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法無邊說大漁 Buddhism on Lantau
2020/12/13 20:48:34瀏覽5219|回應5|推薦8

尋幽探勝

香港面積雖小,可供尋幽探勝之處卻絕對不少。今年瘟疫,即使不是假日,在政府命名及管理的山徑上往往摩肩接踵,在窄一點的地方甚至要排隊而過。但也有很多山水美景非常幽靜,走34小時未必遇到34個人,這是尋幽。除了郊野佔地比例出奇地高之外,我城與其他城市另外一個突出的分別,就是對拆毀歷史建築物的熱誠。所以市區裡的古蹟名勝極為罕見。政府把北潭涌的灰窯劃定為上窰古蹟。但在文錦渡木湖村及林村大蓭村均有約兩層樓高的大型瓦窯,政府卻視若無睹!有心人要做功夫去探勝。本篇與看官分享約百年上下佛門清修處所。是否名勝,見仁見智;但以年代計,在香港說得上古蹟。



大嶼、昂坪、鹿湖
大嶼山這地名是道光年間官方開始使用。古籍最早記載大嶼山是宋代《輿地紀勝》,當時名為大奚山。近人對島名在明、清兩代為何讀為大漁山曾作考究

今天大嶼山上遐邇馳名的天壇大佛所在之處是昂坪高原,吊車也名為昂坪360。香港有另一片昂坪高原,位於西貢墟之西面、馬鞍山郊野公園裡。順走麥理浩4段,從該段最高點的馬鞍坳一直下降海拔大概150m,到達一大片平原就是昂坪,政府設有昂坪觀景台,是向東俯瞰西貢墟的好地方。
在西貢東郊野公園裡,最熱門的遠足徑是麥理浩徑第一及第二段。在其後很可能是鹿湖郊遊徑,這鹿湖高原位於北面牌額山及南面大枕蓋、田尾山之間。香港有另一片鹿湖高原,知道的人卻比較少,位於大嶼山大澳道與深屈道交界點的西北方。

佛教在香港
根據政府的香港便覽維基,最新的宗教人數統計是2016年,沒有宗教信仰的佔人口逾半。佛教徒及道教徒大概各佔人口14%,其他宗教最高也不夠7%立法會資料研究組2017年的文件FS01/17-18記載在大概兩千個宗教禮拜場所中,佛教場所有318處,其中逾四分一位於離島(據余所知,絕大部分位於大嶼山),信徒數目排行第三的基督教卻有約一千五百處。相信這只是近年的發展。佛教傳入中國比天主教/基督教早得多,相傳香港最古老的青山寺及夏村靈渡寺均初建於東晉。新建的志蓮靜苑及慈山寺,別具一格,不論是否佛教徒,都值得造訪。規模大且成為旅遊景點的有天壇大佛所屬的寶蓮寺。



本文緣起
有幸參加一位行友每年一月為其好友做壽搞的行山加飯局已好幾年。今年原計劃從昂坪經鹿湖落大澳,壽星曾在數年前跟隨資深領隊走這路線造訪沿途佛教處所及精舍,並在群裡分享相片。哪知當日壽星竟然忘記了路線!乘興而來,敗興而返。失望之餘,與朋友談起,獲他發來電子版《大嶼山誌》及另外數頁介紹同一主題的行山書籍。志同道合,閱讀之後立刻安排在2月分兩天在昂坪及鹿湖按圖索驥尋找壽星分享的處所。所謂按圖索驥,其實名不符實,蓋找到的資料是文字描述為主,並非正規之地圖。尋尋覓覓,兜兜轉轉,岔路交錯,兩天共走了22km,用了11小時多。收穫尚算滿意,亦對所見到的產生濃厚興趣,花了更多時間搜索資料,遂成此文。佛門清修地,想當然不喜歡被遊人打擾,可能因為是年瘟疫,能內進的比正常時候更少。原擬以“昂坪尋佛跡”、“鹿湖尋佛跡”為題做兩篇文章。請教過聽佛學認識的幾位師兄,改為佛法無邊說大漁。





大嶼山誌
兩天行程見到不少門聯與橫額,其中相當一部分皆筏可或明慧所撰或所書。
大嶼山誌原成書於佛曆2051年歲次丁酉,即西曆1957年,於翌年付梓。是當時已當了逾四分一世紀寶蓮寺第二代住持的筏可大和尚命他大弟子明慧法師編寫。該書早已絕版,但網上容易找到電子版本,包括寶蓮寺網站。該書作者明慧法師後來創辦明珠佛學社,佛學社於2015年把大嶼山誌再版,現可在白楊街佛教慈慧中心及灣仔天地書局買到。對大嶼山歷史人文或佛教在20世紀上半葉於香港的發展有興趣者,不能錯過。大嶼山誌分:形勢、名勝、梵剎、禪德、居士、法制、藝文,七節;之前有相冊及地圖、序文。梵剎包括靜室精舍、招提、蘭若、佛教寺宇,例如寶蓮寺。名勝包括天然景色、古蹟、牌坊、佛塔、及民間信仰的廟,例如天后廟、關帝廟、侯王廟等等。值得看官留意寺與廟的區分,一般人混淆不清。下面內容大多包括在大嶼山誌的梵剎及名勝節裡,也有小部分是1957年後才存在的。


從山門說起
鹿湖山門門聯:鹿苑風清翻掃徑,湖源水淨不沾塵。細看上聯旁邊刻著“戊戌”(是戊戌政變後之一甲子,即1958),剛好是大嶼山誌成書丁酉年之後一年,所以書內沒記載。門聯乃明慧大師所撰。山門背面橫額是回光返照。




山門位於鹿湖精舍下方。大嶼山誌記載光緒九年1883年羅浮山道士羅元一於此創建純陽仙院,原本門額乃閩浙總督何璋所題。民國初年羅道長將道觀親交與同樣來自羅浮山之觀清法師,此後從道教改轉佛教。1955年重修,橫額改為鹿湖精舍,猶幸保存了官至二品廣東最後一個狀元兼書法名家梁耀樞所書之門聯:緱領分綜,雖處天涯皈淨土;嶼山寄跡,獨超麈界峙中流。





鹿湖精舍東鄰是竹園精舍。門聯:竹杖偶雲遊,願度眾生皈正覺;園花同雨墜,拈來一笑悟真如。乃書法名家光緒六年進士吳道鎔所書。橫額是鄒魯所題,鄒魯來頭不遜於總督狀元且與香港淵緣更深。一個世紀前在軍、政、教育界均擔當要職。加入興中會、同盟會,參與革命,風聲緊兩次走避香港並籌備軍餉。廣州起義、討伐袁世凱、陸榮廷、陳炯明戰爭鄒魯都參與指揮。是9個在孫中山遺囑上簽名見證人之一。奉孫中山命籌辦中山大學(原名國立廣東大學),並兩度擔任校長。竹園精舍是茂昌女士1933年創建。


對佛教稍有認識的都聽過“菩提本無樹”這出自禪宗六祖惠能的偈語,而虛雲和尚可說是相隔一千二百年後最有佛緣最具影響的禪宗高僧大德。茂昌女士乃於「六祖祖庭」韶關南華寺求虛雲和尚受具足戒。

鹿湖精舍西側是佛泉寺。可見原本建構恢弘,惜現已荒廢,前院樹木雜草叢生,走到門前也有困難。橫額是江西星子縣知事趙松雲於癸酉(1933)年所書。網上除了大嶼山誌,找不到趙松雲。星子縣於2016年改稱廬山市(縣級),知事相當於今天的縣長,以前叫知縣,日本的市長現在仍然叫知事。門聯:佛境自仙開,仙境界即佛境界;泉聲緣水覺,水聲聞是泉聲聞。外柱聯: 對此綠水青山,能參般若;問他黃花翠竹,可悟禪機。

 

在昂坪污水廠路口正正對面有一條鄉村車路,在這路口正苦豎立了一塊“離島自然歷史徑”的牌介紹昂坪山門。在網上搜尋“離島自然歷史徑”找到不少個人寫的郊遊網誌,且該徑分為多段。但在正苦網頁僅有一篇新聞稿公佈該徑梅窩段命名,其他一概闕如。再者,介紹牌所在的路口並不是通向昂坪山門!正苦既然豎牌介紹這山門,並且牌上寫著筏可和尚的隸書筆跡仍然“清晰可辨”,卻完全沒作任何維護的功夫!



山門已被樹包圍,其中一兩株更東歪西倒壓在山門上(13)。山門本來橫跨在當年從大澳登昂坪的必經之路上,主徑現在變了雨水渠,兩旁雜草叢生,走過頗費周章。向大澳的一面橫額是:海天一境,門聯是:願乘雲水,毋疲滄涯入寶所;行仰高山,歷過崎嶇自坦平。背面額是風平浪靜,門聯是:大路在前,須分明認去;一肩擔下,當努力將來。

(及下面黑白)相片摘自大嶼山誌,山門背後就是今天大佛所在的木魚山西峰。山門雖失修湮沒,但兩對筏可所撰所書之對聯今天刻在寶蓮寺門外大佛座下的牌坊上。前聯是牌坊正面的內柱聯(上面圖2),後聯是牌坊背面的外柱聯(15)



山門下方不遠處,以前建有亭供行人歇息,名襟海亭,現已坍塌,僅餘部分磚砌之牆壁及亭名,也是隱沒於密林中。山門及襟海亭所在位置乃獅子頭山西北麓,大嶼山誌說這裡名為百丈嶺,名字刻在山壁上,今人已不知此地名(1617)




大佛座下
昂坪高原約海拔430m,東南面是孖峰的鳳凰山934m,北面--即寶蓮寺背靠的--是彌勒山751m,西南是山門所在的獅子頭山493m,南面是木魚山--3個約480m的峰。彌勒與木魚都是佛教名稱,昂坪一帶之佛教處所全部散佈在此兩山上。
從寶蓮寺地壇登上大佛的石級約四十米高,大概12層樓。大佛所座落的乃木魚山的西峰。大佛的石級西旁海拔約460m處,筏可和尚於此建有法華塔,以貯藏其在寶蓮寺初講“妙法蓮華經”七卷(1822)







在大佛的正東方山坡海拔約455m茂密的樹林中隱藏著另一個大嶼山誌記載的名勝建於癸巳臘月1954年的華嚴塔。塔為六角形分3層,外建欄杆,欄柱聯百重雲水周行處,平地高山先照時。塔門橫額:光明徧照(2325)


 

對聯及門額均與大嶼山誌記載不同,另外誌裡說的門聯及石刻也找不到。
除了上述兩個逾一甲子的佛塔外,木魚山另有數處與佛教有關的景物。上段介紹昂坪山門提及污水廠對面的鄉村車路,此路亦是木魚山與獅子頭山之間的坳,西面為獅子頭山。沿此路可走到大佛背後,見到寶蓮寺於1982年重修的“一路涅磐門”,網上找不到資料,余猜測是比丘墓(26)


鄉村路有小徑向南登高約30m到達建於1926年“比丘尼塔”(27),格局與一路涅磐門相同,看不到個別名字。從這裡向西北望,大概相約水平看大佛右側(28)。再往上走是木魚山南峰。


國學泰斗饒宗頤先生傳世傑作之心經簡林則位於木魚山東峰的東麓。

彌勒之南
寶蓮寺建有圍牆,牆外從東北到西北有多處大嶼山誌裡記載之名勝、靜室、招提、蘭若,也有值得看而沒有記載的。
最接近寶蓮寺的是筏可的墓,其後方左右皆有方形塔。其中之一相信是大嶼山誌記載之羅漢塔,可能之後再建一相同之塔(2931)


其東面不遠是寶蓮寺開山第一代祖師(1924-30)紀修大和尚及另外幾任住持之墓塔(3233)


稍高一點,有一不久前重修之關姓祖墳,四名先人先後於道光卅年至同治六年間葬於此處(34)



大嶼山與佛教有關的景點,海拔最高的是般若殿,約海拔
520m,在配水庫北面,非常接近彌勒山郊遊徑,但隱在密林中。建於1926年。門聯:普度群生離苦海,拔除煩惱出三途(35,36)


般若殿下方不遠處,藏於更密的林裡是一群應該保存得更好的景物。有舍利塔、觀音殿、彌勒諸天寶塔、藏經塔、了見墓。大嶼山誌記載舍利塔“中供佛舍利子”。 彌勒諸天寶塔建於1958年,氣象恢弘,外牆刻滿經文,漢字只佔少數,大部分是藏文。網上說了見比丘尼曾經是般若殿住持。藏經塔可望不可即,橫額刻著“?藏殘舊佛像經書?”(3741)





從彌勒山郊遊徑透過密林隱約見到舍利塔、觀音殿、彌勒諸天寶塔等等的頂部(42紅圈),相片的遠方是大磡森及牙鷹山

筏可墓正北是1937年建之阿彌陀佛林,門聯:壽光佛佛皆無量,心性人人當了知(43)

往北經過湧蓮净舍(44)後是初建於1931年之圓溪。前有丙申(1956)年建小牌坊,正面額:圓通;柱聯:圓明性境聞中入,溪水琹音靜裡彈。背面額:觀照;柱聯:談笑皆能資白業,往來盡是出紅塵(4546)



明慧大師題,書法家曾宗麐書。

再上一層是相連之仰德及澹如西。屋前平地寬廣,建有欄及閘,只遠拍一張。前者原名極樂蓬,建於1924。後者1936建,門聯:澹泊能明知足好,如常且喜樂山居(47)

從昂坪路入蓮坪路向東北走,是外形古樸的竹林淨苑,一邊門外有柱聯:千家燈火照佛地,一灣流水繞禪門。另一門口的對聯是英文寫的:Peace flowers across the Earth, Awakening blooms in our hearts. 在其西邊的精舍,只有英文名 Red House(4850)


昂坪值得參觀的還有吊車站西北方的海會靈塔,一代宗師俠之大者金庸先生長眠於此(50)

鹿湖禪林

上面介紹了鹿湖山門緊鄰的3處歷史最悠久處所。其他全位處山門以西或以南。
本來最富人文氣息的是智積林,可惜現今破敗不堪。建於1932年,有三對門聯。殿門:佛地莊嚴天人歡喜,道場清淨晝夜吉祥。
殿柱:智願弘深普度群生歸覺海,積功廣大偏將眾善出迷津。此聯亦為鄒魯所題。
殿外原有精緻園池,外再有園門。門額及門聯皆岑學呂所題。
園門聯:智若如愚入道先依八敬法,積之以漸成佛皆由一念堅。(51) 

今天智積林僅餘殿前雙柱及前壁,就像大三巴。樹木藤蔓叢生,楹聯拍照也遮擋住。也有跡象顯示已被商人購置,可能變身為骨灰龕!
岑學呂也是與香港有淵源的一號人物。1906年在香港加入同盟會,後來出入政壇間多次居於荃灣山中。民國年間曾任番禺、東莞等地之縣長,又曾在東北軍擔任張學良之幕僚。建國後,葉劍英主政廣東時曾函邀參與编史工作。不過其之所以留名後世,乃編撰虛雲和尚年譜。岑學呂在福州鼓山涌泉寺,皈依于虚云老和尚座下。

在智積林附近還能看到大嶼山誌記載的一些清修處所,同樣失修破落。建於1927年的覺廬,有門聯:頓超覺海三祇劫,飛越廬山五老峰。建於1928年的隱徹。建於1933年的寂光則仍在使用中。(5253)


法華淨苑位處鹿湖禪林的東南,臨近大澳道。園門橫額是筏可所書,門聯為明慧題:法門精進行方便,華藏莊嚴攝眾生(54)


跟上面說昂坪一樣,鹿湖也有老外清修的處所。法華淨苑西北有重門深鎖裡的西式別墅 Glen Eagle(55).

再向西北有同樣西式更具規模的覺修寺,原本是1946年建的覺修,後來拆掉、擴大重建。現在是南韓的佛教團體在香港的道場。雖然也有門聯:三日修心千載寶,百年貪物一朝塵;但名字卻是從左至右寫。覺修寺對面是順著地勢的梯級形平整草坪,設有多個看來是打坐用的木平台。(5658)



覺修寺前的小徑往西走比較荒蕪,不遠處山壁有兩個大字『鍊行』石刻(59),大嶼山誌有記載,惜明慧大師也沒有考究來歷,盼有識之士賜教。

靈隱寺側門高一點的寶蓮室建於19061935年,園門額:寶樹蓮宗。門聯:寶山得入莫空過,蓮乘有緣此上來(60),皆筏可書。


普同塔
網上搜尋普同塔有不同定義,也有不同種類。廣義來說是比丘/比丘尼/男女善信(=四眾)的骨灰經「荼毗」後撒入塔內的共墓。在鹿湖一帶有兩個頗具規模的普同塔(6164)。一個看來古舊,碑上只有梵文,但大嶼山誌沒記載,相信建於1957年之後。另一個則相當新淨,碑寫是樂生助念蓮社於佛曆2504(即西曆1961)所建。




看格局,木魚山的一路涅磐門及比丘尼塔,都很可能是普同塔。

筏可與明慧
上文兩次提及一身而兼五宗法脉,重興六大祖庭,被誉为禅宗泰斗的虛雲和尚(1840-1959享壽百廿歲)筏可大和尚(1893-1972)在上世紀中葉絕對是香港佛教的泰斗。薙度於南海九江半角寺,曾在國內外多地弘法,先後任肇慶鼎湖山慶雲寺及屯門青山寺住持。自1930年兩度任寶蓮寺住持長達41年。其弟子明慧大師在祝壽畫像題詩云:三山作方丈,五苑領禪林。又領導香港佛教聯合會多年。看上文介紹其在寶蓮寺後墓地之規格可知筏可大和尚的成就與地位。引述大嶼山誌:僧行高潔,不趨炎附勢,淡泊為懷,不求名而名自至,不受福而福常隨。我輩後學,隨喜讚嘆!

然更令老朽崇敬的是其弟子明慧,誠意推介看官點擊下面嵌在文字裡的鏈接。用明珠佛學社已故副社長兼中觀學舍會長黃家樹居士(1940-2019)於其懷念明慧大師文章中段落標題之一“且從文字見襟懷”,讀讀明慧大師(1907-1972)之自輓聯(65,摘自“明慧法師墨寶紀念集”)

五十載游戲人間,趁高慶坊,住芙蓉城,出半角家,受華山戒,念自己生平揚惡隱善,處世不慕虛名,臨事不拘小節,修持不循常軌,講經不用排場,財來輒散免積存,回首前塵所作無非如幻夢;
四藏經研究佛教,離邪見網,轉正法輪,示真實相,開方便門,歎一般緇流裝模作狀,出家如同入族,應酬只為攀緣,集會必定募捐,功德可以發賣各立門戶成宗派,後之學者亦將有感於斯人。
明慧法師詩書畫皆造詣深湛,佛學更遑說。自輓聯上聯“出半角家”是說在南海半角寺出家。大師常常以半角僧自稱(上面圖4 )。下聯一針見血,道出宗教包括佛教的兩大弊端,門派之爭與募捐。

圖右是大師自畫像,其上題詩乃晚清進士曾任溥儀帝師梁鼎芬所作的七律:
芬芳時節竟誰知?燕燕鶯鶯各護持。
一水飲人分冷暖,眾花經雨有安危。
冒寒翠袖憑欄暫,向晚疏鍾出樹遲。
儻是無端感
,樊川未老鬢如絲。

自輓聯及自畫像俱作於庚(1970)年十月十五日。

《香港佛教史》作者兼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在一篇訪問文章中從筏可明慧師徒倆談到今天佛教的青黃不接與商業化、發展商收購寺院道場改為骨灰龕...等等,非常值得一讀。

結語

比較大嶼山誌裡與現在的相片,可見過去一甲子植被的大幅增長。但究竟是雨水多了抑或是人工植林的成效?如果是後者,肯定太無序。昂坪山門、法華塔、華嚴塔都被樹林淹沒,甚至有被推塌的危險。
大嶼山與佛有緣的處所還有很多。本文介紹主要是富歷史及人文氣息而相對少人知道的處所。已六千多字,地塘仔及靈會山禪林、人所周知的寶蓮寺、靈隱寺、蓮池寺,有機會另篇再談。

後記
本文一個月前投稿明報,經編輯大刀闊斧裁去約一半字數,獲接納於12/12/20刊出副刊C4(66 點擊後再按放大鏡可看原圖)


亦可在明報網站閱讀:https://news.mingpao.com/pns/%e4%bd%9c%e5%ae%b6%e5%b0%88%e6%ac%84/article/20201212/s00018/1607712533111/%e4%b8%96%e7%b4%80-%e5%85%ad%e5%90%88%e6%96%87%e8%97%9d-%e4%bd%9b%e6%b3%95%e7%84%a1%e9%82%8a%e8%aa%aa%e5%a4%a7%e6%bc%81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ngwanlilu&aid=154477296

 回應文章

Bux
Stupendous
2020/12/31 22:26
Stupendous. Digging deep into history. A vigorous explorer. Great photos.

Jim Tam
聯語精闢、透徹人生
2020/12/17 01:14
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每年都有一次郊外集體旅遊。那年剛好是選遊新界的沙田。六零年代新界的沙田,河水清澈,淺灘種田;猶記得小學一年級讀過的一課書:「乘火車、去沙田;看看農人、怎樣耕田」。這次遊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間寺廟門前的對聯:「若不撇開終是苦、各能收捺自成名」。回家後與先母談論,母親逕自教導對聯的格式及精粹:對仗工整、平仄恊調、用字精準、意景喻深。自此便愛上對聯,特別佛寺禪剎的對聯;意境高雅,巧思創意;琳琅滿目、字字禪機。難怪佛教傳華,與中土文化無不融通妙契,深入民間。「虛空終有盡;聯趣總無窮。」

張大師靈空探勝、超然雋筆。聯語精闢、透徹人生。慧眼觀賞鑑識,文中的選錄對聯,皆駢儷對偶、上下銜接;反映作者文藝辭修水平。前國學大師陳寅恪尤愛「對子」,特於清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入學考試,便常以「對子」甄別考生的優劣。皆因對聯寫格嚴謹、倍見文學功力。

謹此謝過張大師,探幽訪勝;紀文引述,選錄寓意非凡、上乘佳作的對聯。陋室靜謐、清茶一盞、品茗迴味、細賞一樂也!

SS
香港人必讀
2020/12/16 22:39
原作和明報版各有千秋, 兩篇都是傑作,香港人必讀。

dan doo
另一世界
2020/12/16 21:10
偉麟,
看了今天明報C4版你的大作,对你能花這麼多時間作资料搜集及对各寺廟的对聯的了解真的令人極之佩服.
坦白的說,大嶼山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旅遊及素食的好去處,但对你卻是另一世界.
佩服!佩服!

Amy
一樂也
2020/12/16 17:59
多謝張總帶我遊大漁;圖文並茂,資料豐富,整理簡潔,加上靚相,一樂也,長知識了。

再次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