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下行跡*之(26)---天津記憶(a)
2009/07/04 15:42:41瀏覽651|回應3|推薦40

       對天津的最初記憶,來源於以往的書本和電視,以及電影《大決戰(2)-----平津戰役》; 電影裏,那個曾經叱咤於抗日戰場並被譽為‘抗日常勝將軍’的陳長捷,握有幾十萬守軍,卻被活捉了,讓人感想; 從抗日常勝將軍到天津警備司令,再到“戰犯”,再到文革時的“牛鬼蛇神”,人生的角色,有時候,其實是很容易被轉換的。終於,文革的1968年春,陳長捷自殺了; 又1979年,他又被平反了,還在龍華革命公墓為他舉行追悼大會,骨灰被安放進龍華革命公墓。革命,原來是無所謂 正反, 它可正可反; 也可以此階段名之曰:‘正’,那階段謂之曰:‘反’ ; 再於下一階段,復又論之為:‘正’; 正正反反,皆可遊移飄忽。
       那座跨在海河上的大鐵橋,今天依舊還在,與電影鏡頭裏的身形並無二樣,當年,它有過坦克與士兵亂成一團,擁擠不堪的情形 ;  如今,它跨河而踞,卻似乎跨越的不僅是河水,而是世紀,而是主義。
       本意為“天子渡過的地方”的天津(津:即渡口,磯渡) 。   這裏有“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但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其實一直並非重地。只是從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後, 因作為京畿門戶,具戰略地位,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鴉片戰爭後,辟為通商口岸,一時到處是西方列強的租界,弔詭地成為開放之前沿及“洋務”運動之基地。而天津作為直轄市之地位,則始於民國時期 。
       到了近代,天津也是多有屈辱; 作為近代鴉片戰爭的要地,這裏有大沽口炮臺,有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  而近代禦外的許許多多的悲壯與慷慨,其實也就寫在了大沽口的炮臺和義和團的遺址之間。
       因為是濱海的津渡之所在,有許多條北方河流由天津而入海;  海河,就一直靜靜的穿天津流淌了萬 千年; 今日,在海河河畔,有巨大的世紀鐘,這是天津市為迎接新世紀而立的標識性城雕建築,全金屬材料;  厚重的底座,巨大的螺絲,大大小小的齒輪、鏈條,鐵色的大鉚釘與近旁的古老的解放橋互相映襯。放眼望去,時間與空間、古典與現代、近代工業先驅與當代市場經濟跟班羊角色,似乎都渾然融合於此間。
       周恩來與鄧穎超的骨灰都曾經揚灑了一部分於海河中,隨順河水歸海;  這是他們年輕時留夢的地方,今日,不知那魂夢安在?。  
       另一條穿天津城而過的衛津河,流經南京路,也從南開大學旁邊流過 ; 而南開大學,乃是由晚清的北洋大學堂沿襲演變而來,校園裏的一座亭子和金屬大鐘的銘文,記錄了曾經的變遷,其實,這舊時的北洋大學堂,本身也記錄了近代中國的榮辱與興衰,頹廢與仿徨,就如這衛津河水一樣,衛津河的水,也有過一個清澈、渾濁、汙染、發臭、治理、澄清、再汙染的歷程。  
       現在的衛津河畔,增添了一些人工景點,堆砌了“氣勢雄偉”的假山,栽種了一些花草、綠樹,有幾分俊秀。
       天塔公園就在南開大學近側,衛津河之側畔,與假山隔水相望,此地一般人流稀疏,無欄無墻,無門無守,自由開放,幾個替遊客照像的攤檔散居於一邊,一口濃濃天津口音的攤主不時“老板”“哥們”地招呼偶爾的遊客,懶懶散散的拉著生意;  高高聳立的天津電視塔,簡稱“天塔”,直指有點灰濛濛的天空,成為全市最高的所在; 李瑞環題寫的“天塔”二字,鐫於天塔之下。

                                                                 --------2007.05.18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zuo&aid=3098577

 回應文章

甜蜜花仙子(願世界平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特別
2009/07/08 18:10

以古為鑑 歷史是見證   歷史與因果會說話   每個朝代的建築都有他的文化背景不同

所呈現的各有千秋

      謝謝分享

尉左(weizuo) 於 2009-07-10 12:06 回覆:
謝謝! 是的, ``歷史與因果會說話   每個朝代的建築都有他的文化背景不同''
您的部落格很不錯哦, 我去欣賞了. 願您: 喜樂! 吉祥!

黃冠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下行色
2009/07/05 22:08

尉左兄這一系的文章.令人有行千里路讀萬卷書之感.

尉左(weizuo) 於 2009-07-06 23:20 回覆:
哈哈, 慚愧慚愧呀!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陳長捷
2009/07/04 18:47

比起其它國民黨的降降 陳長捷倒不失一條好漢 知其不可而為之 明知必敗 仍願座守實為老長官傅作義爭取時間

蔣中正早知天津不可守 要他撤到唐沽 有海軍可依靠 必要時上船一走 他卻受傅作義之託 堅守孤城 蔣的嫡系都到唐沽上船

陳長捷是第一批被傅保出的降將 可見傅對他倚重 

尉左(weizuo) 於 2009-07-05 14:25 回覆:
謝謝! 開心哦!
認同兄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