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能弭平仇恨?從電影「意外」探討仇恨的翻轉
2018/05/07 16:58:29瀏覽1359|回應0|推薦10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女主角蜜兒芮德(Frances McDormand飾演)的女兒被殺害,她有一萬個憤怒的理由,所以,她把憤怒的箭射向這個小鎮的威路比警長,因為,七個月都過去了,未破案所累積的情緒,讓她決定以三個大型廣告看板來控訴:
 
「RARED WHILE DYING」(垂死時被強姦)
「AND STILL NO ARRESTS?」(仍然找不到任何兇手)
「HOW COME,CHIEF WILLOUGHBY?」(怎麼回事呢?威路比警長)
 
電影「意外」就是以此「仇恨」為出發,探討的議題都是很有針對性的:神父的不聖潔、侏儒身體形象的歧視、警察的刑求、女性的被貶抑、種族的歧視......等等,但,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最精采的主題,就是「仇恨」。
 
片子以「仇恨」為出發,一直到片子結束前,女主角協同被解職的警察Dison,開著車準備要去找尋那個可能犯下姦殺案的軍人兇手,而就在電影裡的尾巴露出了唯一一次的笑意。那一抹笑,算不算是放下了仇恨呢?
 
導演敘事主題流暢而精確,玩起訴求的議題毫不扭捏,大剌剌卻又不落俗套,為仇恨主題畫龍點睛的,是一句很棒的話:「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是出自誰的口?是蜜兒芮德前夫的小女友,那個觀眾會普遍認為是一位很愚蠢的小女生吧!
 
原來感受仇恨本就容易,要看懂仇恨,要理解仇恨所延伸的情緒、報復和殺戮,其實根本不需要多少聰明才智,再愚蠢的人都知道:怒火中燒,恨意油然而生,一旦理智線崩潰,仇恨的心必須有個出口。就去幹掉一個壞蛋吧!所以,她笑了!
 
這結尾讓我想到很多人喜歡講的一句話:用愛來化解仇恨。但,有那麼容易嗎?我們不妨先理解一件事:仇恨,其情緒的力道遠遠大過憤怒,基本上,憤怒的極致才是仇恨,要一個人消氣(憤怒)都要時間了,仇恨的消退或抹去,就不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了,我覺得更多是「洗腦」與「反洗腦」的問題。
 
以宗教仇恨為例,在長期「仇恨言論」的洗腦下,才會形塑了極端宗教主義者,其所形塑的背景,長期充滿宗教歧視與仇視的言論,長期的仇恨思想薰染,造成偏激宗教的極端信仰和行動,納粹如此,種族淨化如此,大家擔心受怕的自殺攻擊或無動機殺人也是如此。這就是集體洗腦的過程。
 
另一種典型的仇恨根源來自「創傷」事件,算是一種震撼式的洗腦,而且是短時間內所設定、可比喻是巨大意外衝擊的「個人洗腦」,就像是武俠小說裡「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般,一夕間創傷形成,仇恨的刻痕立刻刻下去,電影裡女主角蜜兒芮德的恨便是如此,豈止是三塊看板,為了報復,放火燒警察局也是理所當然吧!
 
不管是集體洗腦還是創傷事件的洗腦,反洗腦的過程總是緩慢的,代價總是大的,甚至是無法翻轉的,原因就在於:仇恨的刻痕已深,有時根本難以磨平。警長自殺後和那封留給女主角的信,的確有軟化了她的仇恨,但我覺得並沒有讓她放下仇恨,就算片尾的那一抹笑,也沒有放下,因為她想去殺人,仇恨只是轉了方向而已。
 
所以,愛可以軟化仇恨嗎?可以,但很慢且很難!什麼樣的愛可以軟化仇恨呢?當然是那種「理解的愛」,而且是「愛到骨子裡」的愛,才會有無盡的包容,就是那種「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才會懂得原諒的真諦。能放下仇恨是很了不起的,越快放下越了不起,有的是基於宗教情懷,有的是智慧豐富而心胸開闊,有的甚至是人格特質就比較願意原諒,但大多數的人並不是如此容易放下的。
 
既然,恨的翻轉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所以,慎始--避免仇恨與歧視言論的洗腦,真的就很重要了!這也是教育可以多做些的好事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1178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