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1/18 22:29:05瀏覽949|回應0|推薦7 | |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書寫自己生命經驗的各種樣貌,我們統稱為生命書寫,其中最難寫的部分恐怕就是「創傷經驗」,尤其是關於性暴力的創傷經驗,最是難以袒露和敘寫,因為,傷的威力實在太強大了!以至於不只是身心靈難以抹滅的痛,更多是難以言喻、壓抑至底層的負面情緒,恐懼、憤怒、羞愧、自責、無望、無止境的悲傷......,要真正跳脫出來重新看待和敘寫,必得有一段深刻、長久的療癒旅程,才足以蓄積出此一龐大的勇氣和能量。
這樣的生命書寫,是極為複雜的內心轉化旅程,正像是Carol Pearson所說的「內在英雄之旅」,書寫的過程既是冒險也是治療,勇敢地與真實的自我相遇,與哭泣的內在小孩相遇,與激烈衝撞的情緒壞蛋相遇,與自我折磨的罪惡感相遇;所有重新的相遇,都是不斷的對話,和一連串的推倒、重來,有時為流血的傷口止血,有時為潰爛的傷口清創,有時為破散的自我重新縫合。重新誕生後的新生命,才得以忽明忽暗地閃爍著新的人生亮光。
「不再沉默」正是一本示範如此內在英雄之旅的生命之書,掙扎、吶喊、求救、抗議,然後,拯救自己。
一.回憶:苦難的開始
「我是被他們拋棄的小孩,而我,永遠也逃不出這些性侵我的人的掌控。」(p.033)
「三到五歲,我就像一個在坐牢的兒童,每天等待著我父母帶我走,但日子卻像是從未前進過一般痛苦。」(p.40)
一個三歲的小孩,最是沒有抵抗力的小孩,卻要承受來自奶媽一家人的性暴力和性虐待,前後三年!天啊!不到五歲的脆弱生命,竟因而萌生出「不知為何而活」的厭世想法,讀來令人除了鼻酸,更多是憤怒吧!哭泣的小孩,除了牧羊犬的愛可以慰藉外,家人的棄之不顧,最是不堪和不幸!
二.回家:傷害的結束
「忽略照顧孩子是父母常犯的錯誤。這種嚴重的忽略照顧,使小孩挨餓、獨立外出與缺乏保護,其造成的傷害是重大而不可磨滅的。」(p.54)
「我生命中最大的痛苦與失落,就是試圖去認同這個家給我的痛苦都是對的。」(p.69)
原本以為好不容易回了家,可以拯救這個被凌虐的小孩,但,錯了!傷害繼續延伸!父母的沒耐心陪伴,父親忙於自己的興趣,媽媽也沒耐心聽孩子說話,更糟的是:過年還得被迫送禮給奶媽,精神上繼續被壓迫和虐待!然後,因而產生的身心不適、不斷的惡夢、與玩具對話、寄情於卡通、半夜的睡不著......,一顆稚嫩卻破碎的心,孤伶伶地爭取著父母的愛,甚至,只能用藉故叫媽媽抓背,才能找到與媽媽的連結。「我感覺他總是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拋棄我。」
三.從遺忘到記起
「我哭到無法自已,但我說不出傷痛所在,因為長久以來,我禁止自己去感受、去回憶、去想像。」(p.85)
「離開前,我跟家裡的貓咪說了再見。牠是我唯一在意的家人。」(p.120)
帶著創傷經驗的長大,充滿情緒的難以控制和捉摸!一種創傷的投射與彌補方式,就是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替代性地去保護受害者,投射內在的同情弱者情節,甚至以強烈的視覺來刺激和舒壓;一次在大二時的大崩潰,才驚訝於自己可以如此地悲傷!一直到遇見太太的第六年,作者34年來第一次有了完整的、信任的傾訴對象,自我揭露的過程中,面對了兩個哥哥的迴避與決裂,然後跟父母的攤牌,又再次受到忽視與扭曲,最後,只能選擇永遠離開了這個傷他一輩子的家。
四.尋找感覺與價值
「抱起黑洞裡被遺忘的孩子,我向他道歉,因為我把他遺忘在這裡三十年。」(p.125)
「這不是什麼奇幻的故事,這是條痛苦而真實的道路;從童年無意識的認同中分離,認清受傷的事實,並重新拾回一個更好、更完整的自己。」(p.148)
內在英雄之旅,歷經恐懼、哀傷、憤怒、背叛、不被愛、遺忘、抽離,到最後的尋求改變創傷療癒歷程,加上閱讀心理學專業書的輔助,當然更重要的:太太的全心全意陪伴。那個既是叫陳潔皓的作者,曾經也叫做陳三郎,也叫做Felis Simha,都只是為了多一個身分來承擔和分攤,多一點點的平靜感和安全感,繪畫與夢,恐懼的顯影和釋放,一連串的掙扎和努力,最後才得以度過和轉化。
五.寫給在復原路上的你
「倖存者身上會出現兩種極端現象:一是在焦慮中,永遠無法滿足的完美主義者;二是認定自己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所以必然是全然無用的人。」(p.176)
「他們把自己的需求擺在孩子之前,同時,也認為孩子出生是為了滿足他們生理或情感上的需求。」(p.184)
極度的創傷,就是極度的扭曲,人格的扭曲,事實的扭曲,情感的柳區,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創傷的孩子容易扭曲成完美主義?就是藉此來填補內心的大黑洞,一種自我鄙棄的極致反彈;然後,為什麼自戀的父母無法照顧好小孩?因為父母角色就是需要奉獻和學習啊!小孩也許都會自然而然長大,但傷害卻是人為的,不會是理所當然地消失不見,一輩子都要承擔一種風險:你要嘛面對它,要嘛就是逃避!
有人說這是一本不放過自己父母的「控訴」之書,讓自己的父母很不堪!其實,就像多年前「家暴法」的通過和實施之精神,就是要告訴大家:當家裡有不公不義的傷害,「法入家門」也就理所當然的。生活中很多類似書中所寫關於兒童的傷害與忽略,往往都是蓄意且惡意的,傷害也都是一輩子的,如果不加以處理或以公權力去介入,哭泣的小孩,早已不知要死了多少遍!
作者的勇氣,不只是自我揭露的層次,更多是內心小心翼翼的梳理、咀嚼、和止痛,然後,讓大痛變小痛,化小愛為大愛,前車之鑑的示範,「德不孤必有鄰」,也許是有控訴的力道,但斑斑血淚的陳述,更多的意義在於處理類似案件的經驗傳承,以及一種人類最真實勇氣的示範。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