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吐蕃第一個佛堂 珍珠唐卡昌珠寺-32
2019/06/25 13:14:10瀏覽1105|回應0|推薦15

昌珠寺位於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里;由松贊干布主持修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係吐蕃時期第一批興建的佛教寺廟之一,後發展成為三寶俱足的佛寺。現在的寺廟規模,是在公元14世紀絳曲堅贊時代,基本定型和延續下來的,後來成為格魯派寺院。

傳說是歷史未經證明的一部分,西藏基本上所有的寺廟,都會有些神奇的傳說相伴,例如傳說文成公主就曾在昌珠寺駐足修行,寺內還有她繪畫的唐卡。傳說昌珠寺在建寺初期,還曾有一尊能說話的度母像供在主殿裡。另外,傳說在托且拉康殿內,還仍保存著一個土灶,上面還放有當年文成公主曾使用過的一個陶盆;而「托且」,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謝謝」或「感謝」,所以該殿名意味深長。

是的,昌珠寺的傳說非常的多,因為其來歷,和西藏歷史上最有名的大昭寺建造傳說有關;當初為了建造大昭寺,文成公主進行了測算,發現西藏是一個仰臥魔女的樣子。要想保住平安,就必須用寺廟將她壓住;大昭寺正是位於魔女的心臟。不過僅有大昭寺還是不夠的,還要在魔女的肢體上,再修建十二座寺廟來壓住她,這些寺廟叫做「鎮肢寺」,昌珠寺就是這些「鎮肢寺」的第一座。

藏語中,昌是「鷹」、「鷂」的意思,珠是「龍」的意思。另外一個傳說,相傳當年決定在此地興建「鎮肢寺」,這裡原為一片水域,在建寺前有一五頭惡龍作亂。松贊干布想泄水築城,用法師之計,化身為大鵬,將惡龍降伏後7日水乾,才得以築基建寺,故得「昌珠」之名;以紀念松贊干布降伏妖魔,造福雪域。

昌珠寺作為山南「三聖寺」之第一,在信徒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蓮花生和米拉日巴等有名的人物,也都曾在昌珠寺周圍修行,其修行地遺址仍存,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現在昌珠寺一帶,仍為許多佛教信徒的朝聖聖地。昌珠寺也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冬宮;五世以後的歷代贊普,每年都要定期來此添香禮佛。

昌珠寺建築規模宏大,由大殿、轉經圍廊、廊院三部分組成;共二層,磚木結構。主體建築是措欽大殿(大經堂),大殿下層布局和形式與大昭寺大殿相仿;措欽大殿名「乃定當」,殿內供奉一尊三世佛像,即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彌勒佛。三世佛像由全銅澆鑄而成,與其它廟佛像用銅皮包裹不同,十分罕見。大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東西長45公尺,南北寬29公尺,裡邊有天井天棚;經堂由64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是全寺僧人每日誦經和舉行重要宗教活動的場所。大經堂周圍排列著12座神殿,每座神殿供奉的神佛菩薩各不相同。

昌珠寺離乃東縣很近,而且就在公路邊,路過就看得到。昌珠寺遊人也不多,不過這裡看到很多磕長頭的信徒和轉經的老人。走進昌珠寺的大門,和很多寺廟一樣,兩側各有一個碩大的轉經筒;由於轉經是要順時針旋轉,所以面對大門方向右手轉起來很順手,可左邊轉著就有點彆扭了。原來這經筒一個是進門時轉、一個是出門時轉,這樣正好都是右手順時針。

跟著轉經的信徒,把寺院裡的經桶都轉了一遍,感受了下強大的氣場。這裡沒有熙攘的遊人,不用排隊,不用看滿眼好奇的目光,身邊都是淳樸而虔誠的藏民,這樣的感覺,應該才叫旅行吧!過了大門和經筒,是一個小院子,想進入大殿還需再過一道大門。西藏很多寺廟都是這樣的結構,簡單說就是漢人四合院「兩進」的概念。第一進院子很小,沒什麼特殊的建築,只有一些關於寺廟歷史的介紹和一圈圍繞「二進」的轉經迴廊,很多信眾正沿著經迴廊虔誠的行走著。

穿過第二道門,來到的是寺廟的核心,也就是措欽大殿的所在地。大殿左邊有一個小門,這扇門上的裝飾很特別,門上畫著個頭像、還掛了個面具;更因為門口還貼著一張白紙,上面寫著「女士禁止入內」,尤令人好奇。雖然門是關著的,門扣還是扣著的,但並沒有掛鎖。考慮到女士不讓進,那我是男士當然可以進啦!所以逕直推開這扇神秘的小門,房間不大,應該說很小,而且燈光昏暗;走進去頗讓人有些心驚膽跳,此時如果有隻貓叫一聲,都能把人嚇得半死。

定睛看了一下,中間有一尊佛像,臉被布遮住了,從神態看好像是一尊四臂的護法神。西藏不少寺廟裡都有這種被布擋住面部的佛像,甚至是壁畫上也有類似的情況,具體意思不是很了解,好像是一些護法神,人不能看他的眼睛。再環顧四面牆上,是一些黑底的壁畫,內容雖不明所以,但看著也都有些凶相。雖沒做什麼虧心事,但這小屋的氣氛也不容人久留,趕緊又悄悄退了出來。

走出了神秘小屋,開始圍著措欽大殿東遊西逛起來。一間小的殿堂裡面,供奉著好幾尊佛像,邊上還有一個小的靈塔。由於沒有介紹,也不知裡面都是哪些高僧大德?只好自己憑著判斷猜測了一下,其中應該有蓮花生、宗喀巴大師,還有一尊怎麼看都像是佛祖,可不知為什麼卻不在正中,被擺到側邊去了。雖然看著有些糊塗,但這麼近距離的觀察這些佛像,還是被他們栩栩如生的樣子所吸引了。

托且拉康殿內,保存著一個土灶,上面放有陶盆,據說就是當年文成公主曾使用過的。「托且」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謝謝」或「感謝」。除了一些小的殿堂,其實這一層裡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四周牆上的壁畫,這裡的壁畫栩栩如生、色彩鮮豔、高度也適中,看起來非常清楚。仔細看看這些壁畫上人物的表情、姿態,再看造像的精細模樣,不由得不佩服工匠們高超的藝術功力!

參觀完一樓,順著深具寺廟特色的指路牌指引,來到了二樓;這裡有昌珠寺最著名的兩樣東西和一個殿堂。這兩樣東西一幅相傳是文成公主親自刺繡的佛祖釋迦摩尼像;另一副是完全由珍珠鑲嵌而成的珍珠唐卡。而這一個殿堂是專門供奉蓮花生大師像的一個殿堂。由於二樓的殿堂裡都不能拍照,所以只是在一些門口拍了幾張,算是到此一遊。

跟著轉經信徒,在工作人員指引下,來到二個小房間,擠得滿滿的信徒;由於對藏傳佛教的不瞭解,也不好意思往裡面擠,只能將相機閉眼亂拍一通,所以雖然現場沒看到寺院的鎮寺之寶—珍珠唐卡和釋迦牟尼唐卡;但回來整理相片時,發現還是意外拍到部分。當時,只知道有鐵柵欄相隔,再加上燈光昏暗,所以並沒有任何珠光寶氣的感覺,也沒有發現任何璀璨的光芒。不過,這也許正是這幅鎮寺之寶可貴之處吧!外表平常卻內涵極高,這不正是藏傳佛教的修行之道嘛!

依據資料記載,珍珠唐卡至今有900多年的歷史,所畫的是堅期木尼額松像(觀世音菩薩憩息圖)。整個唐卡用珍珠串起成線條繪出的,長2公尺,寬1.2公尺,由29026顆珍珠鑲嵌而成,額頭上鑲嵌一顆鑽石,眼睛裡是瑪瑙和貓眼石,此外還有1500多顆珊瑚,500多顆綠松石等。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木竹巴王朝時期,由當時的乃東王的王后出資製成的。保存珍珠唐卡的房間在大殿樓頂二層最靠後的一間房裡,有時遊客稀少時那間房是鎖著的,需要去找管鑰匙的人將門打開。

至於釋迦牟尼唐卡,即「釋迦牟尼緙絲唐卡」,相傳由文成公主親手繡制。緙絲釋迦牟尼像,像高2.92公尺、寬1.72公尺,釋迦牟尼著紅色袈裟,袒右肩,袈裟上飾八珍寶(即法輪、白海螺、白傘,幢、蓮花、水罐、金魚、吉祥結);肌膚為金色,藍色高肉髻,背光中遍飾蓮花,結跏趺坐於覆蓮座上;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像左上為太陽,正中為三足金烏,右為月亮,其中有玉兔在桂樹 下搗藥。像上端有梵文兩行。整幅唐卡織法平整、緊密,極為精美絢麗,屬明代緙絲像中的精品。

穿過供奉珍珠唐卡的殿堂,也就是主殿對面的小殿裡面,就是供奉蓮花生大師像的地方;這裡也是昌珠寺最早的建築,名「乃定拉康」,習慣上則常稱「乃定學」(第一層)、「乃定當」(頂層)。這裡面也是信眾最多的地方。乃定當與乃定學範圍相同,據說這幢早期建築當年是用「貝瑪」草堆砌起來的,而現在的建築則是石木結構,說明是晚期修繕的格局。

大師的造像非常的莊嚴肅穆,殿內後壁原供奉佛像甚多。但更吸引我的還是信眾們的舉動。我細細觀察了一下,幾乎所有信眾都帶著酥油,依次供奉到造像前的油燈裡。還有很多人將自己的汽車鑰匙交到佛像前工作人員的手裡,由工作人員把鑰匙在佛像四周和腳下碰一碰,再交還回來,看來是祈求大師的護佑。

最有意思的是,所有人最後都要去工作人員那裡去求一小勺子從造像前取回來的聖水,用手虔誠的接住,然後抿一口,其餘的塗在頭上,男女老幼,皆是如此。隨著隊伍來到門口,雖沒有要,但工作人員也還是習慣性的也遞過來一勺子,於是我也學著別人的樣子用手捧了過來,用嘴一嚐才知道,原來這「聖水」居然是濃濃的青稞酒。剛剛才用聖水擦了臉,這又用聖酒澆了頭,真是醍醐灌頂啊!

昌珠寺內廊中,懸掛有一口銅鐘,鐘上銘文說這口銅鐘是漢族比丘仁欽監造,施主是赤德贊第三妃提氏,上有藏文銘文兩圈,陽文,字形與桑耶寺鐘同。據考證,鐘係吐蕃王朝赤德松贊時期所鑄,施主王妃菩提氏,與桑耶寺鐘施主甲茂讚為同一人。此鐘係漢僧監鑄,是唐蕃之間文化、宗教密切交流的歷史見證。

參觀最後,又去轉經迴廊轉了一圈兒;在轉經的人群中拍了一些照片,喜歡用自己的視角,去觀察每一位轉經信徒不一樣的神情動作,鏡頭下的信徒,每一位總是與眾不同。要特別強調,在寺廟裡給僧人或信徒拍照,最好用長鏡頭,才會自然生動。要注意很多僧人或信徒是不願被拍的,千萬不要強求。如果答應了給被拍攝者寄相片,希望旅行結束以後,一定要實現自己的諾言。當然,使用拍立得更好;特別是藏族小朋友們,他們很希望被拍照,更希望獲得自己被拍照的相片。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2774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