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8/24 18:52:34瀏覽1835|回應2|推薦11 | |
毛老大的「千里躍進大別山」,不管是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嚴重羞辱了劉伯承的軍事思想。也是劉鄧在晉冀魯豫以後,劉伯承很少出彩的重要原因。 由於劉和毛老大在歷史上有過節,在「通道轉兵」以前,劉是當時中央紅軍的總參謀長,因其在伏龍芝受過正規軍事教育,打仗講究章法,有點看不太起毛的游擊戰術。但是「通道轉兵」以後,劉認識到毛的軍事思想絕非一般,而實際上也變成了毛老大的堅定擁護者,劉曾經公開在其他將帥面前講,“毛主席的主意高,大家都聽他的”。 毛老大所謂的「挺進中原」是詩人和哲學家的浪漫情懷,以為自己可以一把尖刀插進老蔣的肚腹上,直接威脅當時國府的心臟地域。劉作為在一線指揮作戰的前線指揮人員,心裡打鼓。用劉的「五行術」(任務,敵情,我情,時間和地形)來說,是敵情,時間和地形都不清晰,如果是劉自己做決定,他絕對不會走這麼高風險的一步棋,說嚴重一點,哪怕你吹得天花亂墜,也不行。 劉鄧在南下的過程中,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特別是地形(黃泛區-老蔣炸開花園口黃河堤壩之後,形成數萬平方公里的黃泛區(蘇豫皖),這個區域,50-60年代才慢慢治理好),讓當時牛逼哄哄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吃盡了苦頭,到達大別山的時候,劉鄧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由出發時的12萬人,銳減到不到7萬人,重武器全部丟光。毛老大的一招臭棋(看似高棋??),把劉鄧的一隻狼軍,變成了殘軍,你說劉伯承的心裡會有多少匹羊駝奔馳而過? 到了大別山以後發現,所謂的「老根據地」?其實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晉冀魯豫野戰軍(129師的老底子)本來就是鄂豫皖發展起來的,10多年前,當這隻紅軍離開(西移)以後,當地的百姓被湯恩伯等人反覆清洗,當時的政策是:“人要換種,草要燒絕,石頭也要砍三刀“,當地百姓死傷慘重,一貧如洗,他們恨死了”打了就跑“的這夥人。 結果是,劉鄧根本就找不到地方落腳,籌糧/款籌不到,找人也找不到,嚮導也找不到,更不用說建立地方政權。加之這裡離白崇禧的華中剿總太近,白崇禧只派出小股部隊就能趕得劉鄧到處亂跑,後來劉鄧不得不分開,劉伯承率領一部分人向華東的陳粟靠攏(否則有被小諸葛聚殲的可能),鄧黑貓因為堅定支持毛老大的所謂「挺進中原」而不得不留下當地發展,其實也就是停留了一小段時間,等劉伯承在蘇豫皖安頓好了以後,鄧就奔劉伯承而去了。 劉鄧的意見不統一(史稱“不和”),也就是對毛老大所謂「挺進大別山」的看法不同,那時候,鄧是毛的死忠,也是整個中原和華東野戰軍中最能深刻理會毛老大思想的人。鄧堅決支持南下大別山,但是劉不願意,因為劉知道,前去大別山凶險。這也是後來鄧黑貓當政以後,以「教條主義」為由整治劉伯承的原因。 「挺進大別山」這個故事,毛老大認為是成功的(顯然劉伯承則不以為然),還有後續發展。不久,毛老大的詩人加哲學家的浪漫情調又來了,也想照搬使用在陳粟身上,讓粟裕領華野三個縱隊南下長江以南。 粟裕是何許人也?他當然知道劉伯承心裡有關「挺進大別山」的苦,他知道毛老大這個所謂的下江南的無後方作戰風險極高,不管是下江西還是安徽,都可能是大敗而歸,最少是「虎頭蛇尾」,經過數日深思熟慮以後,才提出所謂的「斗膽直陳」就在淮/海河一帶(蘇豫皖)就地殲滅蔣軍主力,而提出「淮海戰役」的最初構想。 純粹從軍事的角度來說,劉和粟都知道這種所謂的「千里躍進」風險極高。劉和粟的不同在於,劉在毛身邊待的時間長,知道毛老大的脾氣很大,而不敢出聲,而粟裕基本上沒怎麼在毛老大身邊待過,不是很知道毛老大的脾氣,哪怕陳毅反覆提醒粟裕(不要惹毛老大不高興),粟裕仍然堅持要在淮/海河一帶就地殲滅蔣軍而不是「捨近求遠」,自己跑到完全無後方的贛皖地區發展。 正是這種對毛老大的不甚了解,造就了後來的粟裕「淮海戰役」出彩和他的一世英名。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