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4/17 18:29:02瀏覽4204|回應5|推薦13 | |
日前台灣最震撼的新聞莫過於郭台銘明確表態對參選2020的起心動念了。郭台銘先是修正韓國瑜的「20字箴言」鋪墊了理念;再一番哽咽希望台灣穩定的環境能讓他五世同堂訴諸情感;另一番直接對蕭美琴對自己無視發飆震怒,展現自己戰鬥力。這兩天要給大家答案的郭台銘是要選真還是選假?他的參選和韓國瑜會成為什麼關係?兩個人誰更耐受攻擊? 郭台銘要選真的似乎也有不少脈絡可循。如其不斷強調其20多年戴「國旗帽」,最近又專門開臉書,發帽子與網民少有的親切互動。最近兩天不但表示要代表國民黨參選,但不接受徵召,要按程序參加初選等等。這不是一個臨時起意能夠佈局這麼綿密的。正如他說,至少是這六個月來的深思熟慮。他的一些發言和表達的理念也能證實,他背後有一個國家級的智庫團隊,來討論和運作相關事務。 郭台銘參選的動機是什麼 首先,比較低級的、最直接的在商言商的角度推斷:他的商業帝國看似風光,其實到處遇到瓶頸,蘋果代工的減少,和世界經濟形勢的停滯,讓其業務處於很大的困境。不斷放出參選2020信息,能夠直接提高自己的聲量,拉動自己的股票。這方面效果不錯,在郭台銘表示要參選的信息出爐後,鴻海股票接連幾個大漲。不管郭台銘的參選之路如何,已經收到參選意願表達的實惠。如他參加初選而不必信託資產的話,初選的過程還會有其他人陪他玩,隨時可以全身而退,而又不影響國民黨的選舉。也就是說,即便宣佈參選,也很可能會玩一半就不玩了。幾百萬的參選保證金對他不算什麼。參選過程的拉長,對他企業的作用好壞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其次,補齊人生富而不貴的缺憾。郭台銘的商業帝國遍佈全球,身家數十億美元,可以說是富可敵國。但卻缺少2020大位這樣的政治地位和風光。這是和企業老闆截然不同的誘惑。如果能再完成這塊人生拼圖,更是再上一層樓。 再者,郭台銘的確有挽救台灣的使命感。但這個理由並不充分。最需要郭台銘的並不是被韓國瑜整個改變南台灣之後的現在,而是2016年國民黨最需要他的時候,被其斷然拒絕。但看到他對台灣安全和下一代的生存環境哽咽的份上,不妨仍將他對台灣的使命感作為考量,在有韓國瑜強棒的情況下,自己起最強助選也可達成目的,何必親自下水?除非他從大陸高層得知信息認為,韓國瑜不夠明快,太過示好美國的立場,不足以化解兩岸馬上可能發生的危機。 最後,有人甚至懷疑郭台銘的參選動機就是幫助王金平卡韓。理由是郭台銘和王金平是好朋友,王金平肯定沒有少為郭台銘喬過企業發展相關的事情。筆者倒不認為郭台銘的格局會如此之小。 郭台銘與韓國瑜比短多長空 郭台銘有參選意願的消息一出,藍營欣喜若狂的同時,也陷入了另一種混亂和焦慮。郭台銘和韓國瑜兩個人選誰?誰勝算更大、當選之後對台灣更好? 按照台灣媒體和民眾喜歡喜新厭舊,以及郭台銘工商業成功和通行美日大陸高層的角度,似乎比韓國瑜更能吸引人、更有優勢。 但細究起來,進入選舉層面考量到兩個人的個性。郭台銘並不比韓國瑜更耐攻擊。看看他對蕭美琴講話時不看自己的公開反應,他身上豪富「巨嬰」,在政治上並不能長期得分。郭台銘選舉中被攻擊的點也許沒有韓國瑜多,但有更多容易被抓實的點。一旦有一項被證實,很可能就全線崩潰。實質層面穩定度並沒有韓國瑜高。情感層面,韓國瑜更親民,更能宣導愛與包容,因為思維口才便給,有吵架王的封號,更容易應對民進黨的正面攻擊。韓國瑜的的蹉跎經歷對他也是加分的效果。 從韓國瑜和郭台銘擁戴者的對象看。韓國瑜的粉絲都是基於韓國瑜的人格魅力,沒有多少自外於個人利益的成分。郭台銘的粉絲很多是擁有鴻海股票的人,以及想藉郭台銘的經濟才能給發展台灣經濟的人。但須知發展企業和發展台灣根本是兩碼事。郭台銘和韓國瑜對中華民國的理念最接近,兩人惺惺相惜,只要郭台銘不像前幾天那樣財大氣粗地希望直接對韓國瑜開戰,萬一韓國瑜不出來,韓國瑜的部分粉絲並不像反對王金平那樣討厭郭台銘。只是韓粉會為郭台銘選擇選舉最容易的時候收割,替韓國瑜有點不捨。 郭台銘參選2020,他老婆的反對不是問題,他的黨員資格恢復也不是問題。問題是他認為韓國瑜出來足以贏得2020他還有沒有必要出來。他參加初選要不要先信託資產,他也應該思考他當選之後,和美日官方高層的接觸並不會比現在更順暢。 參選2020,韓國瑜與郭台銘相比,沒有龐大資金支持建立一個國家級的智庫團隊。如果真正代表國民黨參選,國民黨幫助其建立這樣的團隊,其論述會更嚴謹細膩,其對外的應對和宣導更豐滿有效、其行程也更不會出包。結論是,2020大選,韓國瑜、郭台銘兩人有一人出來,國民黨均可大有勝算。韓國瑜更耐打。韓國瑜沒有錢能夠辦很多事和起到行銷城市和台灣的作用,郭台銘則必須有錢才能辦事,好在他也不差錢!希望郭台銘一旦決定參選不要為了企業發展玩假的。(原載《東森新聞雲●雲輪》) 畢殿龍 成稿於16日深夜 原文題目為《郭台銘、韓國瑜參選2020誰更穩定耐打?》 相關閱讀: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