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06 13:12:42瀏覽1379|回應0|推薦8 | |
仲夏夜,在溫哥華中國城中山公園的仿明朝蘇州庭園裡,聆賞源自非洲南部辛巴威(Zimbabwe)的三人樂團(Zhambai Trio) ,演奏傳統音樂和新創情歌。歌手唱著,愛人啊,你愛上的是這樂器的聲音,還是彈奏這樂器的人呢? 晚上八點仍然像白晝般的溫哥華夜空,夏日的輕風拂面而來,坐在人工湖旁垂柳側,雙腳隨著那「拇指琴」mbira的旋律及搖動hosho樂器所產生的節奏自在搖擺,遙想著辛巴威祖靈,如何透過這樂器與族人對話。辛巴威節奏感十足的輕音樂已被廣泛運用在瑜珈、養生運動和當代爵士樂中。 音樂舞台的旁側是中國蘇州六角亭台,及溫哥華的玻璃帷幕高樓。東方與西方、亞洲與非洲、明朝古典園藝與大辛巴威文明,時空錯亂般匯聚於此,卻是在這仲夏夜裡如此圓融自在。果然,這是一個移民國家,多元文化就這樣輕鬆地並存與並容。 辛巴威遠在非洲南部,辛巴威的音樂自是不容易親見親聞,樂器本身的材質與構造先就引起觀眾的興趣,然後是音樂本身的自然律動。 今夜,那一位來自辛巴威鄉間的樂師,邊唱邊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從小將拇指琴視為唯一的玩具,十八歲才第一次進城見到親生母親,長大後攜琴周遊列國,猶如中古世紀的遊唱詩人。他將拇指琴裝置在如葫蘆般的半圓殼裡,並用擴音器將樂音增量,以靈活的手指彈撥二十五個鐵片排列作成的樂器,或高昂或低吟,唱著祖先流傳下來的歌曲和自己編寫的情歌。 拇指琴mbira,也稱為「nhare」,後者是一個古老的辛巴威文字,翻譯成英文,就是今日的「電話」一詞。電話,是人與人不見面(見不到面或不敢見面)的溝通工具,而樂器,透過了音樂,成了族人與祖靈的溝通工具。樂器,也成了祖靈的發聲體。 事實上,拇指琴確實也是辛巴威紹納Shona族人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有的曲子是為守護神所演奏,有的曲子是對祖靈的祈禱與傾訴。有的歌沒有歌詞,或者沒法將歌詞翻譯成現代語言,那些都是古老傳承下來的。很多時候,藉著音樂,非洲人與祖先、心中的神靈交通,祈求福祉,也藉此了解自己的文化歷史。這些構造簡易的樂器所彈撥出的音樂,是信仰的,是教育的,也是娛樂。 只不過,當傳統樂器離開了故里,在異鄉彈奏這樂器,樂器與音樂都顯然成了一種對原鄉思念的投訴器。樂師透過拇指琴所彈唱的,本是新創的情歌,如今更加添了鄉愁。帶著這樣的樂器遊走異鄉,切磋音樂的同行也許少了,因為「異國情調」的風格,倒是也吸引了新的觀眾。失根的蘭花,綻放時並不全然失色,奇葩的花朵,還是有它獨具的風格。(上)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