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生兒育女中進入美好的中年~「活學」讀書筆記
2020/11/15 17:40:29瀏覽1930|回應0|推薦15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台語有一粗俗的話:「恁爸最大」,意思是在輩份,倫理、和權威上,我是你的老爸,不只佔你便宜,而且話是我說的算!的確,過去傳統家天下的框架下,「恁爸」是凌駕於「天大」、「地大」的最高級;但,套在當代,或後現代來說,我只會感嘆一句:要當人家的老爸,您,真的夠格嗎?

現在的年輕世代早已不同以往,他們幾乎沒有見識過農村生活,也甚少接觸過大家族的凝聚,看的聽的娛樂來自韓、日、美,用的是隨時滿足的聯網手機,吃的是隨時可外送的食物,對同性戀、安樂死的認同度很高,自我中心已是既成事實。看吧!以您的舊經驗,真的不太容易匹配「恁爸」吧!

但,既然結婚生子了!還是得好好面對新時代的殘酷,汲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好好充實自己,讓自己真的夠格當「恁爸」、「恁母」吧!養孩子重塑這個角色的同時,其實你自己也是可以重新活過一次,在中年,活出美好的第二人生。

最近讀完「商業周刊」創辦人金惟純先生的「活學」,頗有「弱水三千吾獨取一瓢」的痛快,這本書充滿修身養性的諸多智慧和面向,吾獨取一瓢精華,特別在親子教養這個議題裡,感觸良多,兹摘錄12個金句與大家分享,試驗中年的你,是否在養兒育女的教養中,有成就更好的自己嗎?

1.「被寵壞的中年男人是很難自我覺察的,因為他們是當權者,不容易聽到不同的聲音,自我感覺超級良好;他們還擅長打造自己的城堡,只讓看得順眼的人進去;更重要的,當他們感覺不好時,有太多方法找到紓解的替代品。」(p.25)

自我感覺像是個瓶子,瓶子滿了,怎麼裝得進活水?舊時代那種爸爸出外打拼事業,回家不可一世的權威,如今早已是死路一條,清醒吧!請不要把孩子逼得遠遠的。

2.「覺知+接受+臣服三者缺一不可。缺了一個頂多只能活出[半成品]」(p.55)

一個上市公司老闆,看似「隨波逐流」的人生悠遊自在,真實身份竟是一位「瑜伽隱士」,起點來自於靜坐的修煉;看來靜心,是一個覺察自我很好的起點和路徑,由此而能修得接受和臣服的境界。

3.「其實是因為看不清楚自己,所以才看不懂別人。」(p.97)

老闆不懂員工,老師不懂學生,父母不懂孩子,但真正不懂的,其實是對自己;當父母,不是天經地義,不是理所當然,更需要能跳脫出來去覺察和修煉,這個角色的學習,先看懂自己吧!

4.「在每個妄想、疲累和煩躁的背後,都能找到躲在暗處的不願意。」(p.111)

該面對卻百般不願?究其因,就是魔鬼住在內心,一旦心魔困住,仗著自以為年紀大,自以為有經驗,就讓情緒高漲來掩飾,那是可憐的樣貌,惱羞成怒,比找藉口逃避,還糟糕!

5.「感恩不僅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元素,同時也是宇宙中最大的能量。人只有在感謝的狀態下才能真正的[得到]......越感恩的人得到越多,因為他不僅最能[收到],讓別人想給更多,連老天也給更多。」(p.135)

作者多次提到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他的中心思想就是感恩,謝天、謝地、謝人;而家庭生活中的感恩,需從父母的示範和身教,才是有力量的傳承,也讓善的力量成為自然的循環!

6.「重要的,不是你講了哪句話,而是你講了那句話之前之後,你對自己做了什麼?你對別人做了些什麼?只有當這些持續性的、出於靈魂深處的愛著愛的能量的[做],與[說]完全吻合時,那樣的[說]才具備真實的影響力。」(p.147)

最好的教養,是不教而養,是因為父母的心口一致,是隨時驗證的知行合一,是生活的點點滴滴,沒有口語,只一致性的生命樣貌,生命影響生命,最真實的影響。

7.「擔心是一種負面能量,對擔心者和被擔心者都有害無益,它帶來的是壓力和負擔;關心則是一種正面能量,對擔心者和被擔心者都有益無害,它帶來的是溫暖和支持。」(p.153)

這是親子教養很好的提醒,擔心會撈過界,帶來壓力;關心則保留界線,帶來溫暖。人生是孩子的球場,父母是不該也不能上場代打的,弄巧成拙,一輩子你只能扛著球棒隨侍在側,累死自己!

8.「透過接受和尊重,才能從家族業力中解脫,不受債務纏身;透過感恩,才能承接家族資產,帶著幸福活出自己。」(p.158)

很多人都知道所謂「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的逆境智慧,但面對家族的共業,不願承擔者多,勉強承擔者次之,心要甘、情要願,還是要從起心動念做起:勇敢承擔才會帶來透徹,而感恩,則是一帖猛藥,越過不去的越該試試啊!

9.「孩子在意識深處想要活得比父母大,正是現代人[父母難為]的根源。解放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自己要活得比父母小。」(p.165)

明知身教示範遠勝過一切,但家族中長大的父母,面對當代自我無限膨脹的「慣」小孩(被慣壞啦!),心態上要趕快調整,不是調整小孩,是調整自己,好好把自己的孝順從心底做起,一輩子示範給孩子看,這也才是改變的契機!

10.「關係要圓滿,單單[推己及人]不夠用,加上[感同身受]才夠用。」(p.173)

夫妻關係或親子關係,要有願意站在對方立場想的起點,而能彼此善待;也唯有這種「同理」的習慣,才能放下自己的成見和固執,接受各種生命個體的差異性和可能性,關係的圓融才有可能做更好。

11.「正如福祿貝爾所言:教育之道無他,愛與榜樣而已。要用到語言,已經是萬不得已,若再口若懸河,就只能算[造口業]了。(p.179)

習慣性說教,是父母迷信威權然後換上最沒自信的包裝,活在舊時代愛說教的框架下,對照的是言行不一,孩子都會看在眼裡的,得到的只有反效果;最好的愛,是榜樣,是臣服生命的自然體現。

12.「罵孩子不一定錯,罵到他不服氣才是錯,而且教孩子懂得反省和原諒,也很重要。」(p.188)

關於說對不起,作者提到的這段話,應該也是很多父母的難為,但教養打不得,卻並非罵不得,要被罵得服氣,必然道理要通,情感也要過得去,內在反省的歷程才會真正啟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5313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