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087章[臺北市信義區] [*淡蘭南路*]新陂舊陂 尋礦坑、訪古道(上)糶米古道
2017/06/30 10:33:52瀏覽419|回應0|推薦0

旅行日期:15.02.28 16.02.04            

發表日期:16.03.13

關鍵字:德興煤礦、糶米古道

從基隆路延伸至拇指山下,早期吳興街沿途埤塘遍佈,居民引池水灌溉田園,日據時期的吳興街600巷附近甚至栽種花田九甲,供應臺北與基隆的花卉需求,光復之後,伴隨都市發展與埤床自然淤淺,池塘被覆土興建市場和公車總站;即使如此,地勢低窪的緣故,仍使得吳興街飽受水患之苦,直到民國64年(1975)莊敬路大排水溝整建,街道才逐漸熱絡起來。

以松仁路底為界,向右走至吳興街底為「新陂」,朝左轉入信義路五段150巷471弄抵達聯勤技術訓練中心附近是「舊陂」,兩處窪地因為開發時間差異而有新舊之分,公車總站則舊稱「陂口」,「陂」通「埤」又同「坡」,都是小池塘的意思,雖然相對於「中坡」、「後山埤」,此處沒沒無聞,但是經過近年社區總體營造的努力,也漸漸成為尋礦坑、訪古道的踏青祕境。
1.

搭乘藍5路線公車繞經挹翠山莊抵達泰和公園,順著健行步道的標示深入吳興街600巷100弄,坡度漸陡,高聳公寓住宅之後逐漸聽到山澗潺潺,以往步行溪畔,都必須順著石階而行,如今在山溝上懸空搭起木棧道,不但美觀,又可以躲避穿梭車輛,石壁上林木蓊鬱,蕨類植物附生如鱗。

德興煤礦座落於木棧道和古道入口之間,最早記錄約在1897年開採,如同橫亙南港和文山的南港山系丘陵,早期此處盛產煤礦,工人開採出礦砂後運用輕便台車由吳興街運出,民國40年(1951)礦業停產,坑道埋沒草叢之中,歷經一甲子的荒蕪,終於在臺北市大地工程處與泰和里長林正義先生努力下重現風華。
2.

溪流整治的同時,原本塗抹濃綠苔痕的石階被乾淨整齊的花崗岩取代,我也曾經在九份通往金瓜石的尖山步道,看見類似的鋪設方式,花崗岩色澤明亮整潔,沒有濕滑跌跤之憂,天色較為昏暗時,搭配路燈照明提高行走安全,但是也有人認為,如此清晰的色調少去自然古樸的況味,安全與風味彼此如何取捨,端看個人喜好了。

糶米古道大約建於清朝道光年間,全長約有五百石階,頂端為新坡嶺,是早期居住於錫口、三張犁一帶居民通往木柵、南港聯絡道路。「糶米」(音同跳),是「賣米」的意思,相對於此的「糴米」(音同迪),則表示「買米」,先民擔著米糧菜蔬到城外販售,行腳絡繹於途,現在販夫被登山客取代,每日清晨甚至有數個社區居民自願清掃步道,步道中途闢建沉沙池,水色澄清的時候可以戲水捉魚;除此之外,有一次跟著父母散步,地藏殿涼亭內的桌上擺滿一盆香水百合,芬芳沁人。
3.

沿著陡坡拾級而上,步道頂端的糶米公廟可以供人歇腳洗臉,位居山徑交匯處,供奉福德正神的廟宇金瓦朱柱、斗拱硬山,相傳百年前賣米挑夫往常會在越嶺前的大楠樹下歇腳,為了感念神民庇佑,眾人便相約每挑一擔米過嶺,就在此留下一碗當作建廟基金,因此就成為今日所見的「糶米公廟」。
調整呼吸節奏繼續出發,連接木柵的步道現在只通到崇德街,比鄰臺北市富德墓區,雖然攀登到新坡嶺上頭,可以遠眺景美溪畔的政治大學、貓空纜車以及捷運文湖線等等遠景,大多數遊人望見搬運建廟器材的推車後,便朝東轉往挹翠山莊,路徑自此平坦順遂,身旁植生青剛櫟林,點點野花灑滿草叢,樹梢間萬籟宛轉歌吟。

這段簡短且幽靜的古道我們全家拜訪多次,總是父親領前,弟弟和我步步跟隨,母親戴著帽子,手扶登山杖緊跟在後,也因為她細膩的觀察,才讓我們發現潤草間花朵綻放,岩石紋理仿若書頁層層疊疊,轉角處甚至可以摘食野生櫻桃,那酸甜滋味有如童年回憶,依舊歷久彌新。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0549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