可令人長生不死。對此深信不疑的希姆萊甚至計畫在找到傳說中的世界軸心後,向西藏空投幾千名空降兵,以組建一支不可戰勝的「不死軍團」。 單調的山景,使得勞累的行程更為加劇;讓腦海無盡的盤旋這些神鬼莫測的傳說,讓腦的能量往正面思考,忘記高反帶來的不適。一邊胡思亂想,一邊繼續往前走,經過繫著五色經幡的是「兩頭磐」,再往下走約20分鐘,看到一塊「但真仲康」的牌子,就到了第二個補給點。拉曲河的河水逐漸增大,有了嘩啦嘩啦的流水聲,或許是這個原因,此地成為休息點和藏民們紮營的地方。 此時,陽光透過大片絮狀雲朵的間隙,照射在灰褐色的崖壁和黑褐色的岩壁上,更顯得怪石遍布的峽谷極其嶙峋。只不過,在峽谷裡穿行,絲毫感受不到太陽的溫度,僅有河灘的些許草色添來了些許暖意。還是沒有進入帳篷休息區休息,雖然裏面坐滿了大陸內地的遊客,雖然休息並不能代表體力不足;但衡量自己還能夠堅持,就繼續出發;繼續是砂石路,此時穿一雙厚底防水防滑的高筒登山鞋就很重要,這雙鞋也是來前在台灣登山社買的,夠厚的鞋底,無懼砂礫會刺痛腳底。 繼續繼續,繼續埋頭苦走,有匹無鞍的馬,在路邊石礫中找食物,這樣如月球表面的大地,幾乎寸草不生,不禁覺得好可憐。不理牠,我還是繼續一步一步往前走,沒有猶豫,也不能猶豫。當步伐覺得沉重,當呼吸開始急促,當山體色彩逐漸黯淡時,遠遠看到路的左邊有一座小小的橋樑,橋梁附近也是掛滿五色經幡。這時腳步陡然輕快許多,因為從這座橋樑走過去,再往前走不遠,拉曲河對岸遍布亂石的灰褐色陡坡上,那幾座紅褐色或淺黃色的牆壁的房屋,就是哲熱普寺。 看看腕錶,下午04:35。寺前有塊牌子寫著「直熱普貢巴」、「希夏邦馬賓館」,就是今晚打尖的地方。哲熱普寺別名叫「止熱寺」,相傳古倉巴大師探尋轉山道路時,在此遭遇指引其修行而後在山洞隱沒的獅面空行母化身的野犛牛,故此被稱為「止熱」,藏語意思就是「野犛牛隱沒消失之處」,而後噶舉派大師以此洞為中心修建的寺廟,就被稱為「止熱寺」。 寺正對著輝煌壯觀的岡仁波齊北壁,走進廟裡,沒有看到人影,順著指標走向右廂房,這裡是個小賣店,只有一位喇嘛在招呼;洽詢後告訴我廟旁的任何一間都可住,先佔位先贏。剛好碰到同團一為團友,他比我年輕得多,所以早我十來分鐘到,帶著我先去搶了一間只有三張床的房間,類似的房間只有幾間,其他都是大通鋪。 時間還早,去哲熱普寺走了一圈,趕決實在很累了,連忙回到房間休息;最主要是內衣褲均已濕透,連忙換上乾淨的內衣褲,將換下的拿到外面吹風,希望儘快吹乾。雖然不能洗滌,但萬一明天同樣情形,還是需要乾爽的內衣褲替換。此時,回來的遊客逐漸增多,趕緊先到小賣店,買了方便麵,就是今晚的晚餐,也是正式的一餐。之所以要先吃,很簡單,麵還很多,但熱開水不是一直有。 吃完麵,和同房團友聊聊後就和衣躺下。雖然說第一天上路,體能還能負荷,但下午山路逐漸傾斜,還是消耗不少的體能。第二天的難度更大,才是真正的考驗;看資料說,明天一開始的山路傾斜度就頗大,過完天葬場後坡度才稍減;但隨後上山的路,是全段最辛苦的,所有的考驗都在攀登山口的這一段。不過,事已至此,總不能原路退回去,只能咬緊牙根苦撐,毅力是體能最大的依靠。 太陽下山後,氣溫驟降,睡夢中迷迷糊糊感覺還有人入住,心中狐疑怎還有團敢那麼晚才到?在半醒半睡的狀態下,感覺腰酸背痛,腳也痠疼,如此迷迷糊糊又睡了幾個小時;中間醒來多次,實在是睡得很痛苦的一晚(海拔5210公尺)。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