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岡仁波齊轉山第一天 拜佛台與捕給點(4895公尺)(中)-41
2019/07/07 11:41:45瀏覽874|回應0|推薦7

岡底斯山脈橫貫在西藏北部崑崙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橫臥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公尺的岡仁波齊。岡仁波齊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梵語稱為吉羅娑山,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獅泉河的發源地;相傳雍仲苯教發源於該山;印度教認為該山為濕婆的居所,世界的中心;耆那教認為該山是其祖師瑞斯哈巴那剎得道之處;藏傳佛教認為此山是勝樂金剛的住所,代表著無量幸福。

岡仁波齊並非阿里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祂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爍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歎。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就是指岡仁波齊;《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

前佛教時代的象雄雍仲苯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岡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獲得解脫的地方。

岡仁波齊,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巴嘎鄉北,巴嘎鄉也是轉山的起點和終點。岡仁波齊形似金字塔的外形,藏民稱像「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祂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佛陀曾在此轉法輪,現在仍有五百羅漢常住于此,是最殊勝的佛山道場,也是佛經中所說的德斯雪山。岡仁波齊經常白雲繚繞,藏人認為能看到峰頂是件福氣的事情。

由於今天是第一天徒步,又以散步的速度慢行,所以不覺得吃力;不過下午山路逐漸傾斜,令人呼吸倍感急促。邊想邊走很快行了6公里至河邊,拉曲河就在峽谷中間,徒步路線在小橋沿著拉曲河岸分成東西兩條路,這兩條路都能通向哲熱普寺,路況都差不多,還算平坦,是全程中最好走的一段路。大約還有三個半小時的路程,西岸的路在快到的時候,必須脫鞋涉水,沿東岸的路則要稍微遠一點。

兩條路都不陡,但海拔一直在緩緩上升。這裡東側的岩壁擋住了視線,看不到神山。此時精神體力都到達此次進藏已來的最高峰,雖然高原反應還是很強烈,雖然頭痛欲裂,但完成轉山的企圖,壓過一切的不舒服。所以,雖然在曲古寺下面的帳篷裡可以喝茶休息,但並沒有進去休息;這是第一個補給點,有塊牌子上面寫著—巴貢古曲(不知其意),右側山凹裡也有間藏廟,很有特色的樣子。

第一個補給點也是牛馬運輸服務中心,租騎馬匹或雇髦牛揹夫的在此可得到生力軍的支援。徒步者休息後就只能繼續前行,對向面有對很像印度籍的男女迎面騎馬而來;藏傳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沿順時針方向,始終讓岡仁波齊處於徒步者右邊,苯教徒則以相反的方向逆時針轉山,所以這二位應該是苯教徒。不大像是馬夫,因為馬夫送完前一批客人後,趕回來載後面的客人時的神情完全不同。

所以,後面的行程,除了如我般的徒行者外,也有騎馬的轉山客;他們坐在馬背上悠哉遊哉,由馬夫牽馬前進,不但輕鬆,可能還會覺得無聊吧!中午12;30左右,徒步已經有三個多小時,路旁坐著一位孤獨漢族老人在休息,沒有其他親朋陪同,應該是大陸內地來的遊客;看他將滿滿的揹包擺在地上,想必揹包此時已成為他的累贅。而此時原與我一起徒步行的團友們,也因體力的不同,前後距離拉得非常開,甚至不見人影;至於租騎馬匹的團友,更是完全無影無蹤。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 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人稱這座山為Mt.Kailash,也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裡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籍朝聖者就不奇怪了。

在2018年印度金三角的旅遊中,就聽到印度籍導遊介紹,印度教的信徒們,終其一生,要到中國境內的神山轉山一次;記得很清楚印度導遊說不出岡仁波齊的名字,我忍不住就將答案告訴了他,引得團員與這位導遊的好奇。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我本身就是導遊領隊出生,又在2014年藏曆馬年才去岡仁波齊轉山回來,自然記憶深刻,脫口說出也就不奇怪了;只是搶了導遊風采,有點不好意思。

此時攀過一個山口,拉曲河還是與我們轉山方向交錯而過,但水量明顯增大許多。河谷二側的崖壁陰影,也完全將河谷地遮掩起來,山壁也處在一半陽光一半陰影的奇特光影中。四個小時一步一步的走到這裡,徒步的行程越來越枯燥;唯一樂趣是與偶而超過不認識的漢族轉山者,大方的彼此加油打氣。偶而一輛小貨車呼嘯而過,捲起一陣灰煙,讓徒步者和磕長頭的藏族朝拜者閃到路旁避開。

虔誠的磕長頭的藏族朝拜者,他們轉完山可能要15天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們風塵僕僕的臉龐,始終如一的動作,慢慢的站起來,又跪下去,他們就這樣三步一磕,從遠處一路走來。而只是揹著簡便背包的我,此時連續幾箇山口走下來,呼吸越來越不順暢;五千多公尺的高原,含氧量本已比平地最起碼少了1/3,還得不斷攀登越來越高的山口,說輕鬆是騙人的。連忙調整如長跑般二吸一出的呼吸頻率,也找塊大石頭坐下來稍事休息一下,喘口氣,喝口水,再繼續前行。

二側山體越來越高聳,沒有一棵樹,也寸草不生;碎石與土泥在豔陽照射下,有如月球表面般的荒涼。團友們已經完全沒人影,不知在前面還是後面?再度慶幸自己不是領隊,再也不必負擔他人的責任,只管做好自己,一步一步慢慢的往前走去。坐在路邊休息的印度人,磕長頭五體投地的藏傳佛教信徒,和我一樣來自內地的大陸遊客,大家互相比起大拇指,為對方、也為自己加油打氣;加油!

就這樣從曲古寺再走了大概五、六公里,遠遠看到有掛經幡,還有瑪尼堆,應該是第二個拜佛台到了;有大陸團的客人在路邊拉起五色經幡,將思念與祈求寄予遠方的親人。這個位置是格薩爾王座騎棗鬸馬的天然馬鞍和德斯西方禮拜台(即第二個拜佛台)。在岡仁波齊雪峰之下,一塊有如馬鞍的大石頭,矗立在半山腰,所以人們在此繫上五色經幡。在轉山路上,只要看到有掛經幡的地方,就會有瑪尼堆,就能很清楚地看到神山。西壁腳下有道峽谷,是轉內圈的道路

據雍仲本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恒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

因而,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大陸各藏族聚居區來的朝聖隊伍,使得岡仁波齊轉山的神聖意義,綿延了幾千年之久。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2799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