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推動「心靈環保」的宗教家:聖嚴法師
2009/02/04 18:55:23瀏覽3400|回應17|推薦159


推動「心靈環保」的宗教家:聖嚴法師


出生在民不聊生且兵荒馬亂的環境中,加上自幼體弱多病,成長緩慢,張志德(聖嚴法師俗家名)的心靈發展卻一點都不遲緩,甚至遠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懂得思慮且早熟。

一場雷雨,促成張志德變成小沙彌常進;一場戰爭,又將沙彌常進變成軍人張採薇;一聲大喝,再將軍人張採薇變成聖嚴法師。一次次的重生,卻不曾間斷學佛的初心與宏願:希望盡己所能讀懂、讀通佛經,來日講經說法度人。

二十多年來,聖嚴法師弘揚佛法的旅程遍及全球,並成為國際間公認重要的禪師、「漢」傳佛教的代表、「心靈環保」的推動者。而聖嚴法師只是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因為弘揚佛法的旅程,是無止無盡的……。




文‧圖片翻拍/邱麗文 







烽火下的小鴨子划水

聖嚴法師的學習佛法之路,是一場自我成長、肯定到消融的過程。在烽火肆虐下,他從張志德、小沙彌常進到軍人張採薇,改變了多次身分,卻不改堅持學佛的心。



農禪寺深藏在一片廢耕的田地與巷子底處,給人遺世獨立的感覺。當我們來到寺前,抬頭看到牌樓橫眉的「入慈悲門」,以及迎面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突然覺得心頭湧上一陣清涼意,讓先前在酷暑中慢行的躁熱感減去大半。禪寺前方有片廣闊的荷花池,還有成串綠蔭綿延的大樹,加上充滿生命力的蟬鳴充斥,與巷子外的車水馬龍、塵土亂飛、人聲擾攘,成為鮮明的對比。不禁想,所謂境隨心轉、心隨境轉,是否就是這種感受,方才還在為擁擠的車潮抱怨不已,轉瞬間又被眼前的淡定自然而感動;如果環境對人的影響可以如此立即,那麼我們何不隨時為自己的生活、甚至心靈,營造更怡人的環境。

在農禪寺的會客室,我們看見聖嚴法師清瘦的身影,緩緩從遠處走來。由於現今的法師必須來回台灣、美國兩地弘法,加上他的體力負荷過重,所以在訪談時,總感覺他氣如游絲,彷彿連說話都相當耗費體力。據說,法師的舌頭曾因醫治牙病而受傷,加上沒有空餘修養,導致說話更加吃力;可是,為了讓更多人親近佛法,他還是不拒絕外來的訪談,並忍受臉上總是閃爍著閃光燈的不適感。


早慧,卻苦無環境栽培


近距離地看著法師臉上的自信表情,以及鏡片下一雙揉合著堅定與慈悲的眼神,再聽他透過擴音器仍然細小的聲音,突然覺得讓法師撥出時間與我們會談,實在非常福氣。就算,我們不是談論精進的佛法,只是像小孩似地隨意提問,法師仍然力求用更簡單的道理來解釋佛法。雖然他曾幾度表現出憂心的態度,也是希望我們不要對佛法有偏見,否則將會失去追尋美好境界的良好機會。

聖嚴法師的學習佛法之路,是一場自我成長、肯定到消融的過程,而他也在這段法緣與因緣交替中,抱定了學佛的信念與發揚佛法的宏願。

1930年出生於江蘇南通的農家,俗名張志德的聖嚴法師出生第二年就碰上了長江大水災,舉家遷往江南,讓原本就難以溫飽的家變得更加貧窮。活在這樣民不聊生且兵荒馬亂的環境中,加上自幼體弱多病,成長非常緩慢,直到六歲才會走路、講話,張志德的心靈卻不像他的形體一樣發展遲緩,甚至遠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懂得思慮且早熟。

九歲才入學,十三歲就因貧窮而失學,只有念四年書的張志德卻已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他的自傳中曾寫著:幼年時,父親曾指著河中的鴨子說,「看到那群鴨子嗎?牠們在河中游水,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不論大鴨小鴨,大路小路,都能游過河,如果自己不游,就沒有路,也過不了河。」如今已經七十多歲的聖嚴法師,仍依稀記得父親的話,因為這段警語讓他相信:做人只要盡心盡力,總會走出一條路來,不要羨慕別人,也不要小看自己。


小沙彌常進


由於母親是村中的觀音會成員,所以在家中總會聽到拜佛念觀世音聖號的聲音,而每回張志德聽到了拜佛聲,總會雙手合十地念起佛來,心中滿是歡喜。

1943年某一天,鄰居戴漢清路過張家避雨,並在等雷雨停歇的時刻,聊到了狼山廣教寺在物色小和尚的消息,並隨口問起張志德意願。原以為只是一句玩笑話,卻換來「當然想做!」的肯定回應,於是這場雷雨就促成了出家的機緣,讓張志德從江南渡過長江,回到出生地南通的狼山,成為小沙彌常進。

初入寺院才十四歲的常進,每天過著早晚課誦、撞鐘擊鼓、打掃庭院、整理廚廁……的生活,雖然又忙又累卻甘之如飴。由於喜歡唸書,常進總愛看老和尚、居士們的藏書,雖然多數讀來一知半解,他還是津津有味地試著讀懂。後來師祖們請了一位還俗的秀才教他四書五經等知識,才讓常進更有能力閱讀經書內的深意,也彌補了他曾經失學的遺憾。

很短的時間內,常進已能將厚厚的《禪門日誦》背熟,還能聽懂師父的佛理,這對書讀不多的常進來說,可算是驚人的成就。原本以為念佛的功用只在超度亡靈,卻慢慢發現佛法更應該度化世人,於是常進發下了願心:希望盡己所能讀懂、讀通佛經,來日講經說法度人。


烽火下的僧侶難為


在狼山雖然只有兩年,卻讓常進從此與佛法結下深厚的因緣,也讓他深感「經懺」危害了佛教。在狼山的下院當小沙彌,常進總是一家又一家地疲於奔命地趕經懺,經常在趕場的疲累下,導致矇矓睡眼唸得不知所云,甚至睡著。「佛教本來具有祝生、度亡、消災、祈福的功能,可是如果僅以經懺做為牟利的行業,那就太罪過了。」可是,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寺廟的香火無以為繼,僧侶只好為了維持生計而到處趕場「經懺」,這或許就是大時代的無奈吧!

離開了狼山的下院,常進轉往上海「靜安寺」當學僧,又令他感到不解,「為什麼同樣發源於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竟會出現那麼多不同的觀點?」可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他。這種廟院傳統式的師徒相傳,不求理解的教學方式實在令他無所適從。

隨著國共內戰的煙硝瀰漫,國民黨軍已決定撤往台灣,佛學院的長老們也都各自逃難去,常進卻因為沒錢買船票而選擇從軍,順利到了台灣,改名張採薇。雖然變成了職業軍人,他卻沒有一天忘記自己的和尚身分,仍然謹守佛門戒律,並且無論換到什麼單位,都會主動聲明:「原來我是和尚,將來還要做和尚。」






 

風雪中的世界行腳僧

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聖嚴法師馬不停蹄地奔波於世界各角落主持禪修、發表演說,只為了讓佛法的好,被更多的人知道。



十年軍旅,張採薇的閒暇時間全都留給閱讀與寫作。除了佛學,他也大量閱讀文學、哲學、歷史、社會科學等書,並不時以「採薇」、「醒世將軍」、「張本」等筆名,將投稿到各媒體,成為軍中作家。寫文章已經幾十年了,法師仍非常堅持,「一定要在融會貫通的情況下,才願提筆成文,否則寧願不寫,以免浪費閱讀者的時間。」這樣的用心,讓聖嚴法師長年來的著作,全都用字淺顯、涵意深遠,並力求讓讀者可以完全看懂。相信,這也多少彌補了早年在靜安寺的遺憾吧!

長年處於世事動亂且民生凋敝的環境,所見所及都能引起聖嚴法師的思索與困惑,於是他不斷身體力行來尋求解決之道,漸漸成為學問淵博且了悟世事的思想家。而選擇出家、學佛、著作、弘法……,也都是慎思後的作為,只因他深信佛法對污染人心的貪、瞋、痴、慢、疑……,都能達到淨化的效果,所以發願要扮演好推己及人的僧侶,讓佛法的好,被更多的人知道。


重披僧袍


成為軍中作家,雖讓張採薇的生活穩定,卻也讓他對修行悟道產生前所未有的質疑,整日都坐立不安。於是,趁休假前往高雄找月基法師,並與前來作客的靈源老和尚一起掛單於佛堂;當晚,張採薇滔滔不絕地向老和尚訴說自己的苦惱,急切地想解決心靈深處的疑惑……。突然間,老和尚用力拍打木頭床板,大喝一聲:「放下」,隨後兩人安靜打坐直到天亮。「那聲放下,使我從自我做繭的鐵罐裡蹦了出來,頓時滿腦子的妄想雜念,頃刻間消失殆盡。」

當生命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就不允許再原地踏步。張採薇迫不及待地申請退役,經過了四處請託與陳情,他終於獲得「因病退伍」的許可,那年正好三十歲。

從軍中退役,張採薇拜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法號聖嚴。由於深受東初老人的器重,立刻接下《人生》雜誌的主編工作,負責抄錄東初老人口授信函、執筆社論……。可是從事編務的工作,讓法師再也靜不下心來讀經,身體也變得相當虛弱,於是為了進修與修養身體,他決定前往美濃朝元寺閉關,並將閉關期間的研究心得寫成《正信的佛教》,至今已發行超過三百萬冊以上。

在閉關期間,聖嚴融合了拳術及瑜珈術,創出一套既練身也練心的平衡身心方法,成為日後主持禪七的重要基礎。1968年,聖嚴因為獲得到日本留學的機會而結束了六年的閉關生涯,進入立正大學碩士班就讀。「留學日本的目的,並不在於取得學術成就,而是希望藉此提升佛教的地位,讓人們了解佛教絕非迷信,而是既知識化,又重實踐,具高度智慧的宗教。」


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


赴日求學時,聖嚴手中只有一千美金,所以不管他再怎麼節省,還是面臨著斷炊及輟學的雙重憂慮,於是只好到處打工,難以專心讀書。就在他幾度瀕臨生活絕境而心灰意冷時,卻被教授的「道心之中有衣食,衣食之中無道心」點醒了,讓聖嚴決定不管多苦,都要繼續學業。而就在同時,來自美國的匿名獎學金就像是及時的甘霖,讓聖嚴終於能定下心來好好唸書,完成赴日深造的重要使命。

由於美國佛教會的沈家楨居士就是匿名提供獎學金,資助聖嚴完成學位的人,所以當聖嚴完成了博士學位,沈居士就透過佛教會的名義邀請他前往美國弘法。「當年沒有選擇回來台灣,主要是因為回台無法教書或辦佛學教育,所以寧可先到自由開放的美國弘法,磨練自己的能力。」1977年,聖嚴在紐約主持第一次禪七,不但開啟了中國禪法接引西方弟子修佛的法緣,也讓世人親睹了漢傳佛教的智慧。如今,聖嚴法師已在國際間主持超過兩百次禪七,還首度舉行為期四十九天的密集禪修(禪四十九),可算是為中國禪宗史開創一個新的紀元。此外,來自世界各地的演講邀約總是絡繹不絕,可見聖嚴推廣的禪修活動早已深受世界各地重視,也讓他弘法的足跡走得更廣更遠。


自喻為「風雨中的行腳僧」


直到1997年,聖嚴法師才在一個機緣下得知當年資助他完成學業的恩人就是沈家楨居士。對聖嚴法師來說,沈居士不但幫他完成課業,還引他走向國外弘法的坦途,甚至在美國期間仍然持續支持他,幫助適應當地生活,也幫助他累積獨立開創道場的能力……。聖嚴法師把恩人沈居士比喻為,「生命中寒冬深夜的一盞燈,既讓我感受到溫暖,也感受到光明。」

1977年底,東初老人圓寂了,並指定聖嚴法師為繼承人。於是,回國奔喪的聖嚴法師就一手挑起照顧「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的責任,並成立財團法人,由理、監事共同維護。而在美國方面,聖嚴又要主持「東初禪寺」及一些推廣佛教的事務工作,所以不能一直留在台灣。從此,他將時間分成兩半,一半在台灣、一半在國外;二十多年來,他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只能馬不停蹄地為弘揚中國禪法與正信佛教來努力,眼見現在佛法散布已遍及世界主要的國家,聖嚴法師仍然沒有休息的打算。







峰頂上的擊法鼓大願

「用奉獻取代掠奪,以慈悲心公平對待世界眾生,才能解決當前環保面臨的根本問題。」法鼓山一向以「心靈環保」為精神指標,希望藉此將佛法落實人間。



多年來,聖嚴法師在世界各地推廣禪修,已是國際間公認重要的禪師,並成為「漢」傳佛教代表,連「藏」傳佛教的達賴喇嘛也曾公開稱讚他是「非常謙虛且有學問的修行人。」中國禪法主要是臨濟宗的話頭禪及曹洞宗的默照禪,而聖嚴法師主持的禪修課程,而是融合兩大宗派的精華,再加上適當的修定而成。打禪七的目的,並不在於要求開悟見性,而是指導打七者學會正確的修行法。「禪七應該是體驗修行中調身、調息、調心的開始,而不是修學佛法的結果。」

聖嚴法師由衷深信,「我們不辦教育,佛學就沒有明天。」所以創辦了台灣第一所佛學研究所,還設立了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主要還是基於佛教的形象仍普遍停留在迷信的民間信仰層次,而扭轉的力量就在佛教教育的落實。


創建綜合性佛教園區:法鼓山


由於農禪寺地處於關渡平原的都市計畫徵收區,所以法師有意重新找一塊地,做為教育、研究、弘法、修持的綜合性佛教園區。經過了八年的找尋,終於在1989年於金山找到了一塊狀似左鐘右鼓的六十甲山坡地,並且命名為「法鼓山」,希望能擊法鼓、弘揚佛法、滋潤眾生、降伏萬魔……。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始終都在功利競逐的環境中,所以一切的思考都傾向利益的有無,而很難往自己的內心看。佛法就是教人學會往內心看人生的方法,而不是教人學佛就不必理會現實生活了,所以將學佛與遁世、看破紅塵畫上等號,是一種對學佛的誤解。

佛教本身是鼓勵向善,對於人的價值給予肯定,引導人分別善惡、向善去惡……。可是在這個充滿混沌且善惡觀模糊的塵世,如果未經過循序漸進的「教化」,其實是很容易迷失的,甚至會以惡為善、以非為是,導致是非難分而扭曲了本心。為了不讓佛法的好,流於迷信的怪力亂神,聖嚴強調:「弘法不只是偏重信仰,而且要宣揚理性的佛教,去除迷信的部分。」

在漢族尊儒的歷史中,一般人不是把佛教世俗化、便是把佛教神鬼化,最好的,也僅是把佛教學術化。面對世俗看待佛教的態度,法師深感:「佛教的道理是那麼好,可惜知道的人是那麼少,誤解的人又那麼多。」所以他格外重視佛教文化教育,並且力求身體力行,讓人透過他的種種作為以正視聽。


以「心靈環保」為精神指標


聖嚴法師認為,「佛教是淨化人間的,是一種以智慧與慈悲為內容的宗教。」於是他的人生路,就成為一場弘揚佛法的旅程。此外,他也主動發起社會的公益活動,並將慈悲的訊息帶進正逢天災人禍的地區,以撫慰天下受難蒼生的心靈。

農禪寺由於禪修指引課程的口碑不斷,所以連年來已吸引無數的人參與其中。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的楊慧瑛對我們說明:「法師帶領禪修,有別於過往的傳統禪法,而是一種更新、更符合現代人所需要的禪修方式,所以不管是菁英禪三,還是兒童禪修營,都贏得各方的好評與回響。」眼見近年來,不管是學習佛法的人或是信仰佛教的人,都有普遍年輕化的趨勢,讓法師覺得相當欣慰。

法鼓山一向以「心靈環保」為精神指標,希望藉此推廣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願,將佛法落實人間。「用奉獻取代掠奪,以慈悲心公平對待世界眾生,才能解決當前環保面臨的根本問題。」為推廣心靈環保,聖嚴法師幾乎全世界奔波,卻從不以為苦,因為他仍保有不變的信心和願心,走著不偏離的路。如今,「心靈環保」已被納入地球憲章中,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


落實「心靈環保」就等於發揚佛法


究竟「心靈環保」對現代人的重要性為何?聖嚴法師強調:「心靈環保的著手工作,是從待人接物,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處,隨時做起」;「心靈環保的過程,是從自私自利的自我身心關照漸漸淨化,而致無私無我的境界」;「心靈環保的最高層次,是從有法可求,至於無求、無染,而又精進化的佛的境界」……。綜而言之,落實「心靈環保」就等於發揚佛法,因為藉著這些觀念和方法,讓我們的心可以不受到種種的煩惱所污染,也不受環境中的困難所干擾。

採訪的過程中,總不時被法師提醒,「小說看太多了」。主要是因為我所提及的佛教思考,往往都是經由小說、電影中的體會與感想。例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教人「凡事都不能帶著目的性」?而聖嚴法師卻強調,「每件事都要有目的性,否則根本沒有意義。就像沒錢的人說不要錢,根本沒有意義,一定要先有錢,才能說不要錢,也才能落實無所住的道理。」

而且,光看佛書而不學佛法也是無意義的。法師強調,「當人指引我們看月亮,絕不能只看著指月亮的手,一定要離開手指,照著手指的方向看去,才有可能看到月亮。而手,就是佛書;而月亮,就是佛法。」聽著聖嚴法師用如此淺顯的說法來比喻佛書與佛法的不同,再思索他一路學佛的人生來路,不難體會到他落實佛化社會的用心與用功。


一次次的重生,小鴨子已游出一條充滿佛法的路


不管談歷史、文學、教育、還是談佛學,聖嚴法師都不需特別研究就能引經據典,相信擁有一身本領的背後,所吃的苦也是相對的。從張志德到沙彌常進、軍人張採薇,再到法師聖嚴,聖嚴法師彷彿歷經了一次次的重生,讓他在歷經磨難、坎坷的反覆中,不但沒有被擊倒,反而形塑了跨越磨難、坎坷的毅力與智慧。所以,與其不斷懷抱著質疑的態度看待佛法,不如細觀被佛法影響的人,是否流露出令人神往的特質與德行,這遠比敲鑼打鼓來傳教來得更有力量,不是嗎?(2002,新觀念雜誌)



後記︰(2009,二月)

在採訪聖嚴法師前,我對佛學的概念,就如同法師一直笑說的,「小說看太多了」,只有透過傳媒得來的模糊概念。2002年八月,在嘹亮的蟬鳴聲中,聽著法師充滿耐心地用細弱的嗓音對我這個毫無佛學基礎的外行人講內行話,且盡量深入淺出地讓我聽懂,內心感到非常榮幸且感動。

一直都知道聖嚴法師的身體不好,所以也一直謹記著要讓採訪的時間盡量簡短,但,當寺內人員來提醒時,法師卻說:把問題問完,沒關係!甚至,在採訪結束後,還讓我們到寺外的樹林拍照,因此耽誤了休息。後來與寺內人員聊起,才知道法師為了宣揚佛法,總是一直這樣透支著體力。

多年來,聖嚴法師持續推廣「心靈環保」、「四環運動」、「四安運動」、「心五四運動」…,還有近期的「心六倫」,再再都希望能將佛法落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而讓人們的生活更好。他的用心,讓追隨他腳步的人日益增多,就算環境再亂再壞,心中總有一團希望與分享的火不滅。

2009年2月3日,聖嚴法師在法鼓山圓寂,享壽80歲。相信,他的生命之光,仍閃耀在無數人的心中,成為不朽的存在。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82892&aid=261663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石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慈悲俱全.何來不捨?
2009/02/05 13:21

不捨是吾輩凡夫俗子所執我相.

聖嚴法師慈悲為懷.弘法為願.

能出世入世皆自在..

能行菩薩道而歸零..

何嘗不是涅槃極樂?

...

感謝法師用一生行止來弘法..

除了感念..只能讚佩..

燁子(win82892) 於 2009-02-05 21:38 回覆:
昨天看到法師的遺囑,深感其導正了世人過度迷信的生死觀。
如果人們願意多閱讀聖嚴法師的書籍,很多思考,就會慢慢有了依歸與方向,
不管是出世、入世的生活,都相當有助益的。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阿彌陀佛
2009/02/05 13:16
成佛了
燁子(win82892) 於 2009-02-05 21:35 回覆:
謝謝回應,安安!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人是人間大菩薩
2009/02/05 11:52

上人亦是我皈依法師之一

他慈悲懿德之光將永遠普照世間

祝願他今世必當成佛道

  水 羚合十感恩

燁子(win82892) 於 2009-02-05 21:33 回覆:
謝謝回應,如果人們願意多閱讀聖嚴法師的書籍,很多思考,就會慢慢有了依歸與方向,不管是出世、入世的生活,都相當有助益的。

湖映~ 一盞忘塵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身心靈典範...
2009/02/05 09:45
我一直是法師著作書籍的忠實讀者以及法鼓文化的訂閱著.法師以淺百易懂的文字帶領眾生將佛教佛法佛事融入大眾的生活層面裏,讓佛學與生活距離縮短.他的愛人風範一直是我心嚮往的導師之一....他其實沒有離開...一直活在我心中...當心愈是寂靜時...大師與我們卻愈來...愈近.....
燁子(win82892) 於 2009-02-05 21:30 回覆:
這幾年,因為禪修,而不斷提醒自己去實踐四聖諦的苦集滅道。這四聖諦,也就是聖嚴法師經常提醒的: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在我的心中,聖嚴法師真是名符其實的身心靈典範。昨天看到法師的遺囑,深感其導正了世人過度迷信的生死觀。如果人們願意多閱讀聖嚴法師的書籍,很多思考,就會慢慢有了依歸與方向,不管是出世、入世的生活,都相當有助益的。

牛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09/02/05 03:41

知道這消息時剛好是開工第二天

發著燒在家休息

沒想到我心中的聖人就此辭世

牛兒剛接觸法華經時也曾經翻悅過他的"絕妙說法"著作

因此而讓牛兒更加深要了解此經意義

除此也在一次遊玩而著足與法鼓山

從此養成每年至少去一次法鼓山的習慣

就是喜歡在那裡以清新的空氣迎著新年~

再來~我也不知要說什麼了~因為還學不會放下

所以心中有點難過..........

燁子(win82892) 於 2009-02-05 19:32 回覆:
我也很喜歡法鼓山的清新空氣,前年上山,還碰到法師呢!
其實,只要我們繼續追隨法師的人生哲學,他就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還有,這幾天又變天了,好好養好病體喔!

Sea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心痛
2009/02/04 20:19
無宗教信仰的我對聖嚴法師一直相當敬重,從其言行中獲得許多啟發,他跟一般所謂宗教家不同,不沽名釣譽不強迫洗腦,一代宗師的辭逝令我久久不能言語,但相信很多跟我一樣的人都會牢記法師的一言一行好提昇自己的心靈及關心周遭的人.法師:我永遠感謝您為人類做出的奉獻
燁子(win82892) 於 2009-02-05 19:27 回覆:
謝謝回應!深深認同Sea的回應。我也一直沒有宗教信仰,就是排斥洗腦、排斥一言堂。但是,與聖嚴法師相處,感受不到那些壓迫性的教化,而是覺得被尊重、被理解,進而願意一直跟隨法師的思想脈絡,並盡力實踐著。一點回應!

燁子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典範常在心!!!
2009/02/04 19:05
在採訪聖嚴法師前,我對佛學的概念,就如同法師一直笑說的,「小說看太多了」,只有透過傳媒得來的模糊概念。2002年八月,在嘹亮的蟬鳴聲中,聽著法師充滿耐心地用細弱的嗓音對我這個毫無佛學基礎的外行人講內行話,且盡量深入淺出地讓我聽懂,內心感到非常榮幸且感動。

一直都知道聖嚴法師的身體不好,所以也一直謹記著要讓採訪的時間盡量簡短,但,當寺內人員來提醒時,法師卻說:把問題問完,沒關係!甚至,在採訪結束後,還讓我們到寺外的樹林拍照,因此耽誤了休息。後來與寺內人員聊起,才知道法師為了宣揚佛法,總是一直這樣透支著體力。

多年來,聖嚴法師持續推廣「心靈環保」、「四環運動」、「四安運動」、「心五四運動」…,還有近期的「心六倫」,再再都希望能將佛法落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而讓人們的生活更好。他的用心,讓追隨他腳步的人日益增多,就算環境再亂再壞,心中總有一團希望與分享的火不滅。

2009年2月3日,聖嚴法師在法鼓山圓寂,享壽80歲。相信,他的生命之光,仍閃耀在無數人的心中,成為不朽的存在。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