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5 08:18:42瀏覽3212|回應3|推薦30 | |
我曾經表示過不支持明星高中,也不支持所謂五年五百億支持頂尖大學的政策。主要原因並不是我目前在私立大學工作,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產生的立場,而是基於個人求學的經驗加上對於科技發展理念認知的必然結果。 前幾天北上拜訪即將為我出新書的圖書公司,與他們的公司編輯及經理溝通出書理念及書籍編排上的技術細節。聊得很高興,會後與編輯搭車離開時閒聊,他問到:很多大學教授都會自我定位為研究或教學型的老師,那我是如何自我定位的呢? 我的答案是『教學』!雖然『研究』聽起來非常清高甚至崇高,而且有捨我其誰的味道?相對的,教學好像比較簡單,只要埋頭努力誰都能做的樣子?但是個人認知的事實不是如此!我最常用的一些比喻是:如果愛因斯坦或牛頓沒有出現,是不是相對論與牛頓力學就不會出現?是不是賈伯斯沒努力,平板電腦就不會出現?比爾蓋茲沒努力,類似微軟的作業系統或諸多軟體就不會出現?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 科技發展其實如浪潮一般,只要環境成熟所有的科技發明就一定會順勢出現,只有稍遲與稍早的差異。搶先的人功勞其實沒有這麼大,獲得的名利卻超級的大!換言之,當我日常工作在教學與研究之間切換時,研究比較好玩,還比較可以獲得我需要的績效甚至金錢利益!我不會覺得我不做就對不起歷史,沒有甚麼清高的,這只是與人賽跑,搶先到達的有獎金可領而已!其實比較像為個人利益打拼。 教學呢?如果你相信科技發展如浪潮,教學就是努力提升後浪的整體動力,如果你會教,也願意教,可以讓自己只是點的研究力量變成面的擴散能量,實際貢獻度會高很多的!當然研究的另一層意義是讓大學老師有前瞻性的眼光,完全不看或看不到未來趨勢的老師,即使努力教學也會很缺乏效率的,譬如教太多過時或不需要教的東西,浪費師生與學校的時間及資源。所以我還是支持大學老師必須有一定的研究績效,不能只是一直捧著老課本教學。總之,相對於研究,教學比較像是做公益! 菁英培育的理念其實是架構在要提升科技發展必須要將特別的人進一步特化之後達到更高的境界,沒有這些人,沒有這些特殊的人與環境,好事就一定不會發生。我自己讀過建中師大與台大,成績也都很好,我真的深深的體驗過台灣的『菁英教育』。如今我位在距離五百億補助的大學很遠的鄉下學校工作,但是因為在此鄉間持續自學建立的資訊專長,又一直受邀參與國內的大型海洋研究計畫,計畫執行者都是接受五百億大餅的學校,卻『剛好』都沒培養出我的專長,很多事情還非我不可,我相信這也不是特例。請問這是甚麼道理? 同時間,最糟糕的是菁英教育的錯誤價值觀是與人生而平等的民主素養背道而馳的!如果我們的國家制度一直用錢、用資源告訴某一些人:你是優秀的,你是比其他人更重要的!你可以忽略社會上其他人的需求,你可以任意買很貴的儀器,燒掉很多耗材,只是因為想做些完全沒把握的實驗!這些『研究』工作都比補助貧童的午餐,或者『普通』大學裡的基本教材設備更為有價值!你認為這些人最後會多麼過度驕傲自以為是? 我常常往返多所國立大學的研究室,就會忍不住批評一些浪費的事情,我為他們研發電腦軟體,卻一再強調完全不必替我買特殊規格的高級電腦,因為以我的觀點,他們的電腦都買得太好了!如果經費少一點,他們應該就會更審慎的學習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的! 這些菁英教育從高中一以貫之到頂尖大學頂級補助的後遺症,就是會出現如李遠哲先生這樣的『人才』,真的自以為甚麼事情他都會!搞教育的人怎麼可能比拿到諾貝爾獎的人聰明呢?可以想見對於新任教育部長的中央大學校長,是不是會對菁英之外的『其他人』有足夠的理解與尊重,我們這些『普通』大學的老師們心裡當然是七上八下的! 看看社會新聞版面,常常學歷最高,明星學校培養的最有錢的醫生、教授甚至官員卻最為貪財自私!連非法的錢都想要,他們一定不會真的想回饋貢獻社會的!老實說,我在教授圈內日常聽到的,談個人利益的話題也遠比工作內容或社會關懷的話題多很多。菁英教育理念就是會製造這麼多比較自私冷漠的人,越是明星學校的越容易變成這樣!還自覺理所當然。 我認為,重視教學的意義其實也是在建設更健康理性的社會,這份工作代表著菁英份子在持續幫助弱勢的所有人!也相信真正社會進步的力量不必然依賴極少數人在少數學校或機構內的努力,我在鄉下小學校也可以做出不少獨特的研究發明,任何人在車庫裡也有可能成功。如前所述,我相信科技進步如浪潮,我們實在不必相信能量只會出現在特別的地方,與特殊的族群。累積社會整體的能量絕對比專注培養特殊的族群有用,至少可以減少分配不均引發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吧?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