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烘焙咖啡豆-生豆水分探討
2020/12/11 06:05:16瀏覽1694|回應0|推薦1

烘焙的科學

                              採自 田口護的咖啡方程式  P.100~104  

大多數高地產的硬豆,黑色皺摺在加熱後不易拉平,脫水失敗的話就會變成有『芯』的味道了,我們可以延長第一次爆裂之前的蒸焙(脫水)試試。但是脫水過程如果太長,恐怕會變成「加水分解」,必須小心。

 

看了烘焙變化表(A~D型的差異)就能明白,烘焙開始時的含水量不同會造成A~D型的起點不同。 但是烘焙到了後半段之後,各位應該注意到差異就消失了,這4種類型幾乎變成1條線。這個路徑的不同,正是造成A~D型味道差異的最大原因。

旦部先生認為,以賽馬來說,就是跑完第三彎道,準備進入第四彎道時,這個階段就是打造「咖啡應有的香味與顏色」的「事前準備」舞台。

這個階段的事前準備內容,決定了咖啡豆最後的模樣。亦可說咖啡豆在這個階段決定咖啡往後的「命運」。(旦部)

這個重要的舞台是什麼呢?就是「蒸焙」,亦即去除水分的步驟。水分去除的狀況,毋庸置疑地決定了咖啡豆的「命運」。

意思就是,「去除水分」正是烘焙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以結果來說,特地將咖啡豆分為A~D四大類型,就是根據「去除水分的難易度」進行分類。

 

●千萬別輕忽去除水分的步驟

在此我將針對「去除水分」步驟更進一步詳細分析。根據旦部先生的說法,熱是從咖啡豆表面傳到內部;但是因為咖啡豆本身的導熱效率差,因此 必須花上一點時間才能將熱傳到內部。一般都知道銅金屬等物質的導熱效率高,咖啡豆的導熱效率大約只有銅的4000分之1,據說與木材差不多。

「因此,厚而大顆的豆子(D型),熱不易到達內部的芯。相反地,小而單薄的豆子(A型)則容易透熱。不過,比起顆粒大小,『厚度』更是影響導熱效果的主因。(旦部)

生豆放入烘焙機滾筒到第一次爆裂發生前這段期間,稱為「脫水(蒸焙)」階段。生豆在這個階段會產生物理變化,也就是生豆放入後沒多久,鍋爐內的溫度上升,生豆變軟(橡膠狀態);接著水分大量蒸發,生豆含水量減少,同時溫度也逐漸上升;含水量減少到一定程度以下時,豆子再度變硬 (玻璃狀態)。到了這裡?生豆裡的水分已經去除了大部分(可參考83頁的圖)。

 

旦部先生說:「利用烘焙製造咖啡的香味成分有2個要件,1、含水量少的狀態下,2、溫度大約達到180C以上。假如芯的部分沒能夠徹底去除水分,將會只有芯沒有烘焙到,而明顯破壞香味。」

咖啡豆只有芯沒有烘焙到會如何破壞香味呢?芯裡的水分暴露在高溫之下,容易產生某種化學反應,尤其會加速「加水分解」的進行。加水分解會造成什麼影響?旦部先生表示,部分蛋白質被分解後,氨基酸的含量會增加?部分糖類被分解後,更小分子的糖類含量會增加……其中咖啡「苦味」來源綠原酸的加水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

前面已經提過,綠原酸是奎寧酸和咖啡酸結合形成的物質。綠原酸受熱後發生加水分解,分解成奎寧酸和咖啡酸,也就是1個酸產生2種酸,增加了生豆裡的酸含量,酸味自然會增加。

綠原酸原本就帶有酸味和些許澀味;奎寧酸有讓人想到奇異果的強烈酸味;咖啡酸則有酸味及強烈澀味。因此綠原酸加水分解後,酸味及澀味都會跟著增強。(旦部)

苦味分成「中度烘焙型的苦味」與「深度烘焙型的苦味」。後者的苦味「乙烯兒茶酚寡聚物」來自於咖啡酸 ,也就是說,加水分解增加了咖啡酸的含量,因此這類型的苦味會變得更加明顯。相反地,綠原酸的含量因為加水分解而減少?所以「淺度烘焙~中度烘焙」主要出現的「咖啡苦味」,也就是「綠原酸內酯類」的產生會降低 。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dwhite55&aid=154487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