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瑞士的核電戰爭
2014/03/13 21:46:32瀏覽3655|回應8|推薦221
        瑞士廢核已經是推上日程表的國家政策,然而提到在集水區興建水利發電廠時,卻遭到環保團體反對。而在阿爾卑斯山大片草原上豎立起無數巨大的白色「風車」,則被譴責是「對自然美的破
壞」。


文 / 顏敏如 Yen Minju (舊文)
 
       如同威力已消減,正平滑無阻欺向沙灘的海浪,毫無遮攔地一寸寸侵蝕細沙…

    人們在電視螢幕前瞠目結舌,不是因為海水滑動的速度與規模,而是看到遭受侵吞的對象不是沙灘小蟹,而是房屋、街道、車輛,在地面上的,所有可動或不可動的物品,以及人們。大海嘯!九級地震所引發的海嘯,以其無法抗衡的巨大力量,將人們一步步建設起來的城市設施與民生設備,在極短時間內破壞殆盡,並奪去兩萬多人的性命。這是2011年初春在日本北部瀕臨太平洋的福島所發生的災難。然而,在來不及悼念無端逝去性命的同時,另一事件卻引發人們更大的關注。

    地殼巨烈的震動與十五公尺高海嘯的威力,引發福島核子發電廠的三具機組自動停止運轉,不再供電。持續高溫的燃料棒也因冷卻的供水系統遭到破壞,引起恐慌,全世界天天守著電視機,似乎都等著爐心熔化,釋出高量輻射物質,滲入地底污染水源、荼毒海洋、農作物遭落塵覆蓋,甚至侵入人體引發病變。

    福島的核能發電廠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根據美國GE公司的藍圖蓋建,並由日本Tepco公司負責經營。1992年瑞士Electrowatt公司曾有人赴日本會晤核能界人士,並提議加裝過濾機制,以預防一旦燃料棒熔化,系統能夠阻斷輻射物質四溢並防止爆炸。或許造價過高,Tepco最終沒接受這項提議。在歐洲,除了過濾設施之外,氫氣轉換器、防護罩等是核電廠必定有的配備;可惜,在福島,既缺乏這些,也沒有替代機制。此外,德國和英國的專業報告裡清楚記錄,過去五百年來,日本海域曾有過十四次浪高十公尺以上的大海嘯,為什麼日本不但在海岸附近蓋建核電廠,也不把整個廠區覆蓋在掩體裡以預防大水,令人匪夷所思。

    福島事件發生後,瑞士左派與綠黨口徑一致,強烈質疑目前運轉的五座核電廠。右派政黨及企業界遭媒體圍剿,幾乎是強迫他們表態支持廢除核電廠。當時群情激昂,把核電看成是最大的惡。半年後,事情冷卻下來,在聯邦政府訂定2034年為完全無核年限的同時,也「開了扇後門」,亦即,逐年廢除核電雖是既定政策,如果未來的科技能解決目前核電廠可能帶來的問題,則不排除再建的可能。政策決定後,又有聲音出現,左派一口咬定,2050年以前不可能有新技術出現,反對者認為,此種預言缺乏科學根據,不具意義。

    福島事件令人聯想起1986年烏克蘭的車諾比輻射外洩災難。當時仍是冷戰期間,蘇聯式的軍用核子反應爐出現事故,讓西歐媒體有大加炒作的現成題材。事後二十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報告,死亡人數五十六,一千五百多個沒吃碘做防護的孩子得了甲狀腺疾病;而癌症病歷與畸形兒的出生,只有少數能找出和輻射有直接關聯的證據。

    有趣的是,2011年2月13日,瑞士首都伯恩附近的Muehleberg居民投票贊成興建核電廠。一個月之後,地球另一端的日本核災,卻讓政治人物有如骨牌般,一致倒向核電除役的言論。從邦政府以至國會,原本贊成核電的同一批人,轉眼將民眾的決定棄如敝屣。瑞士雖一向支持核電,反對聲浪卻也從未消逝。1959年多數選擇發展核電,車諾比事件也只讓在1990年的公投中,決定10年暫緩計劃與興建核電廠。2003年雖再次公投,卻仍舊維持核能必須是電力來源之一。而此次聯邦決定棄核,應該是和瑞士在金融危機中卻有優良的經濟表現,以及「綠色正確」的世界潮流有關。

    核災讓人把核能聯想成核彈,每年必定會發生的超級油輪漏油事件,只要不上報,便沒人提,或許因此死亡的只是海中生物而已;而火力、水力發電廠的潛在災難,則極少提出討論。「不願面對的真相」(AnInconvenient Truth)紀錄片對全球氣候暖化的警告,讓綠色能源,甚至清淨能源成為顯學。瑞士聯邦政府撥下巨款,投資研發,卻因為風能、太陽能的不穩定性與供電單價過高,無法普及。贊成核電者認為,核電的穩定與低廉,讓瑞士產品具有競爭力,如果去除這一發電方式,瑞士就必須更大規模地向隔鄰的法國購買電力。納稅人的錢應該用於研發如何讓核電更加安全,而不是建造數千公里的輸送管道從薩哈拉沙漠運來太陽能。



    近年來,追求綠色能源已是一種成熟的意識形態,倡導者不但對其他的意見不加理會,更利用一般民眾因對核電無知而產生的恐懼,以「不這麼做就有禍」了的姿態傳播綠色信仰。運用能源種類之爭,在瑞士已經衍生出政治議題。幾年前女外交部長Calmy-Rey為了天然氣,頭披白紗和伊朗領導人Ahmadinejad會面簽約的鏡頭傳回瑞士國內,引發輿論圍剿,認為她不但不應該和否認納粹大屠殺的人同起同坐,和正在發展核電,甚至是核武的伊朗合作,道德上、政策上都對瑞士的國際形象造成損害。

    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是個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組織,它預測,由於氣候變遷,2020年非洲某些國家農產品收成會降低50%。委員會的數據來自「Agoumi
2003」。Ali Agoumi是摩洛哥的一名公務員,他所寫的,沒經過調查研究的大綱,是取自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及摩洛哥本身報告中最糟的那一部份,加拿大的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將其刋登出來之後,IPCC不經專業評估便加以運用,連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都引用了不正確的數據。荷蘭也曾要求IPCC拿出預估荷蘭土地將低於海平面55%的證據來。英國SundayTelegraph曾報導,有關氣候劇烈變遷的消息,IPCC取材的來源「通常是博士論文、聯合公報或地方性環保組織」的說法,似乎可信。關於尼羅河三角洲及非洲海岸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的評估,就是來自開羅al-ahzar大學的一篇沒有發表的博士生論文。


    IPCC雖把直到2100年世界海水將升高88公分的預估調降為58公分,在瑞典籍地質與物理學家Moerner的眼裡卻完全不可取。 Moerner 曾任 INQUA (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Quaternary Research)主席,研究地球海平面變化40年。他批評,許多潮汐測量的報告是在電腦中進行,缺乏親赴現場的實際經驗。Moerner曾領導專業小組到印度洋上的馬爾代夫共和國做實地堪察,結果推翻了一般印象中,馬國領土將大部份淹沒在水裡的疑慮。Moerner致信馬爾代夫總統,並願意提供影片宣講實情,以安定民心,卻沒收到任何回音。


    馬爾代夫由一千多座珊瑚島嶼組成,面積約三百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四十萬,除了漁業與觀光收入之外,嚴重倚靠外界經援支持。法新社(AFP)所拍攝的一張照片說明了馬國政府不願接受Moerner帶來好消息的考量

    一張木製長桌站立在海底六公尺處,座位前有白色名牌注明職位和姓名,馬國各部會首長背負全套潛水設備在海底開會。正在一張放大文件上簽署的是Dr.Ibrahim Didi, Minister of Fisheries and Agriculture。

    放大的文件,材質不詳、內容不詳。文件內容並不重要,部長們背著氧氣筒、戴著潛水鏡、咬著呼吸器,讓國際通訊社拍照以廣傳全球,才是真正的重點。

    環境機構虛造嚴重情況,究竟是基於什麼心態?馬爾代夫政府的這齣海底戲所釋出的又是什麼訊息?當「綠教」信仰成了唯一的政治正確時,只要把情況說得越嚴重,「救急」的款項便可快速撥下;如果世界不幫忙,馬爾代夫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沈沒海底!如此這般,全世界在各個大謊言裡運作,目的就是爭取經費。

    瑞士的能源發展之爭,也不脫俗套,對於國家經費預算的搶奪,已是各黨派的政治角力內容,雖然背後或許有較多「為下一代著想」的人文考量。上世紀六十年代,瑞士已曾就火力發電或核子能源做過選擇,後者中選的原因是,與其放任大量無法控制的毒素飄散空氣中,不如把相對少量的、可控制的毒素局限一處。一公斤鈾相當於十公噸煤所產生的熱能,而且鈾進口自加拿大等政治穩定、監督嚴密的國家,也是選擇的重要依據。有些氣候科學家贊成核電,因為它不會加劇地球溫室效應。

    因著水力發電的配合,瑞士每人每年釋放的二氧化碳只有已開發國家中人民的一半。反核電其實可以追溯到冷戰時,反對美蘇兩國核武競賽的政治運動上;之後,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紅色的政治左派失去施展手腳的餘地多時,現在的節源減碳潮流,恰巧提供他們和綠黨串聯的機會,加上對文明感覺疲累,想要回歸自然的新一代訴求,難以了解的核能發電就成了方便取得的反抗象徵。

    嚴謹科學家的工作之一,是無時無刻不在自己研究的領域裡防止最糟情況的發生。福島的核電廠是數十年前的老建築,這一型態的安全缺失,在新一代的設施裡已得到修正,更何況核電廠不只一種。福島事件不是人為疏失,而是來自無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瑞士核電廠蓋建的要求,是以一萬年才發生一次燃料棒熔解為標準,即便熔解也不允許輻射外洩,且外部結構必須能抵擋住巨型客機的衝撞。

    核能發電最引發人們恐懼心理的自然是核廢料的處理問題。最新的技術能夠在反應爐內「榨取出」更多核能,廢料的量因而相對減少。有核電廠的國家目前採用至地底近一公里的深埋處理法,等待廢料甚至可以長至二百萬年的自然衰變。瑞士西北部和德國黑森林交界的侏儸山腳所發現的Opalinuston地層,主要由黏土形成,岩層裡的化石已有一百八十萬年,具有不透水的絕對密封特性,適合核廢料的儲存。另外,核電轉核彈是某些特定機件拆卸後又另組的技術,而發電使用完的燃料棒含有鈽元素,正是製造核彈所需的原料之一,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dy)要求使用核能的國家定期公佈情況以方便監督,也就事出有因。

    核子連鎖反應可以產生熱能,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發現,如同遠古以來,人類發現風能與太陽能並加以使用一般。數十年來,倚重核能發電的國家,一旦決定廢核,轉而使用化石或再生能源,必定要面對供電不穩,電費升高許多的窘況,並承受產業外移、失業率增加的內政紊亂。那麼在使用核能之前的情況呢?難道不能復古?復古意味著,一個沒有手機與電腦的世界,人們有意願復古?核能供電和產業發展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共生體,現在強行消除雙胞之一的存活,產業發展受挫,立即影響國家競爭力。

    然而,無論化石或核能發電,都需要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地球是個自給自足的行星,除非和其他存有資源的星球往來交流,否則資源耗盡只是時間問題。也因此,取自自然界裡的風與陽光,便是人類眼中的再生能源,也才符合不破壞環境與永續發展的人類共識。在這時期來臨之前,人類仍有諸多的困難有待克服。比如,必須精算風力、火力、水力、太陽能等發電與核能發電的差額比例,也應該把各種發電的製造、儲存、運輸,以及對環境的破壞比例也列出,而在精算的當時,該國與世界幣值的差異,以及這個差異可能存在的變動,也都必須考慮在內。

    瑞士廢核已經是推上日程表的國家政策,然而提到在集水區興建水利發電廠時,卻遭到環保團體反對。而在阿爾卑斯山大片草原上豎立起無數巨大的白色「風車」,則被譴責是「對自然美的破壞」。在風能、太陽能的技術尚未足以支持目前的生活形態及消費習慣的情況下,非要使用再生或清淨能源,除了積極研發,提高效益之外,必須有多管齊下的措施;例如,人們必須改變行為態度,減少從一地到另一地的移動;國家制定法令,強制對節能減碳的貫徹與實行;鼓動風潮,定期推行「綠色政治運動」等等。只是,這些舉措又和在專制政體下生活何異?享受慣了直接民主的瑞士人會願意接受?



黃旗是反核標誌,屋頂上兩邊似玻璃片物是太陽能板。這戶人家明白表示反核的立場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minju&aid=6926044

 回應文章

nilnhc
2014/12/18 22:35

我拥护的是人类的“聪明智慧”--台湾是山多地窄的孤岛,用任何碳足迹太长的能源都是不智的。台湾人只能勇敢发展更安全的核能能源,直到核能被取代。任何核能以外的其他种的能源都该努力赢得有一个十年期的预算来进行试运转--以减除法去减消除天花乱坠的非科学的幻想奇论。

台湾数十年的使用核电厂的经验,加上积数代理工科所已造就出来的人才,应可为台湾开出一条安全的核能小国。

(nilnhc@gmail.com)
顏敏如(yenminju) 於 2014-12-23 22:52 回覆:

希望在核電廠工作的人有絕對好的素質,如果只看一般建築施工,我個人沒有信心。

沒有核電的國家向有核電的國家看齊,已有核電的國家,它們的產業發展是以核能供電做為計算基礎,台灣不也相同?現在要除掉核能,如同抽掉高樓的底層,該怎麼做?瑞士、德國已有去除核能的時間表,問題是,德國似乎不得不再使用高污染的煤炭,而瑞士只給出一個時限,卻沒規定,時限一到,沒達到規定的,會受到什麼懲罰。

日本的核災不是人為,事發突然,他們沒有「把高樓底層抽掉」的準備,為了保持發展,只能再蓋核電廠。

當人們以手機發訊息聚集群眾抗爭時,最好想想,有手機和沒有手機(或,有電腦和沒有電腦)的耗電量有多少差距。


雁~《詩詞習作輯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邁向非核家園是必要的;唯何時完全廢核有討論空間。折衷之計,核四若安檢過關則取代核一;逐年分階段停核。
2014/04/16 01:13

台灣邁向非核家園是必要的;唯何時完全廢核有討論空間。

加速研發替代能源是必要的;唯短期內無法量產取代核電。
台灣西部海岸曾力推風力發電,但遭到在地環保團體反彈。

福島核電廠是一堆錯誤結合體:太近海岸地點錯誤;未耗資加裝安全過濾機制錯誤;安檢已發現維護缺失,造假隱瞞未改善錯誤...等。

由是福島核災成了台灣核電廠夢魘~核四建與廢長期抗爭。
折衷之計,核四若安檢過關則取代核一;逐年分階段停核。

加速再生能源開發並大量生產降低成本,是全球當務之急!
唯一迷思:當台灣逐步廢核而大陸積極建廠~台灣安全嗎?

顏敏如(yenminju) 於 2014-04-16 22:58 回覆:
核電發展,取決於各國的價值觀。

宋子平老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13 16:30
午安 感謝分享
顏敏如(yenminju) 於 2014-04-15 01:09 回覆:
謝謝閱讀。

念雲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07 09:09

您好

可能是筆誤吧!

我說的是核能的口角爭論

當然不是核子戰爭要昰這樣人類可能滅亡

顏敏如(yenminju) 於 2014-04-08 23:37 回覆:
好的,謝謝說明。

念雲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05 11:25

敏如您好

核戰真得很可怕

要廢不要廢又是壹場未來的戰爭啟動

祝清明節愉悅 平安 如意

祝一掃墓安全 合家團圓歡慶

顏敏如(yenminju) 於 2014-04-06 16:26 回覆:

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過核子戰爭。

在瑞士,天主教徒通常在11月1日去「掃墓」。


茉莉花香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7 00:24
核電牽涉的層面太廣, 正反兩面都有理由
顏敏如(yenminju) 於 2014-03-17 23:40 回覆:
兩面都有理由,卻很少人問,在什麼文化裡,人為疏失能夠減到最小。

客旅貞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5 09:35

德國之前不是也打算廢核電嗎?但百姓要付出的電費,比週圍國家都超出許多,而且也影響國家產品的競爭力(成本高)。

歐洲國家小,一個國家不用核電,週圍國家還是用,如果有汙染,還不是一樣會從空氣傳播?

台灣也一直抵制核電廠興建,但是台灣沒有什麼能源,到時台灣百姓肯付出高昂的電費嗎?風能需要大片空地;太陽能要有足裕的晴天,而且這些替代能源的儲存和運送,科技上還尚待進一步研發。沒有成套配合措施,只是廢核,就等著電力不足吧!


顏敏如(yenminju) 於 2014-03-17 23:43 回覆:
廢不廢核應該不是最主要的問題,人類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才是重點。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3/14 22:29

非常困難﹐在環保上的取捨。

當然﹐大家都要改變實用能源的習慣﹐或許大家夏天都不開冷氣﹐反而空氣會比較涼。

顏敏如(yenminju) 於 2014-03-17 23:44 回覆:
以前只有電風扇的時代不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