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下行跡*之(40)---閩南記憶(a)
2009/10/08 17:55:37瀏覽543|回應0|推薦16

      對福建的記憶不僅僅停留在廈門市,八閩之地的山山水水,見識過許許多多; 閩南三角洲的城廓村厝,不少地方也都曾經留下踏行的足跡。

      漳州,這是個並不陌生的地名,從以前看過的現代革命叢書中,就已經知道,在蘇區革命的時候,這裏也經常是紅軍出擊襲擾的目標,並且,由於此地當時有較多的華僑創辦的工廠, 所以,彼時的紅軍每趟打此掃過, 總是斬獲頗豐 ,不僅可以帶走大批金銀細軟 ,還能帶回布匹、鞋帽、服裝、棉紗..., 還有那建寧縣,也曾是國民政府軍隊與紅軍的圍剿和反圍剿的爭戰之地。

    漳州的歷史最早可溯至秦代,唐高宗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反抗唐王朝。高宗乃令歸德將軍陳政率兵入閩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誌,平定了閩粵邊境。公元686年,置州郡,因旁有‘漳江’,所以叫‘漳州’。1985年改為漳州市。這裏有較多的水仙花,並且,此花也被列為漳州的市花 。

       在漳州逗留的時間較為短暫,對漳州的記憶也便較為淺顯;記憶中,那時的漳州沒有廈門的清潔,道路上也會飄蕩灰塵,但中國女排在此也設有一個訓練基地,巨大的‘中國女排漳州訓練基地’的標誌,座落在汽車站前的廣場上,三根高高的水泥柱托起一個巨型的排球,聳立在那裏,讓人一眼即可明暸這裏與中國女子排球的緊密聯系;那時的漳州還沒有火車;走在街道上,聽到的依舊是難以聽懂的閩南話,千百年來,這裏有人斷斷續續的因各種原因遷徙到臺灣,因而今天的臺灣人的幾百年前的祖先,不少是漳州的;所以,閩南與臺灣,在語言上是相同的,在很多習俗上是相同的。 比如,巷陌之間,甚至田間地頭,都可以見到許多的供祭拜的小廟,或拜海神,或拜媽祖; 而每戶人家的廳堂裏,也總可見到與內地不一樣的、規格講究的神龎。

       漳州地區的‘華安縣’,是當時事職過的公司的分廠所在地,所以,華安縣在記憶裏也留下不少蹤痕。
 
       華安縣是很小的,縣城的主要街道也是彎曲的,不寬暢的,花上十分鐘,即可徒步行完其全部,旁邊的閩江卻是較為寬廣,在我的印象中,有著青山綠水的地方的人,在形象上,大部分顯得清秀,這裏也不例外;鐵路從狹小的縣城旁邊穿過,火車的嗚鳴在寧靜的縣城顯得很特別;住在曾經是招待所的集體宿舍裏,夜晚是那樣的靜謐,晚間十一點之後,還不時能聽聞到夜籟間的蟲鳴; 全然沒有都市的瓓珊燈火和浮華,更多的是一種恬淡和樸真。

       漳州有較多的客家土樓,而華安縣的仙都鎮就有不少。土樓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 是這裏幾百年前客籍人的主要住所。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一樓只設離地面很高的小型通風窗口,這對於防禦外敵攻擊很有效,但只有一扇大門,大門上方也留有可以射箭的窗口,這窗口也可起到從上往下澆水的作用,那就是,當敵人以火來燒大門之時,從上澆水可借以熄滅大火;二樓的窗戶在平時起到采光和通風的作用,在戰時也可起到箭垛和石頭拋擲口的作用;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防潮、通風采光、冬暖夏涼等特點。最古老的土樓據傳至今已有620多年歷史。

       華安縣仙都鎮,因為擁有古老的土樓而揚名,這深居於蒼翠青山之中的圓圓的巨型建築物,曾經讓美國早期的軍事衛星大吃一驚,以為中國在閩南的山地間部署了太多的導彈基地,以致引起老外的興趣,不過,這也因此讓當地人悟會到,可以開發出來,供遊人參觀,讓它帶來現實的經濟利益;所以,以前關著豬牛牲畜的土樓,現在都得到修葺,幹幹凈凈的,憑票進入,方可觀看。因為逐漸廣為人知,土樓現在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省或許因為山地太多、修建公路難度較大的緣故,內陸的許多公路狹窄而險峻;  華安縣城到仙都鎮的公路便是如此,狹窄而蜿蜒,十彎九曲,連綿不斷,急轉陡彎,險象環生,這裏的中巴司機又似乎大多是血氣方剛的莽漢,往往將車開得風馳電掣,坐在車上,令人心驚肉跳;中巴翻下山溝造成車毀人亡是常有的事,不過,幸運的是,雖因工作之需要,經常往返於此等道途,卻一直平安無事。  
                                                                   ---------------2007.05.30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zuo&aid=338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