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下行跡*之(43)---福州記憶(b)
2009/11/24 14:53:44瀏覽608|回應0|推薦22

     福州也有著南方城市的特點,青翠的綠樹,在街道上到處可以見到。由於閩江和烏龍江都從城內穿過,這裏河汊縱橫,水源豐富;也由於處在東亞板塊的邊沿,這裏的溫泉也較有名。

   五代十國時,因福州城擴建,于山、烏山和屏山同時圈入城內,所以,福州也名“三山”;如今,這三座風景秀麗的山嶺已經成為福州市民閑暇的最好去處。福州的市標也便是一座立意於“三山一水”的雕塑

  鼓樓區是福州市的核心所在,集中了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這裏的五一路,又是最繁華的商業街;具有歷史韻味的白塔和烏塔,遙遙相對,一白一黑,互為輝映,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福州話屬於福州方言,是福州地區通用語言,本地人稱之為平話。福州方言是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在唐末五代期間就已定型,福州話在福建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州方言也並不僅限於福州,而涵蓋整個是閩東地區。 福州方言是多來源的,其底層是古閩越族的語言。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的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於福州話中。

      歷史上的福州據傳很推崇文化,讀書蔚為風氣,南宋呂祖謙有詩描繪當時福州文化昌盛之景象:“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

      閩菜是福州的主要菜色,歷史悠久,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閩菜之首便是“佛跳墻”。這裏還有不少風味小吃。諸如牛肉羹、牛滑、牛雜、用牛骨湯打底的“撈化”、木金肉丸、花生湯、元宵、拌面、扁肉、八寶芋泥、蔥肉湯、海蠣餅、太平燕、春卷……,皆是有名的小吃,為福州增色不少.。

      福州還有因古人類遺址而聞名的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州市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實物最多的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多年,具有海洋文明獨特而鮮明的特征,並於此出土了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的陶燈。

      晚清時期,倡行洋務運動,而福建船政是典型代表,福州也便又擁有了近現代中國少有的船政文化;  1866年創辦於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和中國近代工業、科技、高等教育的發源地,後來一百多年中的許多海軍將領也多出自福州地區。 

      因為福州不僅有歷史底蘊,也有文化氣息,所以,這裏便有一些歷史和文化方面的名人,如: 李綱、林則徐、嚴復、林紓、林覺民、薩鎮冰、林祥謙、高士其、陳景潤、林森、鄭振鐸、侯德榜、冰心......。

      雖然是省會城市,但福州的市容市貌卻沒有廈門的那種清新潔凈的感覺,街邊可以看到不少亂張貼的招工啟事、招租啟事......;  治安狀況也比不上廈門,福州火車站的倒票、扒竊、偷竊、勒索...現象就比廈門火車站多出許多,一個同事的老鄉在到福州幾天的時間內就在火車站“榮幸”地碰上了此等好事,於是狼狽不堪地跑來向其老鄉求助。

      也因為是省會城市,福州聚集著更多的外來人口,以福建省其它地區的打工者為最,福建中部地區的女生大多比較漂亮,皮膚白晰,身材姣好。

      由於自己那時業績在本公司屬於最好,薪水達2000元,比之許多行業許多人的800元左右的薪水要高,也都超越了本公司所有的經理們,所以,每天不乏亮女閑聊天,女生來自全國各地,甚至還有新疆的; 午休時段一起逛公園,散步;下班後一起登山,下川菜館吃川菜,下閩菜館吃吃閩菜,都是彼時美好記憶; 因那時自己還從來沒在銀行開過戶,不知存摺為何物,每月薪水領到手即步行到三百米遠的郵局將其大部寄給了爸媽,但留下自用的六百余元,按當時物價都可滿足在一個月內與女生們吃許多頓川菜、閩菜,還有其它花費。

      工作閑暇的時刻,碰上女生在門外叫喚自己,公司的幾個色迷迷的男同事噓哨聲頓起,另有同事形容他們此時的眼睛是“炯炯有神”; 這幾位眼睛“炯炯有神”的男同事都來自福建的某一地區,其中一個據聞還是改制之後下崗的教師,年齡比大家大了約十歲,大家時不時的對他開玩笑,說他不知誤了別人家多少子弟; 他倒一點也不生氣,照樣是一臉淫邪的表情,還有那帶著色味的嗓音,配上滿是小凹孔的臉龐,簡直就是正宗的色魔形象,他在公司的時間卻比自己早了許多 。

    在倉山區的一個“Y”型路口,高大的林則徐銅像,佇立在昔日的外國領事區路口,默默註視著現代的車水馬龍,這位出生於福建候官縣的晚清重臣,滿懷對朝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忠誠,銷煙禁毒,殫精竭慮; 在當時乃至今朝,不失為官場楷模,雖然滿清最終因自身積重難返的弊疴和腐朽崩塌於滾滾的歷史潮流中,但林則徐個人的操守和精神,依舊是是具光芒的。

      現今福州的城市精神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出自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這其實理應成為人性的普遍追求,自古及今,非兼容並包無以成大器,非寬厚大度無以成棟材,非寡欲少求無以為賢良,非心法自然無以為經世、出世者。 這依然理應成為全社會的精神,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包容性的社會,才是仁愛的社會,才是和諧的社會。

                                                                     ---------2007.06.01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zuo&aid=35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