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下行跡*之(24)---北行漫記(a)
2009/06/29 14:42:13瀏覽568|回應2|推薦41

        四月的江浙水鄉,山青水碧,空氣中透著濕潤的柔和與清爽;列車在清爽中前行。臥鋪車廂裏,大家或坐或躺,或聊天或默然;在那種愜意中,列車穿行在以皮具聞名的海寧市, 海寧經濟發達,有“中國皮革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經編名城”的稱號。“雪豹”“蒙努”等名牌就產自這裏。而海寧桑苗、斜橋榨菜、鹽官汪菜、上河青甘蔗、小湖羊皮、瘦肉型豬...是海寧傳統的名特優產品。另外,“海寧潮”也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觀,起潮時蔚為壯觀,與錢塘江潮一樣有名。
        海寧之後是嘉興,印象中的嘉興也是典型的江浙城鎮,但更記得那個南湖,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湖面的一個遊船上秘密完成了最後兩天,到如今,它也便成了紅色旅遊景點;不過,嘉興自古“罕習軍旅,尤慕文儒”,所以,文化名人一直不少,而現代的著名詩人徐志摩便是嘉興人氏。
        嘉興北側的湖州,是浙江最北部的城市,記得這裏出產的湖筆似乎甚是有名,這裏 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專著《茶經》, 即是出於此地,而這裏產的綠茶,今日同樣名揚萬里。車出湖州,也便出了浙江。
        上海、蘇州之後,車入無錫,這裏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在近代洋務運動中, 無錫以其發達的紡織業, 也一度為中國的民族工業建功不少。
        從常州到鎮江,沿途還依然是江南的青翠景色, 兼有江浙柔美的風韻;  而鎮江,最令人記憶深刻的是“水漫金山寺”裏的“金山寺”, 但因為鎮江古稱京口,這也不由想起了那首詩: “京口瓜州一水間,中間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而此時,正是四月的天氣,放眼窗外風物,也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感覺,但卻丝毫沒有“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悵惘,蕩漾心懷的,是一種愜意。 
        進入六朝金粉所在的南京,思緒也陡增歷史的空幽;從三國時候起,這個濱海臨江的地方便出現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重要城市“建康”...“建鄴” ,到後來的“應天”,“金陵”,“天京”,“南京”;這個城市似乎註定是多災多難的,西晉王睿的“水軍”令它王氣黯收;明代永樂帝舍它而去另覓北京以為國都;清朝曾國藩的湘軍讓它火光沖天,屍橫滿城;日本軍隊在那個1937年的12月又讓它血流成河;1949年4月22日之後的半個月,同為炎黃子孫的國共兩軍也在這裏作殊死的惡戰。“人世幾番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 少數人的世界遊戲總是要以千千萬萬的人的湮滅為代價,這或許是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不可跳脫的窠臼。
        列車在南京長江大橋上疾馳,浩浩江面,水天空闊,船艐爭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蚌埠,徐州,棗莊,這些“國共淮海決戰”的主戰場,早已散盡了當年的硝煙,“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那些曠野裏搖曳的花草綠樹下的泥土, 在當年必是浸染了熱血, 而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每一個生命,皆是為了各自的“主義”。
        兗州,這個齊魯大地上的古城,與中國的儒家文化有著久遠而深厚的淵源,這裏鐘靈毓秀,還是美麗的《柳下惠坐懷不亂》傳說的誕生地。 也是《三字經》中“昔仲尼,師項橐。”的地方;  而出產的徐公硯,更被稱為“天下自然第一硯”。一千八百年前,曹丞相慷慨揚鞭的聲音,也似乎蕩響在天空;  列車於風中呼嘯行進,我也便將視線投向新城與舊垣, 去搜尋歷史的聲音與蹤痕。

                                                                    --------2007.05.17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izuo&aid=3085250

 回應文章

踏雪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博主真不辜负“儒雅”二字
2009/07/03 10:31

博主知识丰富,旁征博引,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连毛主席的词也知晓,佩服之至!

没有去过华南,看过您的文章,对江南无限向往呢,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


夜風樓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942
2009/06/30 17:14

1942年四月22日   國共未有大戰 因國府倚為長城的江陰砲台司令官戴戎光 一個小老婆是共諜 介紹她親戚擔任要職 發射擊口令時故意加多少 讓砲打不準 江陰失陷

南京未戰先退 共軍是進城接受而已

尉左(weizuo) 於 2009-06-30 18:54 回覆:

呵呵,謝謝! 您對這段歷史的細節比較清楚.
在江陰江面上, 共軍未遇到太激烈的阻截; 但過江後還是把放他們過江的那部分國軍殺了.

共產黨,主要贏在用`間'這一招上, 僅就這一招,可謂古今難有望其背者;最後, 便`勝利'了.
另一方面, 蔣公也敗在仁慈上, 當時國軍已有了化學武器, 偏偏不用, 而共軍卻是將手法做到最殘暴`最極端.  幹嘛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