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12/13 16:25:53瀏覽1939|回應1|推薦10 | |
我們都知道包裝很重要。而一本書的吸引力,除了封幀排版之外,「書名」也是非常重要,居於是否能「吸引讀者的眼球」的關鍵角色。
如果舉一個「書名害死一本書」的例子,那麼羅伯特‧庫森的《深海探秘》應該不是第一,也該名列前茅。因為這完全符合「書架角落壁花」特性的書名,我曾經十次以上在決定下一本閱讀的書時,無憾地將之一再掠過。「深海探秘」?該是本類似「發現」、「動物星球」或「國家地理」頻道節目,介紹海洋生物、海底火山,時不時有可愛海豚風情與神祕海怪傳說之類,適合闔家觀賞,老少咸宜的睡前讀物吧? 當然不是。這是我近年來看過最驚心動魄的冒險類傳奇─不是小說,是紀實報導。而正因為它的真實,帶給讀者情緒上的撼動又遠勝虛構小說。故事新奇刺激,譯筆也非常流暢。 更為貼切的書名該是:「上窮碧落下黃泉─搜尋二戰德國U艇」,或「碧海冤魂─深海探險」之類的,還是「沉埋五十年─潛艇生與死」。簡而言之,幾位專門進行深海潛水的玩家,無意間找到了一艘二次大戰末期,沉沒在美國東岸的潛艇。故事就沿著一連串高難度的深海沈船搜索,與拼湊各種片段資訊,以找出這艘沉艇的真實身分的爬梳而展開。 如果說夢枕貘的《眾神的山巔》記載的是人類向天借膽─紀錄人類向高海拔的崇山禁地「死亡區」探險,前仆後繼的堅毅,那麼這本《深海探秘》(*再容我囉嗦一下:這書名真的遜爆了),就是摹寫人類向地母沉降,向著負海拔的深海死蔭地探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壯烈。 海底有甚麼好看的?吸引這幾百個深海潛水專家的,是沈船。更精確地說,是「深海沉船潛水」這項結合海洋、考古、機械等多重「學問」的運動。 這是世界上最危險的運動之一─極限之外的極限運動。以下容我引用書裡的段落─因為不太可能寫得更好。(「」引號內為引文) 基本上深海沈船潛水員們都冒著很大的生命危險,「少數幾個能夠存活下來的也經受了來自自然界、生物界、潛水設備、自身直覺和勘探目標對大腦進行的毫無預兆、無處不在的聯合打擊,不斷瓦解他們的意志。」 「公眾對這項運動的了解非常有限,它與在度假勝地進行的潛水運動非常不同,安全係數難以預測。在全世界兩千萬持有資格證書的潛水員中,深水沉船潛水員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但他們的事故發生率卻非常高,由於這一點,幾乎所有潛水運動愛好者都只願意待在熱帶的淺水中,與人結伴潛水,以確保安全,他們通常只滿足於欣賞海底美麗的景色。美國一千萬有資格證書的潛水員中只有幾百人敢於潛入深海尋找沉船。」 為什麼只有這麼一點點人願意從事這項運動呢?因為 「對於這一小部分人來說,重要的不是他們是否畏懼死亡,而是他們是否可以忍受死亡。一個長時間從事深海沉船潛水的潛水員通常會遇到三種情況:他可能會與死亡擦肩而過,可能目睹別人的死亡,或是自己葬身大海。有時候很難說這三種結果哪種是最糟糕的。」 「很多潛水員葬身海底。當在沉船中找到他們的屍體後,往往發現他們還有足夠的氧氣可以幫助他們返回水面。他們不是窒息而死,而是喪失了判斷如何活下去的能力。」 「這項運動挑戰的是人最原始的本能─呼吸、視覺和逃離危險─因此外行人不需要背上潛水設備親自去體驗,只需要想像就可以了解這項運動的危險性。知道這些危險性後,就可以理解並感受到沉船潛水員們身上發生的故事,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優秀的潛水員會葬身海底,為什麼絕大多數世人不會拿著漁夫提供的數字潛入海岸線外六十英哩處200英呎深的無人區去尋找沉船。」 「一個仍然活著的潛水員必然會遇到兩個最主要的危險。首先,水深超過66英呎後,他的判斷能力和運動能力就會大大削弱,這種症狀通常稱為氮醉。如果他潛入更深的海底,氮醉的症狀就會更加明顯。而要找到最好的海底沉船,潛入的深度就一定要超過100英呎,在這個深度,潛水員的能力就會受到嚴重的削弱。但潛水員必須保證行動和決定的準確性,因為這直接決定了他是否能夠生存下來。」 「其次,一旦有什麼不測發生,他不可能立刻游出水面。在深水中停留了一段時間的潛水員必須慢慢返回水面,每隔一段距離就要停下來,讓身體適應降低的氣壓。即使覺得要窒息而死,也必須這樣做。如果潛水員過於恐慌,急於浮出水面,那麼很有可能會患上減壓病。嚴重的減壓病會導致終身殘疾、癱瘓甚至死亡。目睹過減壓病痛苦症狀的潛水員發誓即使淹死在海底,也不在沒有減壓的情況下匆忙浮出水面。」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氮醉」和「減壓病」是怎麼回事。它們都是「由於壓力的變化而導致的現象。在海灘扔飛盤或搭乘公共汽車時,我們處於一個標準大氣壓的環境中,或者說大氣壓是每平方英寸14.7磅。身處一個標準大氣壓的環境中,生命的感覺是正常的。我們在海平面呼吸的空氣由21%的氧氣和79%的氮氣組成,呼吸到肺中形成的壓力等同於一個大氣壓。氧氣能夠滿足我們血液和身體組織的需求,而惰性氣體氮則基本不起作用。」 「在水中,所有情況都有所不同。海面以下每下降33英尺,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一名在水下33英尺處與海馬嬉戲的潛水員所處的環境是二個標準大氣壓,或者說是水面上氣壓的二倍。這種變化是很難察覺的。但是他從氣瓶中吸入的空氣量卻發生著變化。他吸入的空氣還是以21∶79的比例由氧分子和氮分子組成,但是現在他每吸入一口空氣,進入肺部的分子數就相當於在陸地時的兩倍。在三個大氣壓下吸入的分子數則是正常時的三倍,依此類推。」 「潛水員在水下呼吸時,吸入肺部多餘的氮分子並不會像在陸地上一樣老實地待在原地不動。相反,氮分子溶解到血液中,隨著血液進入人體各個組織中─肌肉、關節、大腦、脊椎等等。潛水員在水下耽擱得越久、潛入得越深,他體內各組織內積聚的氮分子就越多。」 「到達三個大氣壓的深度,也就是66英尺深處,大部分潛水員體內積聚的氮分子就會開始發生作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氮醉症狀。有人覺得這種症狀與醉酒的症狀相似,有人覺得像是麻醉藥藥效即將過去時的感覺,還有人覺得像是吸入了乙醚或笑氣之後的反應。在淺海中潛水這種症狀相對較輕,一般會出現判斷遲緩、運動機能減弱、手指靈活性降低、視覺狹窄、情緒高亢等現象。如若深度加大,那麼反應也會相應加劇,到130英呎的深度時大部分潛水員都會覺得身體虛弱。有些人會全身麻木,只能勉強完成一些非常簡單的動作,例如給繩索打結;有些人會反應遲鈍,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那些已知的事情。如果深度加深至170或180英呎,潛水員就會開始產生幻覺。」 甚麼樣的幻覺呢?「他會覺得龍蝦呼喚著他的名字向他招手,或者是在給他提供錯誤的建議。很多人聽到過『叢林鼓聲』,那震耳欲聾的鼓聲實際上是他們自己耳朵中脈搏跳動的聲音。有些人只是聽到嗡嗡的聲音,就像是放在枕頭底下的鬧鐘所發出的聲音。到達200英呎深度後,氮醉會扭曲你的真實感受,例如,恐懼、快樂、憂傷、興奮或是失望。你會將無足輕重的問題─丟失一把潛水刀或遇到一點泥沙─感覺成無休止的災難,並逐漸累積成極度恐懼感。嚴重的問題─空氣耗盡或找不到錨繩─卻被感覺成微不足道的瑣事。在深海沉船探險這樣的惡劣環境下,判斷力、情感和運動能力的削弱會使所有的情況變得更複雜。」 那麼通常潛水員認為「寧願淹死也不要得減壓病」,又是怎麼回事?「吸入的氮氣還會造成另外一個問題。隨著潛水深度和時間長度的增加,氮分子會在潛水員的身體組織內越聚越多。在淺海短時潛水時這並不會構成問題。但在深海中進行長時間潛水時,在上升過程中,身體組織中積聚的氮分子將會釋放回血液裡。釋放的速度直接決定了潛水員是否會患上減壓病,甚至是否會導致死亡。」 「如果潛水員緩慢上升,氣壓逐漸降低,積聚的氮氣就會以微小氣泡的形式從組織中排出。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打開蘇打水瓶的過程來理解這個現象。如果你慢慢地減小瓶中的壓力,蘇打水的氣泡就會很細小。氣泡體積的大小是關鍵因素。只有當潛水員體內的氮氣氣泡非常微小的時候,它們才能有效地通過血液返回肺部,然後再通過正常的呼吸排出體外,這正是潛水員們所希望的。」 「然而,如果潛水員快速上升,他周圍的大氣壓會迅速下降。這將導致潛水員身體組織內積聚的氮氣形成大量大體積氣泡,就像你迅速擰開蘇打水瓶蓋所看到的現象一樣。大體積的氮氣氣泡是深海潛水員的致命敵人。出現在血管外的大體積氣泡將會壓迫身體組織,阻礙血液循環。如果出現在關節或神經附近則會導致數星期甚至終身的疼痛。如果氣泡出現在脊柱或腦部,將會造成癱瘓或導致死亡。如果過多的大氣泡同時返回肺部,肺功能就會停止,出現窒息的症狀,可能會導致潛水員停止呼吸。如果過多大氣泡進入動脈系統,潛水員就會患上肺部氣壓性創傷,或稱為氣栓,這將會導致潛水員失明、暈厥或死亡。」 而在能見度為零,結構脆弱的沈船中,還有受困的風險。一旦受困,作者模擬潛水者的心情: 「他的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在200英呎的海底,每次吸入的空氣量相當於在陸地時的七倍,而一個極度恐慌的潛水員呼吸的速度越來越快,很快會耗盡氣瓶中的空氣。看到空氣容量儀表的指針不斷下降,潛水員的心跳和呼吸將會進一步加快,這又大大減少了他解決問題的時間。呼吸的沉重會導致氮醉症狀的加重。而氮醉反過來又會加大產生的恐懼感。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他對恐懼做出了迅速而強烈的反應。然而在沉船中遇到的危險是接踵不斷的,潛水員的絕望將他置於更為危險的境地。比如,一個迷路的潛水員會驚惶失措地到處尋找出口。他驚慌的動作將會攪亂淤泥嚴重影響水底的能見度。在看不到物體的情況下,他會更瘋狂地尋找出路。毫無目的行動很可能會使他被船體上枝節橫生的物體鉤住,或可能導致船內其他大體積物體的倒塌。這時他的呼吸更急促了,他會看到他的空氣容量指針再次迅速下降。」 「潛水員可能會呼喊求救。聲音在水底可以傳播很遠,但傳播的方向是分散的,即使有人聽到了也不能確定聲音發出的位置。潛水員獨自被困沉船中時,他的大腦已經無法思考出應對的措施,而只能不斷地重複:我要死了!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出去!這時潛水員會更驚慌地尋找出口,而空氣容量指針會進一步下降。海底漆黑一片,而這時很可能就已經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而「結伴」這件人類本能以為會降低風險的事,也是無比凶險: 「絕大部分潛水員獨自完成沉船探險。在休閒潛水運動中,通常是兩個人一組進行潛水。潛水者彼此搭檔,可以隨時為對方提供幫助。在清澈的淺海中,搭檔潛水是最理想的方法。他們可以在潛水設備出現故障的時候分享空氣,可以協助遇到困難的同伴浮出水面,或協助被魚線羈絆的同伴脫身。有同伴隨行會讓人感到舒適、安心。」 「但是在大西洋深處,即使一個心地善良的潛水員也可能會威脅到他同伴的生命。如果潛水員擠進沉船狹小的艇艙中營救他的夥伴,他自己也很可能被困其中,同時他也可能阻擋船艙內的視線使兩人都找不到出路。如果一個潛水員試圖與極度恐慌的同伴分享氧氣,他同樣面臨著生命危險。一個在二百英尺深的海底窒息的潛水員會將他的同伴視作救命稻草,他可能會為了獲得同伴的氧氣而將同伴殺死。極度恐懼的潛水員會用潛水刀猛刺前來營救他的同伴,從他口中搶奪呼吸調節器,然後在沒有減壓的情況下瘋狂衝出水面。」 「在大洋深處,即使看到其他潛水員身處困境也是十分危險的。在海底200英呎深處,潛水員的情緒已經由於氮醉而高度緊張。如果他面對一個認為自己即將死亡的潛水員,那麼他就會誤以為那雙絕望的眼睛其實是他自己的。通過同伴的痛苦表情,他可能會看到這種痛苦出現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是感到極度恐慌就是竭盡全力營救受困的同伴。不管怎樣,他的生命都從安全狀態突然轉入危險狀態。」 但,這並不意味著潛水員絕對不能結伴,進行沉船探險時注定孤寂─「相反地,他們經常這樣做。但僅限於那些不會依賴他人尋求安全感的優秀潛水員。他們的哲學是要冷靜獨立地處理問題,要懂得自我營救。」 讀到此處,突然有點「人生黃昏期」的共鳴與感慨。書很精彩,在感覺龍蝦螃蟹向你招手之前,別錯過。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