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議案,這個議案允許設立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的另外一個中央銀行,通過這個提案,羅斯柴爾德家族再次控制了美國的貨幣供應。這間銀行叫住“合眾國第二銀行”,它被授與一份20年的特許狀。英國對美國的戰爭也因此結束了,這場戰爭帶來了成千上萬的英軍和美軍士兵的生命損失,但是羅斯柴爾德獲得了他們的銀行〔譯註:他們的目標就是控制美國的貨幣供應,也就是央行,他們的目標暫時達到了,但是並不完美,只是一個20年的專營特許狀〕。
〔譯註:英美戰爭在美國歷史上着墨不多,戰爭歷時四年(1812-1816),結果以英軍傷亡8600人,美軍傷亡21765人結束,看來當時的美軍還不怎麼經打。歷史記載說,當時雙方都覺得累了,於是就喊停。實際上是美軍覺得損失太大了,不值得,準備在鑄幣權的問題上讓步,於是羅斯柴爾德家族同意結束戰爭狀態。但是美國的史學家並不認為這是因為爭奪鑄幣權而引發的戰爭,他們偏向於是由於英美貿易衝突,歐洲戰場的需要,和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很多史學家認為,這場由美國宣戰的戰爭,無論如何也不值得英國投入那麼大的資源跑到美國來打這場戰爭,英國當時已經知道美國已經具有非同一般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而且英國在歐洲戰場上也很緊張,無論如何也不像一個理智的決策。很多人不相信陰謀論,認為所有人都會理智做出決定,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西方人在做出戰爭決定的過程的確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他們當時已經經歷了好幾個世紀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發展,在追求利益和控制風險方面已經相當成熟。跑那麼遠去打仗,沒有勇氣和資金支持,開甚麼玩笑。實際情況是:當時的英國經濟已經被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不想打仗,打仗的錢從哪裡來?就是個大問題。如果沒有經濟支持,有人會開戰嗎?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不信。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英國獲得了貿易方面的好處,而且獲得美國在歐洲戰場上對英國進行支持的承諾,羅斯柴爾德家族再次獲得了美國的鑄幣權,從這點來說,美國完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