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西合併找出最適合治療憂鬱症的個人方案:「因為身體記得:告別憂鬱症的療癒之路」讀書筆記
2023/05/25 10:50:37瀏覽2404|回應1|推薦11

對身為資深的心輔人員來說,我見識過憂鬱症多元的樣貌和治療,甚至可以用「見怪不怪」來形容;一般而言,我受助人專業訓練過程都是以西醫的精神醫療觀點為主,然實際個案的治療方法卻很多樣,有時也很奇怪,除了熟悉的精神科外,其它常見的治療大致可歸納成兩個大宗:民俗療法和中醫。

對這兩種治療方向,我並沒有能力以正式研究方法去探索其效果如何,但我由此可以確認一件事:治療憂鬱症的路徑,不會只有西醫觀點。這次我的讀書會選到這本書我非常開心,終於補足一塊一直以來我想探究的領域:到底除了一般西醫的憂鬱症治療觀點外,其他親身體驗的、有效的方案在哪裡?

初見作者尤虹文的介紹,就覺得:這根本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啊~15歲從高雄赴美留學,然後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進一步茱莉亞音樂學院大提琴碩士,早已是國際級音樂會的大提琴演奏家,跟好幾個享譽全球的音樂大師都合作過。她的人生已達巔峰,卻又心情驟降谷底;在確診憂鬱症後,她秉持不吃藥的中西合併療法,堅持與用心實屬不易,也很有參考價值。

一.憂鬱症都有多年累積的問題

「黑暗中,痛苦如同巨大的陰影不斷漫延,心痛得我希望到廚房拿把刀子,撕裂自己的心。」(p.10)

在作者提到「以色列事件」的崩潰和陷落,不只是無法上台演出,更是致命的一擊,人生完全失去重心和力氣的完全癱軟,這是典型憂鬱症的病發樣貌,有著多年身心俱疲的結果;難怪她在中醫師的肚子觸診時,立刻被斷定:憂鬱症已達10年以上!

那,讀者你我的憂鬱有在累加中嗎?會不會有一天也遇到致命的一擊呢?

二.善待自己的身體

「你多年來拼命完善你的琴藝,卻忘了你的身體也是你的樂器,也需要你的關注和努力,修行可以幫助你回到正道。」(p.23)

病發後作者開始接受心理治療,慢慢走向中西合併的治療路,利用感恩節的空檔,來到象岡道場,感受著如同大海般的靜謐,如同大山般的開闊,自然的美,禪修的靜,佛法的悟,她重新看見自己,道場的法師的上述話語,從此打開了一條治療憂鬱的康莊大道。

三.我們都有執念

「是我背負太深的知識障、文字障、音樂障;但透過每天用功禪修,漸漸連最厭惡的廚房工作,都能感到心慢慢下沉,慢慢安定。」(p.25)

禪師所說「不斷繞圈圈的美國獵犬」是個啟示,追著兔子繞圈圈的獵犬,有一天也會有所醒悟:我幹嘛一直跑啊?我倒底在追什麼?人,有比獵犬高明嗎?很多時候並沒有,讀書工作都是被期待的盲目追求,即使成為一個亮眼的大提琴家,也不知為何演奏。

停止繞圈吧!回到初心。「帶著正念生活、帶著正面走路、帶著正念呼吸、帶著正面吃飯、帶著正面睡覺」。想一想:我們有哪些自己不敢正視的執念?願意好好去面對、去質疑嗎?

四.現實生活的考驗都是機緣和福報

「空屋、環境壓力、夫妻關係,加上水土不服,我的憂鬱症又爆發了。住在26樓,有時候看著窗戶,不知道為什麼就想往下跳。」(p.57)

憂鬱症病發後的作者,歷經結婚的過程,應該很能感受人生中婚姻大事的震盪,尤其,後續配合伴侶的工作遷移~從紐約遷移北京,應該更是難關和考驗;但,讀者也一定可以看出,這何嘗不就是她的機緣和福報呢?在北京,作者精彩的中醫療心之路正式啟動。

是不是我們初始以為的打擊和難關,其實更是我們需要的機緣和福報?由此可知,我們一定要面對和善待我們的難關和打擊啊!它們就是我們的人生導師。

五.靜心很重要

「打坐,不過是做自己,當我們什麼都不再期待,我們就自在。」(p.66)

這是塔薩亞拉禪山的鈴木禪師提醒作者的話,禪山是個療癒的聖地,有很規律的禪修生活,尤其暑假時更提供很多的禪修課程:太極與禪、瑜珈與禪、基督教與禪宗、爬山與禪、給女性的正念寫作課、禪宗初心水彩畫課、塔薩亞拉的野生鳥類與花朵、印度中國日本的覺醒詩課程,會有很多慕名而來的世界各地學員。

為什麼要大老遠去荒郊野外才能禪修?不是不是我們根本靜不下來?如何靜下來?

的確,這世界雜訊太多,干擾太多。身體也許可以隨時打坐,心卻永遠靜不下來也沒用,「如果身體不斷打坐,但是心靈還是亂糟糟的,還能成佛嗎?如果自己號稱閉關修行,可是眼觀亂象、耳聞雜音、口出惡言,這樣還算閉關嗎?」。

六.正視自己的憂鬱

面對無止境的憂鬱,作者引用來自史丹佛大學柏恩斯(David Burns)很有名的「柏恩斯三列表」(Triple Column Technique),作為憂鬱情緒自我調整的SOP。試著鎖定一個你最近的憂鬱經驗,然後一起來「負轉正」吧:

1.列出負面想法:每天把負面想法記錄下來,然後觀察審閱這些不由自主浮出腦海的想法(Automatic Thoughts),從0-100,你有多麼相信這個負面想法?

2.失真角度:找出這些負面想法中可能的失真角度(Distortion)。

3.重建正面想法:重建一個比較理性的念頭,從0-100,你有多麼相信這個新的正面想法(Rational Response)?

七.中醫與道家的療癒之路

當中醫師用手按壓肚子腹診,就知道作者的憂鬱症已達十年,她立刻聯想到的,就是人生勝利組的第一次大挫敗:十年前大學時的情傷。是阿!當年驕傲的勝利組怎經得起這種自尊心的挫敗?從此反思,作者踏上了結合中醫、道家、黃帝內經......等的東方療法,也讓我見識了憂鬱症治療的另一種綜合模式。

作者所強調道家的養生思維:貴生,提醒我們要聆聽身體的警訊,活著不要像拼命三郎地追逐外在名利,無視身體的負擔,「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又譬如引用這個黃帝內經的概念很好,因為我們都喜歡吹冷氣是吧?「夏天拼命吹冷氣,完全失去夏季養長之道的好時機」。

八.善待自己的身體:從「放鬆」開始

「無論是道家、佛家、西方、東方,真正的修行一定是愈來愈喜悅,真正的修行一定不會背離身體、健康與生命。活得喜悅,才是正道。」(p.117)

作者書裡提到的幾個中醫治療或修煉方法,包括:站樁、宮廷理筋術、振腹療法、艾灸......等等,其切入點都是在讓身體舒服、放鬆,以解救多年來我們習以為常的內外煎熬和身心壓迫,就治療憂鬱症策略來說,我覺得是可以有立即性的撫慰效果,先讓身體好過再說。

事實上,在中醫與道家和佛學的結合來說,我覺得作者做了很好的示範,就是:內外兼修,尤其是修「心」的部分,我學到情緒安穩、不外求、不浮於事的修煉方向很重要,看待世界的眼光、價值的選擇、情緒的安穩可以進步很多,這是值得一輩子學習的方向。

九.坦然面對虛假和脆弱

「活著應該養足精氣神、陽氣,而不是爭求虛假的東西:學位、舞台、評價、名氣」(p.89)

在以道家養生的概念闡述裡,作者提到如何善待自己,有一個重點是來自於比較下完美主義的傷害,「隱藏在完美主義背後,是與生俱來深深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種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的情緒,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情緒。」。

所以身為人的價值,不須因自卑而虛胖,而招搖撞騙,接受自己的脆弱吧!然後書裡也提到「第二座山」這本書,回到人生值得追尋的四個目標:志業、婚姻、人生觀與信仰、社群,由此,人生的重心在修煉自己,在精神靈魂的層次,更進而有奉獻社群的使命,豐富別人的心靈,一起共好。

十.身體會記得情緒的痛

「如果身體沒有自覺,或是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那麼這些負面情緒就會不斷積累在身體裡面,自己沒有察覺,又不去找高人治療,那麼長年累月下來,慢慢就形成疾病的根據地」(p.149)

作者提到引導情緒、避免傷害有三個步驟:

1.覺察我當下的情緒已經升起

2.找到身體對應的痛重點,對症下手來化解

3.盡量避免二度傷害

道家的思維是教導我們從有形肉身化解情緒,然後最高級的境界,是不讓外在的混亂干擾自己,最好就是:根本不生氣!一個完全沒有執著「看法」的人,內在世界是非常穩定的,沒有大起大落。

試著先找看看你身體的壓力痛點吧!覺察身體很有意義喔!

十一.情緒養生術

作者列出很棒的「情緒養生」五步驟:

1.每時每刻覺察自己當下的心境

2.當情緒生氣時,不要壓抑,不要麻木,不要控制,不要管理,情緒不會讓你管或是控制,如同天氣一樣,接受情緒,讓情緒自然流動起來。

3.覺察情緒背後的真相:是看法,是思維模式,是因緣。

4.觀察身體穴位是否已受到情緒影響,自我治療或是找醫師手法治療。

5.重複練習以上四步驟,慢慢學習,做一個沒有「看法」的人。這些人的內心世界非常穩定,不會有大起大落的情緒,身體也會非常健康。

練習身心的平穩,才能進一步豐富我們的靈魂。

十二.善待自己

作者一再強調:把自己當朋友般善待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讓生活更為放鬆與愜意,正如書裡引用的蘇東坡的境界:「無事以當真,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或是宮廷理筋術老師的生活原則:「遇事不怒,勞逸適度,堅持走路,基本吃素」。

慢慢地境界會越來越放鬆,「把身體還給身體,這是療癒的第一步,當身體不用力,精神不用力,心不急,神經鬆開,身體鬆開,所有力量全部鬆開,這才是道家所謂無為的狀態。無為的狀態不是一種頭腦中的認知概念,無為是一種自然而然存在的狀態。」(p.198)

覺得自己身體很難放鬆嗎?不要逃避或忽略,試著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習慣,或儀式,打坐、瑜珈、運動、興趣......,只要是不受外在干擾的活動都好;先覺察,再放鬆。

十三.重新思考我是誰:當識神的主人

「我是識神的主人,不是識神的奴隸,識神聽從於我,我要做那個人的主。當我們不斷內觀,學習身心合一,不斷覺察識神,觀察我們的慣性思維,聆聽內在聲音,我們就已開始尋求更高維度的意識層級,元神才是真正的主人,才是真正的我。」(p.216)

道家認為人有:肉身、識神、和元神三體組合,肉體健康,許多時候取決於識神的看法和情緒等等;但,識神越強大,越不容易感到幸福,因為識神會隨時往外看、往內胡思亂想,隨時比較、隨時計較、隨時被帶著跑,雖然它會應付所有人生中的需求,但真正精神層次的滿足卻不能靠識神。

元神,是澄清的我,是識神的主人,更是天地人的合一,能順應宇宙,呈現最原本的本位面目。雖然道家並非單獨拿來對應治療憂鬱症的管道,但,修身修心的精神可以是相通的:

「生命是個禮物,只要我們將自身的關係調好,調順,生老病死就不是苦海,而是成長的道路。如果把人生誤認是苦海,那是因為你沒有把肉身和識神的關係處理好。」。

十四.儲存喜悅的代幣

「[人與人的連結是生命的基礎,當我們彼此被真實的聽到、看到,內心就能產生安全感和喜樂]生命中沒有愛、連結和歸屬,人生只有痛苦。」(p.235)

這是「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作者心理學家范德寇醫生說的話,提醒了我們:痛苦會儲存,你不處理、不釋放,就會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神經系統和大腦迴路,阻礙幸福感受,人生必然不快樂。

什麼才是幸福人生?真正幸福的人,是願意做出承諾,而不求回報,因為他們知道要追求什麼,而且也懂得追求喜樂,遠比追求回報來得重要。人生的不順遂是必然的,重點在我們如何因應和看待,不迴避,勇敢經營屬於自己的幸福,有點像是作者所引用星雲法師說的:「自己要做自己的神明」。

*阿得的結論:

這本書,見證作者的憂鬱症狀如何透過中西醫合併的治療方案,但其實我對佛教、道家、中醫和黃帝內經等並不熟悉,只能拾人牙慧寫點重點反思自己;不過,在小團讀書會分享時,卻有額外的收穫~討論到和作者有關兩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1.為何頂尖大學的憂鬱問題和自殺文化似乎比較嚴重?

2.作者的藝術天賦傾向,是不是也是造成憂鬱或自殺意念的因素之一?

前陣子台大短短五天發生三起學生的輕生事件,這並非個案,青年學子的自殺率一直降不下來,是自殺防治工作中的最令人擔心的年齡層;尤其,頂尖大學學生內在外在壓迫是很大的,證實了一件事:會讀書的孩子,如果不會生活和舒壓,突然的失落和挫折,往往很容易被擊垮。

另外,藝術天份孩子是不是較容易憂鬱或有自殺意念?我看過國外研究,文學家的自殺率比一般人高不少,藝術家部分也是略高,過去有許多的畫家、音樂家的確是自殺身亡的,但情緒激動可以發洩在文學和藝術創作,一刀兩刃,引導不好也容易壓垮創作者,不可不慎。

所以,講憂鬱防治,我最喜歡問:從求學階段起,平常有建立什麼防治憂鬱的生活習慣呢?有人爬山,有人跑步,有人組樂團,有人學畫畫,不管是運動習慣,還是投入休閒興趣的學習,都會有成就感和放鬆感滋潤身心靈,相較之下,憂鬱的好發率一定會降低。

然而,如果一直到中年後,你仍然不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身體,不知道要如何放鬆、找回自己澄淨的心,那麼,不妨看看作者以下這段反省文字,為什麼要寫這本書?請思考:給自己一個機會,為了重啟美好第二人生的機會和活力,好好虛心反省自己、找回初衷吧!

「這本書是我在醫生、智者、高能量場的各位大師幫助引領下,對身體的懺悔,對內在神明的懺悔,對過去傲慢無知的懺悔。過去我自詡知識份子,哈佛畢業,愛好藝術,結果呢?就算讀萬卷書,表演萬里路,知識淵博,閱歷豐富,但最終,我了解自己的神明嗎?唯有自己能傷害自己,也唯有自己才能治療自己。」(p.242)

#阿得的讀書會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9246760

 回應文章

侯政瑜
2023/05/27 06:26
我很懶。(10925250@gm.s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