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6/10/16 00:42:21瀏覽1656|回應6|推薦70 | |
20世紀初匈牙利劇作家卡日令悌(Frigyes Karinthy)提出一個《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概念,大意是科技的進步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能導致我們跟任何陌生人都可能有六等親友之內的關係,不過他並沒有具體的證據. 19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做了一個《小世界實驗》(Small World Experiment)﹐他隨意選了一些住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和堪薩斯州維奇塔的陌生人﹐請他們寄一個包裹給一個住在美國麻塞諸塞州波士頓市的人.如果不認識就盡量想辦法找有可能認識那個人的親友轉寄﹐但是受托的人一定要和自己真正有來往的親友才算數,受托人也要依同一規定繼續轉寄.他發現那包裹如能寄到一般只需2到10次轉寄就可達目的地,中間值是5.《小世界實驗》的結果似乎是說《六度分隔》的理論不是無稽之談. 1990年美國有個舞台劇以《六度分隔》為故事的主旨,1993年改編成電影而使《六度分隔》這個觀念開始廣為人知.1994年美國賓州阿爾布萊特大學(Albright College)的幾個學生根據《六度分隔》設計了一個名叫《凱文貝肯的六度分隔》(The Six Degrees of Kevin Bacon)的遊戲,規則有一點像《小世界實驗》,遊戲開始時先指定一個演員﹐他可以是任何美國影劇界古今大小演員,讓大家猜猜需要經過多少部電影才能將這演員和演員貝肯(Kevin Bacon)相連,電影的總數稱之為「貝肯數」(bacon number),能最拿出最小的「貝肯數」的人獲勝.貝肯雖不是頂頂的大名星,演的電影也不是特別的多,但是他有一個特點,他跟許多大明星同台演出的經歷比他人多﹐因此以他為中心的網路包容極廣,奇妙的是大部分演員的「貝肯數」都是少於6,這遊戲原只為了好玩卻無意中再次替《六度分隔》的理論打氣. 因為《凱文貝肯的六度分隔》這個遊戲非常熱門﹐2012年谷歌網站(Google)增了一項免費服務,你在它的搜尋首頁輸入任何一個美國演員的名字加上「bacon number」這兩個字就可以得到他(她)的「貝肯數」,谷歌並且列出用以連結演員的舞台劇和電影名單為證.這雖然破壞了那個遊戲的競爭性卻滿足了我的好奇心,我試了一些演員的名字,果然得到答案都是小於6,我於是想貝肯和成人電影的演員應該隔離很遠了吧?於是輸入1980-1990年代一個有名的成人電影女星詹姆森(Jenna Jameson)的名字,沒想到她的「貝肯數」竟是2,原來詹姆森曾經參演一部美國名廣播主持人司登(Howard Stern)的自傳電影《Private Parts》(1997年),以那部電影為基本就可以輕易的將她與貝肯連結了. 另一個希奇的例子是1865年槍殺林肯總統的布斯(John Wilkes Booth)雖然與貝肯的生日相差120年,他的「貝肯數」卻只有5.原來約翰布斯曾經與一位名叫卓(Louisa Lane Drew)的演員同台演舞台劇,卓又與一位早期跨越舞台與電影界的演員巴利摩(Lionel Barrymore)同台演過舞台劇,巴利摩既然演過電影接下來就很容易了. 《小世界實驗》和《凱文貝肯的六度分隔》的實驗所用的範圍狹窄所以就不能拿來證明《六度分隔》的理論是真理,不過它們足以說明《六度分隔》的慨念並不是那麼不可思議,這讓我想到孔夫子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講的真是不錯.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