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家人
2017/09/03 22:18:50瀏覽603|回應0|推薦9

家人的範圍有大有小。「一家幾口」的說法, 指的大概就是僅包括父母與兒女的小家庭。從前所謂的「五世同堂」, 家門中人口,多達兩百多人。昨天,我們能來的家人都來了,一共15個人,遵照母親生前的囑咐,替母親舉行了海洋自然葬。海洋自然葬,簡單地說就是散骨海洋。

母親是去年在日本逝去的。為什麼會拖到昨天才散骨的呢? 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哪兒散骨好呢?母親在臺灣住了四十多年,在香港住了二十多年,在美國也住了近三十年。兒孫散在香港‧日本‧美國。因此要在哪兒散骨,就成了問題。最後決定就在去世的日本散骨。

2014年初,香港的姪女夫婦訪問日本時,姪女夫婦和留學臺灣一年的兒子用中文談話時,不懂中文的女兒在旁只能乾瞪著眼睛聽。從前兄妹倆都一樣聽不懂,那時就把老媽我當自動翻譯機使用。曾幾何時,哥哥已能獨當一面,妹妹卻只能在旁不知所云地聽著。也許是這個刺激,女兒後來也去臺灣學了半年中文。

2015年和兒子去加州探望母親。那時我們4個姐妹都從各處來。大家和母親相聚的日子有長有短,短者一星期,長者一個月。兒子也是第一次和各地來的阿姨,有了比較長的相處時間。他去臺灣學的國語也剛好派上用場。么妹在美國也教中文,自然能配合他。放慢說話的速度與使用有限度的辭彙,慢慢和他交談。一個星期下來,居然溝通得不錯。就在我們停留的8天中,兒子和阿姨們,除了在語言上打破了從前的障礙外,也滋增了親情,更體感了所謂的「一家人」的感覺。

這次來參加母親海葬的15個人當中,7個來自香港,4個來自美國。來自香港的第3代,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日常生活用語是粵語,但是學校教育,多採用英語,也就是說他們使用的語文以英文與粵語為主。回歸後,增加了普通話。美國來的第3代,生於美國,長於美國,生活用語自然是英語。但是移民的父母親那一代,在家中常講中文,也就訓練了他們的中文程度。吾家小兒‧小女在臺灣學了一年半載的國語。這樣一來中文,就成了大家可以共通的語文。

海洋自然葬後,大家聚餐一次。他們中間,有些從未見過面,有些雖然見過面,卻沒交談過。就一面吃飯,一面請大家自我介紹。這時才發現一個和外甥女同來的男友,是個道地的美國人。他自然不懂中文。大家的腦筋轉得很快,馬上把自我介紹的語言,從中文改成英文。香港來的,如魚得水。因為對香港人來說,說英文遠比說中文自由自在。就苦了我們日本這一家。老公為了這次聚會,在家裡苦練了一個星期中文。沒想到公用語言突然從中文改成英語,叫他一時亂了手腳。

從海洋自然葬的兩個多鐘頭,再加上聚餐的三個鐘頭,大家也漸漸熟絡起來。國語(普通話)有人講,粵語也有人講,英語也有人講,或者是比手劃腳的,也都能溝通。

如果不是母親,她的兒孫,就不可能這樣地排除萬難,從三地集中在一處。這次的海洋自然葬,讓我們親身經驗到,什麼是所謂的「一家人」。雖然多少有些語言障礙,但是在「一家人」的親情中,語言似乎不會形成太大的問題。

 

( 在地生活亞洲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taiwan2014&aid=10849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