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7/12 07:51:44瀏覽979|回應0|推薦3 | |
本文是一個王孟源博士有關統計學文章的一個回覆,王兄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他對中醫的評價,我根據個人經驗,分享了我自己看中醫的經驗,王兄回應了我的評論,我覺得這段文字有收藏價值,放在這裡參考。 謝謝王兄提供的辛普森悖論案例分析,我這裡主要說說中醫的應用範疇。 把時間軸拉回2000年,那時候我回流香港科聯工作(香港主板上市IT本地企業),被派往深圳主持研發工作,上班地址是當時深圳的最高樓地王大廈60樓。 我到職也就半年左右,適逢深圳夏天的炎熱烘烤,對我這個常年在澳紐一帶的人來說,熱烈的天氣是一個很嚴重的挑戰。在戶外的時候,氣溫經常35-6度,一回到辦公室,在強力空調下大致20度,午飯時間來回倒騰幾次,身體出現嚴重不適,具體表現是,出虛汗,打冷顫,頭痛,噁心,嚴重地影響到我休息。來來回回去醫院檢查了數天,也沒有查出個什麼問題,給了一堆藥吃了也不管用。後來公司一個前台的小姑娘(深圳本地人)說,不如去看看中醫,因為我有看中醫的經驗,主要特徵是要能喝中藥(廣東人叫住“飲苦茶”),於是她帶我去看一個當地中醫院的一個中醫(醫生居然是跟我同年畢業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的),這個醫生一看我的狀態,把了把脈,問我是不是外面回來的(大家都講廣東話,他知道我是廣東當地人),我說是,他說,這就對了,你已經不適應當地氣候了,特別是在空調房和外部高溫之間不停切換,造成身體失衡,形成「內熱外寒」體徵。他說最近已經看了不下10例這種病例了,以南下的北方人和外地回來的廣東人為主。 他開了兩帖中藥(苦茶),說,如果三天沒好,再來看他。 結果很奇妙,公司員工立刻幫我煎了中藥,晚飯時間喝了一劑,第二天早上再喝一劑,中午前後,症狀就完全消失了,實際上,我就只服用了一帖,另外一帖還沒有煎。 後來我又預約那個醫生,主要是跟他說謝謝。他又給我開了一帖補充劑幫我鞏固一下療效,從此以後,這個問題在沒有出現。 這是我個人看中醫的經驗,也是我多年來數得出的幾次看醫生的經驗,所以記得很清晰。 我的結論是,中西醫各有所長,不能一概而論。有很多問題,西醫根本覺得「莫名其妙」,但是中醫就能解決,當然西醫也能解決很多中醫無法處理的問題。 注:我無意為中醫做廣告,但是這是我個人的親身經歷。 王兄的回應如下: 我在解釋量子力學和高能物理的時候,曾經提過,理論本身必須邏輯自洽、並符合Occams razor,才值得進一步研究。如果理論本身從邏輯上就明顯是胡扯,那麽或許個別處方/預測可以瞎貓撞上死老鼠,但這個機率必然很小,遠低於背景雜訊,因而在分析這類信噪比極低議題的時候,就一定得追求比平常更高得多的統計置信度。物理界尚且要求五個標準差,對應著1/3500000的P值;生醫界的傳統是只要求1/20的P值,這當然就導致8/9的論文無法複製(亦即把噪音當信號),以致連當年率先創立P值<1 20="" p=""> 你自身這個經驗,在統計意義上之欠缺,我想不用我再深入解釋;這對應著億萬次未受報導傳述的中醫效能等同安慰劑的結果。即使只針對個別事件來談,不適應新氣候的反應,也很自然只會是暫時的。換句話說,你喝不喝苦茶都不影響後續的發展;這正是我在上面所説的“背景雜訊”。 如果“中西醫各有所長”是正確的,那麽你必須事先定義中醫的所長何在,不是事後來找現代科學的邊界。因爲說那句話的人始終是先射箭再畫靶,而我對這類狡辯術先天沒有好感,所以拿它來搪塞不是這個博客能接受的邏輯論證。 出處: 【邏輯】一個重要的統計悖論 - 王孟源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MengyuanWang/142302095#ixzz6RvvhnDkF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