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085章[高雄市甲仙區] 一條河畔芋芬芳
2017/06/29 22:07:46瀏覽198|回應0|推薦0
旅行日期:16.02.07          
發表日期:16.03.03
關鍵字:甲仙大橋、甲仙文化路商圈、小奇芋冰老店、甲仙客運站

甲仙,位於南橫公路西端要衝,更是高雄市東北部重鎮,即使全境僅有6252人,卻是前進小林、那瑪夏的門戶,把守南橫公路和臺29線交通樞紐,匯集高雄山地農產和經濟,舊時曾經是卡那卡那富族和沙阿魯哇族的獵場,清乾隆年間,原居於玉井的部份西拉雅族受漢人勢力擠壓東遷至此,隨著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實行,甲仙成為漢人與平埔族混居的城鎮。
甲仙昔名「阿里關」,初到楠梓仙溪畔定居的平埔族將漢化程度較淺的沙阿魯哇、卡那卡那富兩族稱作「傀儡蕃」,後人便將「傀儡蕃」中的「傀」(閩南話念作「ka」)以及「楠梓仙」中的「仙」合併縮寫成「甲仙」,民國35年(1946)改隸高雄縣,甲仙範圍大致確立。
1. 甲仙大橋

途經寶隆村莊,才到和南橫交會的路口就已經看見三兩棟販售芋冰的店家,道路筆直寬敞,一面草坡灌木與鐵皮屋齊高,另一面田野中散佈檳榔樹朵朵,「甲仙到底有什麼特色呢?」爸爸在這時候不禁開口問到,「芋頭啊!」我回答,正在這時,公路臨溪向東轉彎,一座漆上柔和明亮的淡紫色拱橋映入眼簾,「哇!真的是『芋仔橋』呢!」。

全長300公尺的甲仙大橋緊繫著甲仙生命動脈長達40年歲月,民國97年(2008)辛樂克颱風挾帶豪雨引發河水暴漲,洪水將大橋斷成兩截,隔年莫拉克風災橋梁全毀,幾經趕工才在民國99年(2010)10月重新通車,拱橋彼端同樣遭受風災洗禮,經過長達5年多的秋冬春夏緩緩復甦,如今摩托車和自行車穿梭於攤販搭起的陽傘之間,市街上張燈結綵、車水馬龍,洋溢新年喜悅。
2. 甲仙文化路商圈

沿著文化路漫步,五花八門招牌林立,芋麻糬、芋粿、芋冰字樣層層羅列讓人目不暇給,久聞甲仙芋頭名氣和美味,此刻卻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轉頭一瞧,便利超商旁邊的餐館竄出撲鼻菜香,店內「仙餐滿座」木匾額下灑滿名人或是過客筆跡,它甚至曾經接受電視台美食節目採訪,我們靜靜守候菜餚上桌,不久之後,燙青菜光澤晶瑩,炸溪蝦口感酥脆,麻婆豆腐番茄紅的湯汁白玉點綴便陳列眼前。

相對於以往在拉拉山或是霧社品嚐的山珍野味,「仙座」口味家常,並沒有特出之處,倒是炸芋捲透過油炸對半切,花瓣一般沿盤擺放,中間擺上椒麻醬汁一盞,芋頭的綿密和辣汁香麻交融竟然可口非常,炸芋捲三兩個意猶未竟,走出店外,街角「芋粿的家」騎樓內正在現作芋頭蛋捲,烘製餅皮的烤箱香味四溢,小販熱情地拿起方才出爐的蛋捲讓我們試吃,幸福感有如芋泥甜美齒頰留香。

回望甲仙芋鄉一條街,甲仙國小對面的「小奇芋冰老店」可說是當地芋冰的創始之一,民國六○年代南橫開通,阿源爺爺以長孫暱稱「小奇」沿續賣冰之夢,他的兒媳別出心裁,運用在地生產的檳榔心芋製成芋頭冰,芋頭冰的沁涼與鮮甜伴隨南橫旅人口耳相傳逐漸聞名,除了冰品,店家甚至研發芋酥片、罐裝芋頭條、芋頭豆乳等等零嘴、釀饌,顧客透過玻璃櫥窗也能觀察芋餅製作過程,店面整潔明亮,附設旅遊諮詢櫥窗與座椅供人歇息。
3. 拔一條河
從中正路左轉林森路,市區規模不大,但是街道巷弄格局方正,農會、郵局和派出所排列林森路邊,區公所和衛生所則矗立在不遠的中山路口了,濱臨班芝埔溪畔,客運站內旅人將行囊擺放在地上,公車或者南下高雄市區,或者北上瑪雅,東行寶來,西接玉井,沒有班次啟程的售票口門可羅雀。

甲仙地處偏遠,曾經是噍吧哖事件重要戰場,是小林抗日事件基地,莫拉克風災摧毀整個小林村,位於街上的甲仙國小學生也飽受流離之難,勤耕苦讀,建校期間獲得全國拔河錦標賽第三名,4年前終於在掌聲中喜慶新校落成。品嚐甲仙芋頭,不只是大地所蘊藏,更是鄉人拔一條河的辛勞,榮景再現的甘美結晶。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0545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