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4 10:20:45瀏覽144|回應0|推薦0 | |
(以下文章內容來自教會所發之單張)
「婚姻與家庭為社會形成與發展之基礎,受憲法制度性保障」(大法官釋字第554號),一男一女的婚姻具有自然生育與教養子女的功能,使得社會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所以全世界各國皆立法保障一男一女的婚姻關係。近年來,在台灣社會有部分人士主張立法承認同性婚姻,我們基於以下幾個理由,表達反對立場。 1、同性婚姻入法將消耗國家龎大資源,影響政府拼經濟 部分支持同性婚姻的民眾是因為覺得對自己沒影響,但將同性婚姻入法實際上是根本改變婚姻的定義,幾乎所有涉及婚姻、親屬、生殖、財產繼承、保險撫卹之法令全部都需要檢視與修改,各級行政機關的作業流程及系統也都要跟著改,立法院亦必須投入許多心力審視、修訂相關法令條文,將耗費龎大行政、立法資源,對全國人民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2、同性婚姻在多國點燃社會戰爭,台灣倉促推動勢必引起社會爭議與內耗 法國通過同性婚姻後引發了30年來法國最大的街頭抗議,美國加州為了同性婚姻舉行公投,英國《每日電訊報》評論稱同性婚姻為英國社會帶來「亨利八世統治以來最大的衝突」。 台灣倉促推動也勢必造成國家社會更多的對立及內耗。 3、歐洲人權法院及美國最高法院皆未作出定論,台灣不應成為華人地區第一隻白老鼠 目前僅8個歐盟會員國承認同性婚姻,少部分國家承認其享有「某種形式的登記關係」,多數歐洲國家則完全不承認同性伴侶的法律地位,歐洲人權法院針對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均判決其不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也僅同意各州可自行決定,但仍對婚姻的定義保留,未作出任何判決。重視婚姻與世代傳承的華人地區更沒有國家承認同性婚姻。 4、同性婚姻不具有自然生育的可能性,不利於台灣的家庭延續與人口發展 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生育率快速下降,在全球排名中敬陪末座,比起新加坡、南韓、日本等都要更低。低生育率將造成勞動力與生產力不足、財稅收入減少等諸多問題,加速社會高齡化,嚴重影響國家競爭力。一男一女的婚姻及自然的生育傳承,合乎促進台灣人口永續發展的公共利益。 5、愛滋病最大宗是男男性行為,已成青少年十大死因 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台灣民眾感染愛滋病的危險因子中,最高為同性間性行為,其次為吸毒亂用針頭,在102年1-7月已查明感染來源的案例中,因男男性行為感染愛滋病者高達74.57%,每年由國家支付的愛滋病醫療費用已達30億,佔了疾管署預算一半以上,且年年成長,同性婚姻入法等於變相鼓勵同性性行為,極不利愛滋防治及政府財政負擔。 6、同性婚姻不符合未成年子女的最佳利益 在一個具有長期承諾、穩定、受法律保障的一男一女的婚姻關係中,子女最有可能得到其父母良好照顧及教養。 基於上述理由,台灣應堅持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讓台灣的下一代在正常的兩性關係中成長和發展,以促進台灣社會的安定和進步。 台灣同性婚姻即將合法化? 目前在台灣有兩股力量積極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 一是民進黨尤美女立法委員在2012年12月提出的民法修正案,將民法972條文中「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的「男女」兩字修改為「雙方」,如此同性婚姻便合法了,目前已通過一讀,正在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準備排案進行二讀前的審查,立法院9月開始新的會期,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通過同性婚姻入法。 另一股力量是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簡稱伴侶盟)推動的「多元成家」民法修正草案,強調四項特點:「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多人家屬、收養」。 預計在2013年9月在凱道「伴桌」造勢,並於9月立法院新會期開議時將法案送入立法院。 兩股力量皆要推動同性婚姻合法化,底下為伴侶盟提出的「多元成家」民法修正草案中許多衍生的問題: 「伴侶制度、多人家屬及收養」可能帶來的問題及反對的理由: 1、伴侶制度沒有性忠貞義務,通姦自然除罪化了嗎? 2、伴侶制度適用同性與異性,單方面即可解約,關係是否將更混亂?若未來取代傳統家庭,兒童可能不再有固定的爸媽,社會問題將層出不窮。 3、沒姻親關係,婆婆不再是媳婦的媽了,孩子不必叫阿公、阿媽?與直系血親以外都可以成為伴侶,和叔叔伯伯嬸嬸阿姨表哥表姊堂弟堂妹也都可以登記成為伴侶? 4、多人家屬的概念強調多人成家、共同生活,且不以一對一親密關係為基礎,也不以親屬關係為必要,可以自主選擇多人家屬,沒有血緣的3男2女可以成為一個家,婚姻及家庭是否將面臨瓦解呢? 5、目前年輕人已有晚婚、不婚的趨勢,伴侶制度更助長不結婚的風氣,少子女化問題更是雪上加霜,如此不穩定的關係將可能徹底瓦解台灣的家庭制度。若是開放單身、同性伴侶、異性伴侶,皆可收養孩子,又如何維護兒童的福利及人權? 我們可以怎麼作 1、密切了解同性婚姻法在立法院的進度,並向您的選區立委、您所支持政黨的不分區立委以及「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立委表達關切,請他們反對這個法案。 2、向每一位您認識的人傳遞事實及可能的影響。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