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華女性文學的窗口
——楊逸萍《萍蹤飄逸》讀後 / 林 鼎 安
承蒙《廣場》文友楊逸萍女士的信任,筆者先睹為快執編了她的處女作《萍蹤飄逸》一書,也就忍不住地要「搶先」談談讀後感。
誠如菲華著名詩人弄潮兒在《序》中所言:讀《萍蹤飄逸》,「仿若走進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讓你大開眼界,流連忘返……」
《萍蹤飄逸》全書近十五萬字,分為五輯,收錄了作者多年來在海內外的「所思、所聞、所見」,題材十分廣泛,寫孩子,寫親朋好友,寫異國風情,也寫大愛慈善。因作者常在美國加州和菲島兩地跑,真的是「飄逸」呀!
如此開闊的視野,作為一個生活在較傳統的菲華的女子,如果沒有一定的膽識和獨特的手法,是很難完成一部藝術作品的,但楊逸萍做到了。在她的七十一篇作品中,不難看出她的感覺是流動的、奔騰的、喧囂的、張揚的,敘述視點變幻靈動,奇光異彩。她寫「鄰家女孩」、「兒時的洋桃樹」、「小外甥女」……娓娓道來,滿溢一位做母親的溫柔、疼愛;她寫倫敦、比利時、芬蘭……放逐情感,欣賞、長嘆;她寫故鄉亭店,寫菲島種種,充滿深情、憶念、自足……
不論寫什麼,家庭也罷社會也罷,筆者總以為都有一種美感,一種美的追求。這種自覺的或不自覺的美學追求,如果放在新時期文學創作的大背景中作一番宏觀考察,《萍蹤飄逸》可作為菲華女性文學一扇窗口,從中可以窺視菲華女性對文學創作的探究、摸索,尋求新的創作道路;也可以窺視菲華文壇令人可喜的新特點、新現象。
文學創作的新嘗試新探索,必須以扎實的生活功力為依傍才有分量,也才能有藝術生命力。楊逸萍在中國完成了她的學業,移居菲島包括在美國加州生活有二十多年,她又「喜歡旅行,有一雙好奇的眼睛,勤觀這大千世界,及有一雙好勤的手把所見、所聞、所思的精彩片斷記錄下來」(錄自《菲中作家作品選》),這樣的經歷,這樣的勤學勤練,「厚積」功力必有一定的分量。這在她的不少作品中已體現出來。《曾經的中秋節》,把幾次的渡中秋節集中在僅一千多字的短文中,寫得起伏跌宕、蕩氣迥腸,不由地令人感嘆吁噓、「思緒神遊」……沒有厚實的功力,就沒有如此的美文。楊逸萍也是「南瀛吟社」的詩人。眾所週知,這個詩社的社員,古典詩詞功底十分扎實,楊逸萍也不例外。
筆者「初識」楊逸萍是在執編《菲中作家作品選》時,未謀面卻被她的《十八年的路邊『風景』》深深震撼了。司空見慣的送孩子上學,似乎是十分平凡的事,可在楊逸萍的眼裡是一道道的「風景」。她欣賞、她思索,還「猜想著畫面背後的故事……」
讀逸萍的作品,筆者聯想了菲華的幾位女作家,如筆者執編過她們作品的李惠秀、張琪、鄺群新、修如、藝穎、杜鷺鶯、黃梅、楊美瓊、林秀心等,總覺得她們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在菲華女性文學的新格局、新意境、新手法、新語言方面進行踏踏實實的探索,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激動。《萍蹤飄逸》內容十分豐富,呈現出駁雜、繁復、變幻的結構之美。而母性的溫存、慈善的心又是貫穿全書的紅線,不論寫什麼都離不開這個主線。楊逸萍不愧是女詩人,她編織了一道道詩性的、甜美的夢幻,讓讀者欣賞,暫時忘卻蕉風椰雨的嚴酷。她寫童年,寫故鄉,《泉州亭店民俗文化節側記》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風土民俗畫,也為海外遊子歡唱了一支思鄉曲;她的第五輯《慈濟心香》更是集中地展現了一幅幅施善濟貧的動人畫面。
「故鄉」是中外文化藝術史上一個歷久長新的永恆母題。童年是個多夢的時代。作家在編織故鄉和童年的回憶夢境時,往往無法不去追念那些逝去的、殘破的夢,使人感喟傷懷。然而楊逸萍描寫的故鄉,追憶的童年,留給我們的是快樂和眷戀。這是一種愛,呈獻給讀者的是美好。我們能隨作者流連在故鄉,在國外,靜靜地傾聽她的「星星細語」、「閨中絮語」,還有「長河濤聲」……。偉大的詩人艾青說過,「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逸萍對故鄉凝重深情。她沒有像有的作家寫的,因失去了家園歸宿感而滋生的精神漂泊與情感流浪的巨大苦痛和無奈。楊逸萍是樂觀的、開朗的。
因愛而善。逸萍在她的第五輯裡淋漓盡致的潑墨,以「善」作為全書的結束部,耐人尋味。文學作品如果不弘揚善,不給人以善為引導,而善惡不辨、摒棄道德的因素,還有存在的價值嗎?《萍蹤飄逸》像許多菲華作品那樣,注重中華民族傳統精神,重視價值判斷,給人帶來真的啟迪、善的熏陶與美的愉悅。
《萍蹤飄逸》是一本好讀的書。逸萍像諾獎得主莫言說的:「寫自己的就是了,想怎樣寫就怎麼寫,只要順心順手就好。」可以看出逸萍寫得自然,我們也讀得自然、順暢。
當然,如果還要「更上一層樓」的話,逸萍完全有能力在題材的挖掘、歷史的沉積、社會背景等方面更為深入揭示和形象闡發,尤其是文學語言藝術的提煉。文學說到底是語言藝術,一個真正的作家的一生都在不斷的、孜孜不倦提高語言能力,賦予語言更豐富的內涵和魅力。楊逸萍很年輕、很努力,定會有更高質量的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