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18 08:46:07瀏覽3607|回應0|推薦16 | |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前兩天帶家長讀書會走讀三峽李梅樹紀念館、祖師廟和庶民美術館,飽覽許多在地美的作品和故事,其中很讓我有所感的,是關於畫家吳耀忠的故事;吳耀忠是李梅樹唯一的入世弟子,卻年紀輕輕在白色恐怖時代因參加「讀書會」而被捕,多年後出獄也就只是喪志地抑鬱寡歡至終,應該說,就像一顆即將綻放光芒卻被迫提早隕落的星星。 是的,「讀書會」曾經是如此敏感的、難堪的定義,前陣子電影「返校」挺熱門的,許多人也才明白讀書會曾有如此不好的標籤,所以,我常跟別人開玩笑說,如果現在讀書會還是反動組織的話,那麼我早就主導造反二十幾年了!但,事實卻是,我由讀書會而受益良多,尤其是中年之後的奮起,也皆由此而來;一個人讀書就只是閱讀,而一群人的共讀,就會多了很多不同的刺激和收穫,這些收穫,單靠我一個人閱讀是根本不可能做得到的。 就讀書來說,一加一永遠大於二!一群人智慧激盪出的火花,總是光彩奪目的,跨界的知性對談和驗證常常是很精彩的,我用以前念教育心理學談學習的四大目標的說法,來闡明我所謂的共讀收穫是什麼,我將其區分為以下四個層面: 一.知:知道了什麼?嗯!知道更多! 閱讀一本書本,本來我只知道我所讀懂的,我也以為那些就是全部了,等到在讀書會和一群共讀的人討論、分享、咀嚼、引證、反思,就會生出了更多原本沒有看到的智慧花朵,所謂的集眾人之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譬如,我讀過的「醫行天下」、「真原醫」、「身體使用手冊」、「穴道導引」等書,自己念都只是囫圇吞棗,但因為夥伴的分享和示範,我才真的多懂那麼一點養身的、醫藥的正確觀念。 二.情:感受到什麼?嗯!感受更深刻! 能靜觀自己情感的流動,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也是我這幾年閱讀的最大收穫,這也要感謝讀書會書友間互動的促成,我以前讀書只是隔岸觀虎鬥,感覺不深刻,自從和一群人共讀、共享、共議後,我赫然發現我的感覺會變敏銳,情感更為延伸,譬如以前我讀小說的經驗,也只是流水帳地看故事而已,但共讀了像吳明益的「複眼人」、湊佳苗的「望鄉」、莫言的「蛙」、 林立青的「做工的人」等,我比較能感受作者要傳達的東西,也比較有情感上的認同和疏導,這也帶來了很療癒的感覺和收穫。 三.意:激勵了什麼?嗯!更多堅定的信念! 一般來說自己一個人閱讀,可以激發很多想法,但並不容易激起你對生命或生活堅定的信念。什麼是堅定的信念?不是那種一閃即逝的想想而已,而是你會化為行動的「意志」;放下書,風一吹,太陽一曬,想法就散了,但意志,是堅定的,會催促你去落實於行動方案;譬如我們讀過的「我修的死亡學分」、「無緣社會」、「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生命這堂課」等書,透過不同年齡層夥伴的視野和經驗交流,促使我更加珍惜當下,並願意啟動更多積極的作為去落實它。 四.行:去做了什麼?嗯!知行合一決非口號 讀書會的長期運作模式,很容易就導向成長團體的屬性,原因無他,這會是一種長期團體動力聚焦的效果,成員會因為情感的交流而有了共同的期待,希望透過知識的交流和實踐,去讓生命更加美好,而且會彼此影響、促發;知識,走出了書本之外,知行合一不再只是口號,譬如我們在讀書會所讀的「後五十歲的選擇」、「喚醒你心中的大師」、「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等書,灌入一系列中年奮起的知識和行動力,一直促使我為退休生活做了很多積極的決定和行動。 以前讀過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的《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見識過學習型組織的系統化成長魅力,讀書會的嚴謹度雖不若學習型組織的系統和嚴謹,但與五項修煉的精神是互通的,在讀書會裡面的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共讀、分享,去印證,去實踐,然後不斷地超越自己,進而得到很多新的思維、創見、養分和動力;另外,對於高齡社會來說,讀書會可以帶來友誼的滋潤,帶來穩定的終生學習,於中老年人來說,可以說是一所具備具體、跨界、多元、豐富、有人情味等元素的長青大學呢!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