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信念決定自身的生活行動
2008/12/26 22:29:13瀏覽701|回應0|推薦32

     存在於心靈的一基本因素,是人賴以生存的原則,就是我們所做的任何反應、感覺和行動,永遠是遵循著對自身與環境的想像而進行。無論是個詩人、發明家或是普遍人,每一行動都會存有想像的因素。

  我們對於所遭遇的環境作出反應,是因為腦部與神經系統的關係,例如,一個人在台北動物園遇到團團與圓圓兩隻貓熊,不用停頓下來思想,也不必決定是否要有興奮(或不興奮)的感覺,因為興奮的反應是自動而適時。較難理解的是,人腦與神經系統為何告訴人所處的環境狀況使人能對環境自動地作出反應。通常會認為遇到貓熊的反應,不是認知反應,而是情緒反應;情緒反應是因為大腦將外面環境得來的資料加以判斷後所引起的。因此,就實際的層面來說,認知與信念才是引發反應的真正媒介物,並非是情緒;情緒僅僅是伴隨而來的一種結果。所以遇到貓熊的人,是依照自己的思想、信念與認識而對環境產生的興奮反應。當環境給與訊息,感官的神經便引發衝動,在腦部經歷過分析、理解、衡量之後,就形成一種意見或是心理意像,最後再經過分析,便對這個作出反應現象。

  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行動與感覺,是依照心理認為它們是如何模樣而發生,並非依照事情實際上的樣子而產生。所以你有某個心理意像,就會依照你認為這是實在的意像去感覺或行動,而不是依照實際的現實感覺或行動。你對自己、對所遭遇的環境,對周圍的人,都是如此。遇到貓熊的人,為何有人興奮,有人不興奮,但現實的貓熊是一個樣子,高興與不高興的人,其實都是將發自自身的心理意像作出反應而已。假如遇到的不是真正的熊而是穿著熊皮的演員,如果也將他當作真正熊,那麼這的神經及情緒反應也會是相同的。如果是遇到一隻,卻興奮誤認為小熊,同樣的也照著自身認定的事實,而對環境自動發生反應。

我們如對環境的反應變得不適宜,是因為對自身的心理意像或看法要是變得不合實際的原故,

行動、感覺是自我意像與信念所產生的結果。我們可以利用心理的圖像培養優點與態度,創造更積極的生活機能。在心中想像著我們正在使用某種方式做事,幾乎如同實際上在做著事情,要讓做事的技巧更為完善,可從心理的練習開始。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ritashero&aid=2508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