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10 23:22:57瀏覽1347|回應3|推薦15 | |
今天從僖公二十七年,讀到宣公十二年,以西元來看,差不多是西元前633年到598年,大概三十五年的光景。
其實是硬生生忍住想往下讀的欲望,回頭來整理自己所讀到的東西。為什麼要忍住不往下讀?因為這三十五年的時間,約當春秋大國晉國的興起與獨霸的時代。東西很多,必須仔細思量。從西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楚開始,到西元前597年晉大敗於邲,之後便是晉楚二國分庭抗禮,互爭霸主的局面了。春秋大勢,可由此作一區分。邲之戰以後的故事更多,得分好幾天來消化。 左傳的文字在這三十五年裡,簡直可與史記媲美─許多言詞記述詳盡,場景描寫華麗,就像身歷其境,有時我甚至會有「左老大你是不是編的」的感覺。 關鍵性的篇章是《晉文圖霸》。故事的開始是楚國圍攻宋國,晉國君臣討論是否要出兵相救。在城濮之戰有關的記載裡,有一個詭異的現象:其一,著墨鋪陳國際背景的段落很多;其二,是君王每每猶豫不決,反而臣子們踴躍請戰,猛幫國王打氣敲邊鼓。 看城濮之役的門道,時間還得拉回到三年前。《文公納王請隧》篇裡預埋了一支伏筆。當時的周襄王被趕出老窩,惶惶然若喪家之犬。看準了這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機,晉國搶先出兵,趕在已經準備渡河的老好人秦穆公前面,把周天子送回了王都雒邑。 既有大功,必蒙重賞。晉文公老實不客氣地向周王「請隧」。甚麼是隧?這是一種王者才能享有的葬禮:挖條隧道,把棺材葬在裡頭。甚麼?花了這麼大的本錢,出了幾萬人的兵馬,得罪了強大的鄰國與恩人秦國,你竟然……只為了換舉行葬幾把老骨頭儀式的權利?不管坑還是隧,不是自己挖了往下跳就有了? 妙的是周王還堂而皇之地拒絕了:拍謝,你晉文公只是「公」,這點光榮你還不配享有。拒絕了人家,不好意思,總要有點表示。周王也大方地緊:這樣好了,我給你地,陽樊、溫、原、攢、茅這些地方,都給你! 姑且不論周襄王是否趴呆,為個儀式送出這麼大片田土。重點是:為什麼晉國這麼需要揩王室的油?因為這些地方,都位處中原河南中、南部,所謂「南陽」之地,有了這幾塊地,就像是取得了南進與楚國爭霸的前進基地,直接與曹、衛、鄭、宋接壤,方便控制這些衛星國,甚至決定拉誰打誰,挑選與楚軍決戰的戰場。 現在再回來探討周襄王是否弱智的問題。為了接收這幾塊寶地,晉文公也傷透腦筋。儘管有了王室的命令,基本上是晉國是強行進軍,武力接收,還死傷慘重。攻原,晉軍犧牲不少,原的居民還把晉軍死屍曝曬在城牆上,企圖影響晉軍士氣,晉文公差點功虧一簣。後來還是靠心理戰取勝,由原的居民自行投降。 那陽樊呢?這就更妙了。晉軍圍攻陽樊,城人不服,有個老傢伙叫倉葛的,還爬在城上大呼:對待中國之人(意指華夏民族)是要用德化的,對四周的蠻夷才用拳頭。你們現在竟然用對待野蠻人的手段來對待中原華人,我們不服!接著蒼葛老頭的話就更有意思了:這滿城的人都與周王室沾親帶故(「誰非王之親姻」)?誰敢動我們?滿城都是貴人,這城恐怕是極度重要的吧。 接著左傳上只輕輕寫了四個字:「乃出其民」。也就是說:晉文公情願把滿城的皇親貴戚都掃地出門,也要拿到這塊地哩!從陽樊與原的例子,我不禁懷疑:所謂「請隧」,根本只是一齣周王配合演出同時內心在滴血的戲吧!晉文公先提出一個明顯違反封建禮法,一定會被拒絕的請求,再由周王故示大方的「賜」給晉國這幾塊要地。不,應該不是賜,而是割讓,還是不能不給,不敢不給吧! 由原地與陽樊居民的反應,也可以看出晉國在當時的不得人心。左丘明之後會用「虎狼之國」來形容這個新興的暴發戶─大家大概都只知道這個詞是用來形容秦國,殊不知晉國才是老祖宗。相反地,秦國當時,至少是一開始與晉國打交道的時候,像個老好人般吃了不少悶虧。 戰場準備好了,現在只差戰爭的理由。新興的楚國一路向北推進,用暴力也用美人計─他們與衛國結為姻親。很快地,北方南方二個強權就要碰撞在一起了。 下一回講春秋大戲城濮之戰。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