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0 08:28:47瀏覽206|回應0|推薦5 | |
畢業典禮是一年之中,六月的盛事,學校總務處開始寄發請柬,主要的用意,是希望收到請柬的人或機關單位可以贊助禮品,當作畢業生的賀禮;當然相對地,學校也會收到別的學校的請柬。但這種風氣,其實已經造成各校的困擾,因為每個學校其實都有畢業生,同樣需要別人贊助禮品,所以,我們學校收到你的學校的請柬,你的學校也會收到我們學校的請柬,然後,你寄給我一份禮物,可能是對筆一組;我寄你一份禮品,可能是一本字典,就如同交換禮物一樣,搞不好,幾經輾轉,原來我們學校送出的禮物,最後還會回到我們學校呢!這意義何在?再說,我們學校如果需要其他單位贊助禮品,又為何還要再出資購買禮品贊助別的學校禮品呢?這種風氣不是擾民嗎?搞得各校總務單位像禮品批發中心一樣。 當然這又讓我想起過去中秋節最常發生的事,大概二十年前,民間物資還不是太豐厚的時代,但也不至於過得太寒酸,過節的氣氛是非常濃郁的,所以,家家戶戶習慣藉著節日的慶典,互相致贈禮物,如中秋月餅或柚子等等禮品,最常發生的情形就是我家送出去的中秋月餅,幾經輾轉,最後又回傳到我家來,而且,明顯地食品有效日期已經過了,甚至已經發霉了。所以,原本每個人家送禮的美意就打了折扣,變成流於形式而已。 現在社會,目前還是習慣舉凡婚喪喜慶時,互相寄發帖子,一方面是通知家有喜事或變故;一方面當然是希望禮尚往來,收一收紅包或白包。這風氣習慣其實已經慢慢地在改變了,在過去農業社會的時代,會有這種風氣習慣是真的像互助會性質一樣,因為一個家庭有發生婚喪喜慶,藉此送紅、白包的方式,給予對方一些金錢上的協助。但現在大部分的家庭生活已漸入佳境,所以帖子的通知性質應高於收紅、白包的性質。所以,常常會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婚喪喜慶的公告,但會加上婉拒謝金等等的字眼。 這種不收禮的良好風氣習慣,早在三、四十年前,我老爹就已經推行了,那時候,我們鄰居的彭伯伯,和我們家一樣都生了四大千金和三大公子(不簡單吧!),所以彭伯伯和老爹就互相約定,彼此兩家人,只互送婚嫁的喜餅,但不收禮金。後來老爹推行得更徹底,所有的鄰居都沒有收禮金,一律只送喜餅給鄰居而已,在那個年代有這種認知,實屬不易,值得為老爹記上一筆,喝采一番。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