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萍蹤飄逸》在故鄉/林鼎安
2014/07/26 20:13:22瀏覽474|回應0|推薦15

《萍蹤飄逸》在故鄉/林鼎安

罕見有一本書相隔半年、二次發行仍受到故鄉人歡迎的。

「廣場」專欄作者楊逸萍的第一本書《萍蹤飄逸》,於去年十一月間在大陸出版發行,立即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華僑大學、泉州師院的研究生把它作為「海外資料」;泉州作家視它有助擴展「海外視野」;有些人說,可以作為「世界旅遊的導遊」……


遺憾的是,正在發行中突然嘎然而止,《萍蹤飄逸》「失蹤」了。經查,四百本運往菲律濱的書全被卡在菲海關。於是立即停止在中國的所有贈送,把還沒有發出的書,連同贈送給作者昔日同窗的,想盡辦法陸續帶來菲島,而絕對不能再托運,以免「全軍覆滅」。多虧弄潮兒、農夫、錢昆,更有高齡的吳長榆、「青陽莊氏一老人」等人的熱心支持,才使望眼欲穿的作者終於得到了一百多本書。

在這半年中,筆者的心中總塞著一塊鉛似的,畢竟是筆者執編;「廣場」作者葉林也覺得難受,因為她經辦此書的出版;值得筆者感動的是,多年打交道的印務館老闆,竟提出補償「損失」,「就算少印吧,錢能用完,友情不能失去。」——其實印務館無責任,貨托運了任務也完成了。

經友人的幫忙,被困、「失聯」的四百本書終於重見天日。楊逸萍立即給尚在泉州逗留的筆者發短信:「留在泉州的書可以全贈送……」於是葉林又四處奔走了:送市檔案留存的;由泉州市圖書館藏書處吳玉芬分發給各縣、區圖書館的;送市僑聯、華僑博物館的……

《萍蹤飄逸》仍然廣受歡迎,泉州經貿學院文軒文學社,豐澤區作家協會又要了一些。

記得楊逸萍在計劃出書時,不無擔心地對筆者說,書只能印三、二百本,印多了送給誰?

印務館有個慣例,計價時書都是以一千本論的,少印幾百本價錢差不多,因印書的主要成本在於「制版」,紙張與印工都便宜。

后來,逸萍聽說「大陸有處送」,又聞她的昔日同窗有好幾百,她便決然定印千本。

多年來,筆者也曾多次聽過不少人說,在菲島「書不好送,有二百本就夠了!」(菲島唯一的純文學雜誌《菲華文學》從印一千降到只印三百本)是大家忙於生計無暇讀書?是都讀英文書、難讀漢文?華校高喊「中華文化」不知怎樣解釋?

印度學者孟莎美在《瞭望東方週刊》批評道:「為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中國是一個有著全世界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但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

如此下去,印度學者都為我們擔心,將來的中國人,「會不會塑造出只能閱讀片斷信息,只會使用網絡語言的下一代?」她警告道:「未來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

我們菲華人想過嗎?擔心嗎?我們會不會也「付出代價」?有句名言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言過其實沒有?我看未必。

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俄羅斯人每人平均讀書五十五本,日本人五十二本,韓國人士十一本,中國人四點三九本。難怪有人到過俄羅斯,都要讚嘆俄羅斯人的氣質、素養、文明……

現在中國人在大講「進求生活質量」,卻很少在「生活質量」中多讀書的。喜愛讀書的菲華文友都有這樣的體會:酷熱的菲島,讀到一本好書,宛如涼風來襲,淨化煩燥的心火,爽意油然而生。讀書,獨處而不寂寞,能在另外一個世界悠游、快樂、放鬆自己,得到滿足的安寧。有時還會隨主人公身臨其境,喜怒哀樂,解放靈魂。讀與不讀,情感與感知不同,有否情致、意境,只有讀書人知道。

這是筆者再讀文友逸萍的大作想到的,是幫忙她發贈《萍蹤飄逸》時想到的,更是菲島與大陸書發行量的差距之大,嗟嘆後不免要想到的……

多讀些中文書吧,不無好處。          一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此文7-26-2014發表在菲律賓<世界日報>廣場版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ping86&aid=15297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