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16 12:18:04瀏覽457|回應2|推薦21 | |
天安門城樓現在成了大陸政治的一個圖騰;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相當長的時間裏,它更是一座詭異的神壇; 該樓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 清朝改為“天安門”,沿襲至今,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增建漢白玉石的底座,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征皇權的“九五之尊”。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詔告天下的地方。 天安門是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者,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辛亥革命後,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要道,皇苑禁地敞開了大部。 1959年,在全國有人開始餓死的凋敝情形下,為滿足老毛站在上面接受愚民山呼萬歲的需要,城樓進行了一次徹底的翻建,地基重新以水泥澆注; 進口金箔、非洲楠木...,花費甚巨,保留了東西九間,南北五間的“九五之尊”威儀,恢復了皇朝時的巨大宮燈,城樓比之以往顯得更高大、巍峨。 於是有了今天見到的雄偉、宏大氣勢。 對王朝牌坊的熱衷就是對專制精神的尊奉和推崇,這種尊奉和推崇也使城樓在二十世紀有了更多的涵義和注腳。 1987年11月,正式開放,從此,普通百姓也可登臨天安門,瞻仰參觀,遠眺欣賞,進一步踏進那些曾經的過往與記憶。 在天安門城樓前後,各有龍盤雲繞的漢白玉華表,靜靜的矗立著,從明朝到如今; 華表最初本為“誹謗木”,專供人們議論是非並書於其上,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不過,天安門前後兩對華表上都有蹲獸,頭分別向宮外和宮內,名字分別叫“望帝出”和“望帝歸”,旨在時刻警醒皇帝,不要荒廢朝政。 相比於專制時代君王的自律形制,有時發覺時代在某些方面沒進步多少。 天安門與端門之間,也有一塊不小的廣場,海內外的遊客來來往往,一派熱鬧; 靠西側,正舉辦著“中國古代酷刑展”, 展覽的盡是中國自古以來對人性壓制的殘酷手段與模式,還有中國人在這方面永不停歇的“創新”; “炮烙”“車裂”“腰斬”...“剖心”“挖肺”...“剝皮”“淩遲”...., 還有對待女性的刑罰,依舊名目繁多,充滿了人性的扭曲與癲狂; 酷刑展的內容其實是枯燥的,但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讀出相應的民族性。 另一邊是天安門國旗班戰士們的住處,國旗班全部職責盡在國旗,清晨升旗,黃昏降旗,年復一年,日日如此。 端門的北面,就是高大巍峨的紫禁城,郭沫若題寫的“ 故宮博物院 ”,告訴人們, 紫禁城裏已經沒有了皇帝,只有陳列著的許許多多的珍貴文物,以及昔日皇帝生活情形之訊息。 出東邊,一塊石柱孤然獨立,上面是“ 文武官員到此下馬 ”的字跡,使今天的人們知道,當年皇朝的官員必須從這裏開始,恭恭敬敬的步行,方可前去面聖。 紫禁城午門上面前面高高的欄桿上,一道凹痕,意味深深,那是用繩子系好詔書,沿此凹口慢慢放下,讓官員跪接的地方; 皇帝乃天子,他的旨意當然必須是從天而降的; “君權神授”“奉天承運”的玩意,故弄玄虛地表演了一朝又一朝,也煞有介事地禁錮中國幾千年,時至當今,仍有流毒。 昔日的禦道,經金水橋,過天安門,穿端門,通午門; 禦道兩側,是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 禦道兩側的紅墻,隔絕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強烈昭示著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今日的遊客,熙來攘往,歡聲笑語; 於是,曾經的“天子”與“龍威”,也只能遺落在後世無盡的談笑中。 --------2007.05.22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