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7/24 12:16:23瀏覽2697|回應0|推薦10 | |
古人說做學問的過程,總會歷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因此,我雖然喜歡閱讀,卻從不盲目的崇拜某個作家,或執著於某個觀念,因為你一旦篤信、堅信某本書或信念,很容易就無法吸納新資訊和知識。博學之後的慎思和明辨,是為做學問後的知行合一,做好把關的功課。 會注意到「跨能致勝」這本書,完全是因為在導讀我很喜歡的「刻意練習」和「恆毅力」兩本書時,讀書會的夥伴給我很好的回饋和提醒,如果只是執著於一本書概念,會不會我們也會偏頗或被誤導?無限誇大刻意練習和恆毅力這兩個概念好嗎? 一.人類因跨界而創新 然後,我就找到這本書,要說作者是批評「刻意練習」和「恆毅力」,不如說他在做一個很重要的補充,也就是,我們所謂一輩子的發展成功與否,除了這兩個概念可以有很大的助益外,「跨能」,又是另一個跳脫出來、很重要的能力和指標! 書裡不斷陳述許多研究已顯示,在科技領域能提出新發明的人,往往就是習慣於多方涉獵與投入,有別於刻意練習,主動捨棄深度而取廣度,以此來提升創意,這也不像恆毅力概念:只專攻一個專門領域;其它許多藝術創新的研究,得到的結論也幾乎一模一樣。 尤其當今科技發達,很多單一深度技能(所謂有規則專精的和善領域)都可以被AI取代,越是專業化風潮,反而越導致「平行壕溝的系統」,不利於整合與創新;所以,橫向整合才是人類的強項!愈考驗宏觀戰略的遊戲,人類能發揮的空間也愈大。 二.非刻意練習反而更能塑造奇才 皮耶塔慈善醫院產出18世紀最有名的女子樂團,幫她們作曲的大師包括:韋瓦第、巴哈、海頓、甚至莫札特等,但她們其實是來自一群見不得光的棄嬰、孤兒,而且他們的音樂練法奇特:兼擅各種樂器,這可大大違反當今對練音樂專才培養的認知和定律,更不符合刻意練習的原理。 又譬如美國作曲家艾靈頓公爵,14歲才第一次坐到鋼琴前想學音樂,甚至他一直到唸大學前還是學畫畫的。越往高等教育發展,學校明顯的專才教育,一直是朝向刻意練習的方向,但這也是對創意很大的危害,畢竟要培育創意,無需太多規範,心理學家Adam Grant指出:「創意也許難以培養,卻易遭扼殺」。 三.學習沒有捷徑,更不要怕困難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效果,實在不應過度介入或幫忙,有時過度提示看似帶來突飛猛進,事實上是誤導,禁不起時間的考驗;有些學習方式短期來看雖然沒效率,但長遠來看最見有效。如果你考自己時表現太好,解決之道是等久一點再練習,測驗起來會更困難些。學習是挫折連連,而非輕鬆寫意。 譬如,有些教授能力與經驗較差,但學生當下的考試成績亮眼;有些教授能力與經驗較佳,但學生的微積分考試分數黯淡,反而日後才在進階課程發光發熱。觀念的開通是活的,是學習的真諦 ,不可能一蹴可及。「無論是動腦和體育的活動,交叉練習都讓人更能對症下藥,針對不同問題採取合適的應對策略,成為解決問題的好手。」(p.125) 作者引述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Bjork ,他率先使用『有益的考驗』(desirable difficulties)一詞,在20年後他與別人合著的書裡是這樣談學習的原理:「最基本的是,師生絕對要設法避免把當前的表現解讀為學習。在學習期間考試高分可以表示學得很好,但師生需得明白,這種好表現時常只是曇花一現,而非確實進步。」。 四.沒有彈性的恆毅力深藏危機 在英國,英格蘭和威爾斯的學生,必須在大學之前就選定主修,但蘇格蘭的學生不一樣,他們要在大學的前兩年,跨領域修課後才能夠決定主修,如此不同制度結果與影響也跟著不同:前者的職業轉換遠高於後者。「無論轉換跑道的人當初是何時進入專業,他們從經驗中,變得更懂得這一條路是否符合自己。」。 轉換跑道豐富選擇的經驗常常是好事。經濟學家Steve Levitt有一個很有名的「樂於放棄」研究計畫,原始初衷來自於一個實驗:在他的著作「蘋果橘子經濟學」的網站裡,邀請了兩萬個讀者參與實驗,每個人都面臨一系列兩難問題,其中有2186人面臨的是考慮換工作,他們接受建議的方式是:擲硬幣,擲出正面的人就決定放手一搏。六個月後,追蹤擲出正面而轉職的受試者,發現:他們的快樂明顯多很多。 在美國教育行政單位的調查也發現,經過轉換學校的教師,更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表現,而這效應並無法以學校和學生本身素質更佳來解釋,通常是因為教師離開了不適合自己的學校,讓教師的配置變得更理想。「轉換的人是贏家。這不僅打臉古諺反對放棄的觀念,也推翻現代心理學的認知。」(p.166) 「恆毅力」一書一開始就是研究西點軍校,我們都知道:每位西點軍校的學生會獲得由納稅人出資約5萬美金的獎學金,代價是畢業後要服役5年,但讓軍方困擾的是,1990年代中期後大約一半的西點畢業生一滿5年就退役,這些通過野獸營和艱難課程的優秀軍校生為什麼急著退?待遇不是很好嗎? 「他們在20幾歲時了解了自己的潛能,並以此作出了契合度的選擇,」因此,促成了軍方後來的「軍官職涯滿意度計劃」(The Officer Careers Satisfaction Program),所謂的恆毅力,對照於知識經濟帶來:人與職業適配的契合度,顯然後者更重要!尤其是當年紀漸增,越了解自己時,更是如此。不是恆毅力不好,改變沒什麼不好,這是彈性與適配的問題,無關乎放棄或沒有毅力。 「熱忱與堅持當然重要,一時失意並非放棄的信號,但若將改變興趣或重新調整學習焦點視為一種競爭弱點,會導向了一個簡化,以一概全的老虎伍茲版的故事,認為人人都該盡早學習並想辦法持之以恆。如同梵谷,像西點軍校畢業生在知識經濟時代以後做的那般,雖然東繞西繞,卻也可貴重要,有助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雖然乍看像是一種糟糕的生活方式:只做短期計畫。」(p.182) 五.從內行走向「內行門外漢」 才華的歷練很多時候是需要更多的變通,人生很長,隨著自我認知趨於完整,我們越了解自己,有時回首過往,會發現原本看似穩定且錯不了的事業目標,也會變得猶如達爾文所形容的荒唐可笑(去當神職人員);我們的職業和人生偏好,並不會保持原狀,因為我們一直在變。 所以,即使當一個專業的內行者並無過錯,但要有更多的因素,才能突破現狀創造巔峰和價值,就像心理學家所說的「定勢效應(Einstellung effect)」:需要解決問題時,我們還是傾向慣用手法,隨著專家越來越精通的專才,框架反而更多,專家易陷於當局者迷的泥沼時中,跨領域的通才高手,反而較能一眼揪出解答、解決問題。 隨著公共資源越多,門外漢越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因為專家累積的資訊越多,好奇心旺盛的半吊子,就越有機會集結垂手可得的資訊,整合後貢獻一己之力,「研究顯示,某領域為主的解決方法通常較弱,石破天驚的革新通常來自外行人,他們跟問題的表面保持一大段距離,於是能夠用不同角度與框架解鎖問題。」(p.227) 六.讓「連結者」和「狐狸習性」補足專業盲點 書裡用任天堂當年創下銷量一億一千八百七十萬台的game boy為例,說明創新常常來自能跨界整合的「連結者」!「在技術領域裡,精細聚焦的專家們也發生類似的事。他們依然絕對至關重要,只是他們的工作成果可供廣泛存取,因此僅需少數專家就夠了。」、「美國的資料科學家博士曾預言這樣的趨勢擴展,這也為軍平(任天堂翻轉還債的關鍵人物)之類的『連結者』和博學多聞的『創新者』增加大量機會。」。 「面臨不確定的環境和不善的問題,經歷的廣度極為寶貴。而面對和善的疑難,窄面的專門化可以非凡有效。問題在於:我們對超級專家通常深負期許,因為他們有專精一面的專業知識,所以期盼他們能夠神奇施展自身技能,處理棘手問題,結果卻可能是場災難。」(p.279) 知識的廣度明顯幫助預測的能力。書裡提到一個「優良判斷力計畫」(Good Judgment Project),招募深受表彰的專家參與競賽,競賽的第一年開放徵求志願人士,經過篩選選出3200個人展開預測。從這些人之中,他們辨識出一小群最像狐狸的預測員,這些人是真正的聰明人士,興趣十分廣泛,有閱讀習慣,卻無特殊相關背景。他們依據這些人所言,權衡團隊的預測,在預測比賽上來說,一次就徹底擊潰競爭對手。 「具有高度科學好奇心的人不隨波逐流。他們獵尋資訊的方式,簡直就像狐狸在搜尋獵物一樣:自由漫步、仔細傾聽,興趣廣泛且大量吸收。正如泰特洛克的『最佳預測員』說法,情況無關他們思考何事,而是有關他們『如何』思考。」(p.300) 七.丟掉墨守成規,放下熟悉工具 挑戰號太空梭發射失敗是嚴重的慣性錯誤,大家只按照熟悉的規則做事,「挑戰號的決策並不是沒做到定量分析所至,美國航太總署真正犯下的錯誤其實太過仰賴定量分析」、「在數據不完整時就做出結論是很危險的,僅仰賴眼前的資料也很愚蠢。」。 就像美國歷史上太多次空降消防員和野外快打消防員的殉職事故一樣,一再重複著同樣的慣性錯誤:共同的獨特行為,在野火狂飆時,只要丟掉工具就能逃離襲來的野火,但他們卻還是緊守著工具不放,最後必然喪命。 一樣是死抱熟悉的規則或工具,最後喪命的例子還有:軍艦士兵不用脫下鋼頭鞋而跳船殉職、戰鬥機飛行員不用彈跳逃生而殉職、高空走鋼索表演者在失足時不抓鋼索而是抓平衡桿而喪命;「就算可靠的方法會造成令人困惑的決策,那些往往可靠的組織還是會緊守著可靠的方法」。 「團隊必須同時具備階級與個人主義的要素,才能表現卓越並存活下來」,據研究長達一世紀的喜馬拉雅山登山情況顯示,總計5104個遠征隊,以團隊來說,如果是來自極重視階級文化的國家,完成登頂的隊員較多,但半途死亡的人數也較多;因為講究階級,雖會有明確的指揮系統,卻缺乏單向溝通管道而因此受害。 八.低效率的業餘時光頻創佳績 書裡引述英裔美籍遺傳學家Oliver Smithies說的一句話:「在週六,不必這麼理性。」,這也很像我很喜歡的作家、講師火星爺爺講過的:「超人的偉大事業都是從下班後開始」,我們在放鬆時刻的「神遊」、「旁門左道」、「斜槓」,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意和成就! 一個很好的名詞:「刻意的業餘人士」(deliberates amateur),「業餘人士一詞並非侮辱,而是源自拉丁語,意為對某種特定探索感興趣的人,......創新與精通的矛盾之處在於,重大突破通常是你沿著路走時,因偏離路徑而發生的,卻如同你只是剛走上這條路一樣。」(p.358) 通常越是在一個領域專精,越深入其中而更是無法跳脫出來,於是懂得越多越謹慎而膽子反而越小!這時候需要的是:寬鬆,從「縱深」改為「橫跨」,「有限度的寬鬆原則:請小心不要過於謹慎,否則將無意識的限制自己的探索。」。 就專業學問與技能的本質而言,一直到博士班,所有專業化的訓練,都是提「高效率」的良好動力,這是增進運動技能、組裝產品、學習演奏樂器或研究新技術等最有效方法;但,我們同時也需要「低效率」的培育。類似於創造西洋棋三姊妹大師的波爾加,他的智慧有如雷射光集中式的有效率培育法,這是有效能限縮於在狹隘、和善的學習領域和環境才適合。 「美國企業家Bill Core曾是化學工程師。他發現公司最有影響力的創意作品,都是在面臨危險急時發生,因為此時紀律戒條已飛出窗外。他並因此離開杜邦公司而創立了發明出Core-Tex技術的公司。他曾說『對話通常都會在停車場內發生。』這讓他確信『閒逛時光』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企業文化。」(p.376) 閒散、發生錯誤,並不會因此天崩地裂,更不會阻擾興趣投入的興致,反而可以因為輕鬆與熱愛的結合,開發出新方向,以集體創意解決問題的公司InnoCentive,其創始人艾爾夫-賓漢說過:「重大突破和沒謬誤一開始看起來都很雷同。」,看完本書,理解到:跨能和超越謬誤,不但沒有想像中的困頓,反而是製造更好的創意爆發力呢!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