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先有卜筮,後有祿命術。
2015/02/25 17:42:57瀏覽1395|回應0|推薦0

中國八字文化(先有卜筮,後有祿命術。)

中國歷史悠久,隨著時代前進,命理也隨之變化。
一開始能追本溯源的,應該是商末的甲骨文(卜筮,西元前1300年)。

我曾經想過一個問題:
為什麼那麼晚才產生八字?
(唐.李虛中.祿命術,西元800年左右)

最近看了有關歷史的影片,
才有所領悟「因為時代的需要才產生祿命術(八字)」。

原來「夏商周」時期,主要是「封建制度」,屬於「貴族時代」。
簡單來講,「血緣」的重要性,從生下來那一刻就決定了「社會地位」。

講白話,
爸爸是農民,自己就是農民。
爸爸是貴族,自己就是貴族。
社會階級分明,所謂的「自由意識」,在這個時候是不存在的。

那麼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時代大轉變。(西元前770年到前221年)
一些服務於朝廷的卜筮官員流落到民間。

再加上「秦始皇」焚書,並沒有包括「卜筮」。
所以,命理的傳承有保留下來,並且加速前進。

在這個時期,百家爭鳴,人人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由於社會階層開始流動,這個時候,也才有研究「命」的意義。

開始有人好奇這個問題:
一個人的一生,到底能有什麼樣的轉機與變化?

講個題外話。
一般來講,算命分成二種:問事、問命。

問事:就像問單一事情的結果。
比如講,這個工作好不好、這段婚姻好不好。

問命:推算人一生的「妻財子祿、富貴貧賤、生老病死、吉凶禍福」。

常見的問事:易經、文王卦、梅花易數。
常見的問命:八字、紫微斗數、西洋占星術。

「問命」可以說是一大改革。
因為問事的角度,通常是以一年來看的。
而問命的角度,則是人的一生(以平均壽命來看,常達八十年)。

「問事」進化成「問命」,
難度大幅增加,這是肯定的。

所以,不少人反應就算找厲害的算命師,算最近還蠻準的,未來就不準。
主要原因就是,那個厲害的算命師,只會卜卦(問事),不會八字(問命)。

一般人去算命,問自己一生的情況會如何。
當然,坊間算命師不會告訴你「我不會算八字」。

反正消費者真正懂陰陽五行的,沒有幾個。
坊間算命師只要講甲乙丙丁、神煞什麼的,消費者就被唬得一楞一楞。
我這裡所講的消費者,不只是平民老百姓,就連高知識份子也是一樣。

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異次元殺陣》,
社會分工太細,只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別人在做什麼一點也不關心。
當自己被害到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共犯之一,悔不當初,又能奈何?!

言歸正傳,我之所以講「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大轉變,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民間傳說鬼谷子是命理師的祖師爺。

《史記·蘇秦列傳》中說:
「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子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註:蘇秦(?-前284年)。

二、
已故命理前輩「梁湘潤」,
在2012年時,於遼寧省訪問三位年逾八旬的盲人命師。
梁前輩詢問其來由,盲師講到:「盲人算命,是起始於秦代。」

註:出自梁前輩的書籍,《宰公要訣》,第165頁。

或許有人認為這兩個理由很牽強。
沒辦法,畢竟中國的朝代更替頻繁。

大家想想看,從秦朝開始,西漢、東漢、三國、
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

哪個改朝換代,不用死一堆人?!
自然能流傳於世的資料就會變少,再者,正史對於命理的記載較少。

老實說,就連我自己所學的門派,對於歷史的陳述也是很少。
只知道《命相的故事》有提到第一代創始人,而且書本上的還不是真名。

當我想更進一步查證時,雖然有資料可以找,
但是,資料龐大,太花時間了,只好先放在一邊。

所以,大家就姑且聽之,參考看看吧。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dccudn&aid=2110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