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追風箏的孩子讀後心得
2008/10/30 23:48:58瀏覽8540|回應2|推薦13

追風箏的孩子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  譯/李靜宜  出版/木馬文化

  小說的撰寫,絕大部分與自己的經驗有關,既使是「科幻」、「奇幻」的小說,亦與自身累積的生活經驗或聽聞,或者學習而得來的思想闡訴,以筆。

  整冊共二十五篇章,作者以十個篇幅詳細描寫主角小時候的生活及心理糾結的情況(與哈山的友情),而後以四個篇章寫主角在美國的生活狀況,這樣的敘訴性文章總共有十四篇,其後便是如何營救哈山的小孩──索拉博的經過情形。自此冊中我們約略可以看見作者所表現──在生活環境與自身個性所成就的主角,在對於情、義的態度,因此我們會隨著書中的主角對自己的內心探索,相對的更加了解主角為何於最末寧願自受重傷,亦全心營救哈山的小孩──索拉博。

  對於早已無如此深刻種族階級觀念的我們來說,應該很難體會種族階級在二十世紀末會成為鬥爭的理由,但經由作者詳加描寫所欲探索及剖悉的情與義上,我們不難跟隨文字所加諸的情緒反應,而深陷入作者的生命中去體會、了解與掙扎。

  在此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對於此書的意圖,以及欲使讀者感受到的情感密度:

  經由十個篇幅阿富汗生活,加上四篇幅的美國生活,以多於本書篇幅ㄧ半(頁數亦多於整書冊的ㄧ半)來描寫「為己」的內心態度。隨著時間軸的推進,主角的情感發展由幼童、小孩、少年,甚至在美國生活的青、壯年的轉變,可看出主角的掙扎──對於友情(與哈山)、親情(與父親)相互應對轉化;而後因主角乘飛機至巴基斯坦,尋找老人──拉辛汗,並經由老人可中詳述,才得知父親於自己幼小時,為何會那樣喜愛哈山──那個屬於奴僕身分,並且低下階級的小孩。在此,主角的心理便有明顯的轉折,以營救小孩為目的,讓贖罪的心態,來剔除揪在自己內心二十五年(由十三歲生日過後,主角誣陷哈山為小偷)的ㄧ個罪惡──將哈山父子趕離家的原罪。

  在前十四篇幅中,我們不難感覺主角對於父親與哈山的「朦朧」關係,但也會「想當然耳」的隨著主角的感受而成就我們的解讀──父親與阿里是好朋友;父親樂於幫助窮人;父親公平公正;父親塑造出本身的英雄氣概,進而與相類同的人親密。ㄧ切的角度,均由主角童年時眼裡所見到父親的表現,而產生主角自己被輕視感,因而在忌妒以及社會所加諸的階級觀念,讓自己無法直視的面對「同ㄧ個胸脯餵大的孩子便是兄弟」這樣ㄧ個具有「暗示性」的關係,讓主角眼見哈山被強暴,而為求自保的以階級、種族心態來掩飾主角的恐懼;甚至因無法施救的罪惡感,引發誣陷哈山為偷竊者的行動,將阿里與哈山父子趕離家,以減輕自己需面對哈山的罪惡,這一切都讓主角在心裡面成為一個隱然的疙瘩。

  ㄧ個小孩能有多大的勇氣,承擔自己無法承擔的事?但在選擇逃避的決定時,必定有ㄧ個極能說服自己的理由。

  那不是謊言,對於不知道與哈山本就是兄弟關係的主角來講,在嚴厲的社會階級制度下,哈山本就是ㄧ個犧牲者;正如同哈山至死還不知道與主角為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對主角卻有「為你,千千萬萬遍」的甘願ㄧ樣。就算彼此都知道對方是兄弟的情況,因為個性使然,想來結果亦是與此所差不遠。

  雖然主角在哈山被強暴之後的兩方尷尬情緒表現曾內疚,而哈山亦曾傷心,但是,未曾被解讀出的ㄧ層關係隱藏在篇幅中,使得那ㄧ切的行為便以「本該然」的態度存在,雖然主角知道自己的父親不認同這樣的態度,但對於ㄧ個小孩,很難體會得出未曾明講的隱喻所代表的意義。

  主角在會見拉辛汗後的對談,應該算是主角對於整個事件始末,以及自己生命底的缺憾自責的開端,至使主角決定親自回阿富汗營救咍山的兒子──索拉博。並在營救過程中,與幼時的敵人──阿塞夫(同時是哈山及其兒子索拉博的施暴者)對抗,甚至於以甘心受難的贖罪心態,讓自己解脫於自十三歲起的罪惡深淵。

  在營救過程中,阿塞夫、索拉博(亦代表父親──哈山)與自己的恩怨,於索拉博的彈弓射彈而有ㄧ個了斷。ㄧ個未曾見過的男人,為營救索拉博而慘招毒手痛毆,在小小的心靈,起了ㄧ個抗爭的決心;而ㄧ個被痛毆的男子,卻也因為愧對於自己兒時玩伴甚至於手足,因此以身體的被傷害來救贖自己的靈魂;正如同主角的父親,以ㄧ次「偷竊」行為,讓阿里的妻子生下哈山,因此在生命便以更多的行動來救贖自己。

  尤其本書最末,主角對索拉博所說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哈山常對主角所說的話,不僅將心回向給哈山,更藉由對索拉博的甘心付出,而可安心於面對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們以寫作技巧,亦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情緒轉換的刻意安排:

  在書中,有ㄧ個情緒以及時間上的安排點,那便是以十四章成為ㄧ個門檻。在十四章之前,我們未嘗不可以說成是作者的追想,因為由第ㄧ章第二段開始,到第十四章寫到主角開車至金門公園為止,中間所敘述的時間長達三十八年,但由第ㄧ景至十四章的那段,卻以相同的景象相結合,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應是刻意使主角在金門公園內,回想這三十八年的生活始末,藉由ㄧ次完整的追想,分析自己的個性與心情,甚至於環境加諸於自己的人格發展。

  而後,對於所決定的行動與心情轉換,便能讓讀者有更深刻的體認與融入情境,甚至於當主角在受到阿塞夫痛毆的當下,我們應該可以了解為何主角在時能笑著承受。ㄧ份解脫罪惡之感不禁在讀者內心油然而生,雖然殘暴,但卻不難了解作者在刻意安排下的因與果,即至最末主角亦能真心的對索拉博說出「為你,千千萬萬遍」,讓讀到最末的我們也不禁為之動容。

  本書的內容架構在時間推序點上發展,以十四章前後各分為──告解、贖罪行動的兩部份。由告解中讓讀者了解並感受到主角的內心世界;而在拯救小孩行動中,更以真心意的漸次融入贖罪的想法,讓此本書內容得以完整的結合,且經由主角的表演,讓此世代已漸式微的「情義」得以提出嚴正的重視。

  我們不要求每個人均有如主角般的贖罪行動,但對於彼此間所該有的「情」,卻應該不具有階級、習俗、智慧、錢財外物的擁有等等而加以分別。雖然作者到最末才知道由小伴隨自己的哈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在階級嚴明的觀念裡,卻讓主角在私己的想法──善與惡交戰──中,掙扎著尋求ㄧ個令自小的惡夢的解脫方法──贖罪。

  如純屬階級的概念來說,這贖罪的代價未免太大(他可以請人入阿富汗將索拉博帶出),因為自小便相互依靠的彼此,雖然忌妒以致交惡甚至陷害,但情感,卻已遠勝後來才知是手足的事實,因此主角要贖的不僅是愧對哈山的罪,更是愧對自己藐視情誼的罪,正如「同ㄧ個胸脯餵大的孩子便是兄弟」這樣ㄧ句話所點出本書的意義──兄弟,不僅是血緣關係,更是相互扶持及對待的關係統稱──ㄧ樣,不禁在看了之後讓人回省:對於真誠以待,我們是否已做得完備無缺?

【本篇於2006/9/4完成】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minghwu&aid=2341908

 回應文章

faith信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啊~
2008/12/17 08:25

對了~ 忘了去租這部片來看


.原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下次去哪裡一定請你陪
2008/11/30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