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寫於2006年,核心議題仍適用目前以色列和伊朗的紛爭)
文/顏敏如
近日以色列和真主黨的戰事充塞國際各媒體主要版面,台灣大部份以固定的某些人編譯某些固定國外媒體而「綜合外電報導」的方式,逐漸把島內國際事務關切者間接養育成吃魚子醬的左派。於是,人人都知道真主黨由敘利亞、伊朗支持而與以色列發生衝突,卻沒人問,為何敘、伊這兩個不同種族的國家願意支援真主黨?
敘利亞與真主黨的關係
西元一世紀,黎巴嫩由羅馬帝國統治,與巴勒斯坦一同劃歸敘利亞行省。西元七世紀後,伊斯蘭教興起,以至十六世紀,兩國一直是阿拉伯帝國中的好兄弟,直到後來的奧斯曼帝國,敘、黎是以「大敘利亞省」形態而存在的。十九世紀歐洲殖民勢力崛起,法國將敘、黎分開,並成為兩者的委任統治國,1941年才宣佈結束對這兩國的行政權,承認敘、黎獨立。
1970年巴游組織的主要武裝力量從約旦遷至黎巴嫩,並積極支援黎境內穆斯林各教派奪權。1975年巴游和基督教馬龍派長槍黨發生衝突,正式爆發內戰,形成長槍黨與政府軍對抗巴游與社會進步黨左派勢力的局面。敘利亞支持巴游控制了黎巴嫩大部份地區,親敘利亞的黎巴嫩政府上台,讓敘軍長駐黎國境內,造成敘軍(什葉派)控制北部,基督教控制西部海岸區,巴游(遜尼派)控制南部的情況。
1982年以色列將巴游趕出黎巴嫩,黎國曾任大馬士革大使Ali Akbar Mohtashemi便在此時創立真主黨。1989年通過「塔伊夫協定」,成立仍然親敘利亞的新政府,此後敘軍雖遞減在黎境的佈署,直到2005年春,力主將敘軍完全驅逐的前黎國總理哈里里在計劃縝密的爆炸案喪生後,敘軍才在國際強大壓力下撤出黎巴嫩。
敘軍雖離開,向真主黨輸送養分的臍帶卻不曾被截斷。黎國作家Charles Chahwan在「一座燈塔的輓歌」文章中提到:真主黨壓抑黎巴嫩的知識份子,以武器迫使其他宗教信仰者屈從,也不允許其他黨派的批評,否則就有發生內戰的危險… Chahwan也問到:美國在黎巴嫩的民主學步階段便撒手不管,如何寄望由敘利亞扶持的現任總統執行聯合國解除真主黨武裝的決議案?
一個有著武裝政黨的國家,一個國家有著武裝力量甚至強過政府軍的政黨,是絕對無法想像的!敘利亞支持真主黨是要延續在黎巴嫩的勢力。
伊朗與真主黨的關係
以色列1948年建國之後直到1979年伊朗革命之前,兩國關係熱絡友好,伊朗更是最先承認以色列的國家之一,在軍事上甚至有共同發展飛彈的「花朵計劃」。柯梅尼因其政敵巴勒維支持以色列,是第一個稱以色列為「伊斯蘭敵人」的政治領導人。1979年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之後,伊朗撤回對以色列的承認,並截斷所有的官方關係。
以色列與伊朗領土並不銜接,沒有邊界糾紛,國家利益也不相互衝突,為何伊朗非要支持哈瑪斯、真主黨而與以色列惡劣週旋?原來是,美國在波斯灣的政策形成權力不均勻的局勢所導致。以色列在中東地區補強美國的勢力,允許美國在其領土放置軍事硬體設備,而抵觸了伊朗反擊美國霸權的渴求。伊朗選擇在此時透過哈瑪斯、真主黨對以色列下手,是算準了美國陷在伊拉克泥沼中,自顧不暇;俄國相挺伊朗的核計劃(冷戰真已結束?);以及擾亂安理會對伊朗制裁案。而這陣子豐厚的石油收入,更是保障計劃可行的關鍵。
以色列的官方人員各個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電視台新聞播報的擺設與格局,令人誤以為是CNN的現場;以色列在伊朗眼中是活脫脫的小美國。美國軍力的強大造成雙方戰力的懸殊,驅使伊朗不斷尋找反美的夥伴,可惜阿拉伯國家大都是遜尼派,也不是波斯民族,有些甚至與美同盟,以色列自然成了替代目標;恐嚇以色列便等於是擊中美國的要害。哈瑪斯與真主黨緊鄰以色列,伊朗沒有放棄這兩個武裝勢力的理由。
八月一日中時刊出楊偉中所寫「黎國戰火,台灣何所思」一文中提到「(以色列)動武的目的不在反恐、手段不僅自衛,以國的目標是清楚的:透過軍事和政治手段徹底支配黎巴嫩…」。黎巴嫩俗稱中東的瑞士,是西化相當深的小國家,哈里里曾打算將黎國建設成地中海東岸的香港,藉以聯繫阿拉伯國家與西方世界。以色列實在缺乏「在政治上控制黎國」的依據。筆者不禁要問,倘若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人員讀到楊先生的文章,會有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