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7/26 17:17:31瀏覽661|回應0|推薦6 | |
幹部評論會給淺野他們帶來了轉變,並沒有人要求他們做,但自那以後他們自發開始了學習討論會。參加學習會的包括淺野夫人等護士在內有日本人十人,外加部隊在長城附近時加入醫療部隊的兩名朝鮮人,共十二人。他們把組織學習小組學習的計劃向政治委員說了,最初先去參觀中國士兵們的學習會。士兵們正在學習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發表的毛澤東的重要論文《當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政委並沒有給日本人小組指定學習材料,只說:想學的話,可以自由地學學看。
淺野他們提出需要教材,結果日語版的《當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被提供給了他們。沈陽的民主報社翻譯的,紙張粗糙,但印刷很清楚。
雖然備有提供日本人閱讀的教材,但日本人自己不提出要求並不拿出來,從軍幹部的這種態度裏,淺野他們進一步感受到了“自願原則”的徹底貫徹。
淺野他們每天早飯前和晚飯後各學習一小時,從精讀教材入手,早上還好,晚上因為沒有電燈,將菜油倒在盤子裏,用脫脂綿做燈芯點上火,在昏暗中學習。當時,無論怎麽讀,也不懂論文到底在說什麽。而且,雖說開始了學習會,但大家的頭腦裏對共產黨的宣傳所抱有的警戒心依然在起作用,與其說是以接受的心情閱讀,不如說是常常從中挑刺:“這個說的不對吧”,如此的學習狀態而已。政委有時會來看他們,問他們:“意思讀得懂嗎?”“讀是在讀,不懂的地方多,很辛苦啊”他們說。政委聽了只是說“是嗎?”笑笑,卻絕不深入參與他們的學習討論。
對於曾經接受過四五年之久日本軍隊教育的淺野他們來說,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消化理解馬列主義觀點的文獻。幫助他們加深理解的除了半年多以來他們在解放軍內的親身體驗以外,還有在他們中間思想最進步的H的親身解說。隨著讀書會活動次數的增加,漸漸“挑刺”的時候減少了,有時還情不自禁地會有所感嘆,有的人會說“雖說說的不錯,但我們只有這個讀物,並沒有能夠與之比較的讀物嘛。”流露出懷疑的心情,但同時又感嘆“但無論如何,這個(文獻)還是很了不起啊”。淺野自身,過去在解放軍中生活的零零碎碎的片段,通過學習,變得能夠系統地理解了,對於人民解放軍的實際形象和中國革命的印象,雖說還有些朦朧卻似乎能夠整體把握了。
在克山醫院的時候,日本為什麽會戰敗的問題,常常是日本人之間的中心議論話題。他們那時認為本不該戰敗的戰爭卻戰敗了,每議論時常有悲憤慷慨的心情。學習會開始之後,話題也自動會轉向那裏。成為議論話題的是:(日本)青年將校發起的“革新”,“昭和維新”與現在中國開展的“革命”的比較。根據淺野的斷片記憶整理的當時的討論的情形,用對話方式表現大致如下:
“通過革新解決社會矛盾,就這一點來說‘昭和維新’與‘中國革命’是共通的。”
“但是,好像又有什麽地方是不一樣的。”
“什麽地方不一樣呢?”
“將校們所做的事情,總感覺規模氣勢比較小似的。”
“是這樣的。光靠軍人行動,日本的革新就能完成。他們似乎是這樣考慮的。而且只是一部分的軍人------。那結果不就是戰敗了嗎?”
“讀毛澤東的文章,再看(日本)軍隊的做法,感覺青年將校們想的與實際做的相差甚遠,為什麽呢?”
“吸引占中國人大多數的農民參加革命,使他們行動起來。想來這是最基本的不一樣的地方。”
“可是,青年將校們不也是決意要對農村的貧窮實行‘革新’的嗎”
“也許吧。可是他們真有設身處地地為農民考慮嗎?感覺在他們的頭腦裏只有如何掌握軍隊和政治的權利而已。”
“而我們周圍的解放軍的士兵們,幾乎都是農民。他們真的是為農民著想的。感覺農民們真是跟著革命走的。比起日本的將校們的考慮,(中國的)規模氣勢都大。”
“這也是政變與革命的區別吧。”
這是學習會開始後兩三星期左右時,日本人解放軍士兵們所到達的一個階段。一個明顯的轉變是:因為(日本)戰敗而慷慨悲憤的人,已經一個都沒有了。
「有意思吧?學習中國的《形勢與任務》,居然解決了日本人為何失敗的事情?沒想到!說明日本人一直在思考呀!」
據淺野說,五個日本人士兵的學習水平,除了H以外,都差不多。戶井田三郎也許在剩下的幾個人裏面稍微領先一點。當大家學習文獻一味挑刺的時候,戶井田說:“就算看法不一致,但文獻非常優秀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一味地挑刺對自己思想提高全無好處。”
這個戶井田,現在是自民黨的議員。在眾多參加八路軍的日本人裏他走的是最特殊的道路。回顧當初在解放軍裏的那段生活,他說:“並非是我主動想去參軍的,是被留用的,為了生活而去的。當時那種狀況不得已而為之的。主義主張之類不論,我當時是盡心盡意協助解放軍的,他們也是很高興的。完全沒有在思想上強行灌輸我們什麽。都是很成熟的人,不會那樣的。那時候學習了《目前的形式和我們的任務》等文獻,革命的方法姑且不論,毛澤東論文的優秀是讓人敬服的。回國後我也讀《矛盾論》《實踐論》,深感毛澤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體制盡管不同,從那段解放軍生活裏我得到了貴重的經驗。”
幹部評論和學習活動結束後,七月底部隊向信陽出發。在信陽,不僅有醫療部隊,周邊還駐紮有不少實戰部隊,這些實戰部隊也在進行幹部評論和學習活動。淺野他們開始有些不解,覺得:打仗的時候,實戰的大部隊怎麽還能悠閑地學習呢。可是後來從中國人將士那裏聽到了許多解放軍的行動和活動原則,漸漸地了解了解放軍獨特的作戰行動,改變了他們的想法。
原來解放軍並非只是駐紮在那裏休息的。舉例來說,如果A軍團在前線作戰時,B軍團則在後方邊修生養息邊開展學習活動,養精蓄銳的同時在思想上武裝戰士之後,再投入戰場。而當B軍團投入前方戰鬥時,A軍團又退到後方休息並學習,這就是解放軍傳統的用兵方法。軍隊並不單純地只是戰鬥,除了戰鬥還必須重視日常的思想學習,這就是毛澤東和朱德他們的想法。軍隊首先必須強化思想,才能有戰鬥力,才能成為為革命的優秀軍隊,這是建軍以來一貫實行的指導方針。就如在《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文獻中對這個軍事原則所總結的那樣:要巧妙地利用兩次戰役當中的間隙,休整和訓練部隊。休整和訓練的時間不宜過長,盡量不給敵人以喘息的時間。至此,淺野他們也理解了為什麽部隊在新鄭時駐紮了一個多月的原因。
「共軍的整訓,歷來是他們形成戰鬥力的重要因素,特別是一些國軍改編而來的部隊,不加以整訓,難以形成統一指揮。」
三十九軍從信陽向漢口出發,九月初渡長江。中共中央已經在這一年(1949年)的四月二十一日,以毛澤東和朱德的聯名向全軍發出了進軍命令,要堅決,徹底,幹凈地消滅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據此,同日早上,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第二野戰軍和陳毅,粟裕率領的第三野戰軍由長江北岸渡江,戰線長達五百公裏,開始在華南追擊敗走的國民黨軍。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