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6 02:37:20瀏覽1437|回應10|推薦0 | |
這回我真的走了,縱也曾倆心千結, 情濃情淡,無奈終是一別...
是適合戀人分別的季節, 這有風也雨還晴的涼秋九月。
粉櫻花瓣霏茫似飄雪, 甜蜜初識的暖春三月;
薔薇荊棘紫羅蘭遍野, 親暱熱戀的麗夏六月,
已齊乘這風這雨的淒切, 杳逝聲噎,紅殘芳歇。
淚凝霜睫,心已雪。那晴,來不急一瞥, 該只是屬於,本不屬於我的前方-那舞翩笑嫣的遍山紅葉?
回首向來,雲飛煙滅, 孤舟海湖,不再痴絕。
我未知盡頭的航行,雲山千疊,
~~~ * ~~~ * ~~~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慄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自宋玉【九辯】帶頭,悲秋,在中國兩千多年來文人筆下佔了一個顯要地位,成為一種文學傳統,寫到秋便將所有不得志的愁緒托上、藉其肅殺之象暗喻國政,秋色秋聲因而無不染得頹敗感傷,叫人嗟嘆「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心緒逢搖落 ,秋聲不可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燭映帘櫳,蛩催機杼,共苦清秋風露」「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秋風秋雨愁煞人」…。
如原遊興盎然的去登高,壯觀天地本當自然引發雄心壯志跟豪爽胸襟,卻少不了又要變憂國傷時惹恨添悲「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連「竹杖笀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向來瀟灑的蘇軾都不免「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雖如此,還是聽得到些不一樣的聲音如唐朝劉禹錫秋詞便說「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眾人看悽涼衰敗的景物,他看壯志淩雲九霄的鶴;詩仙李白也仰看摶扶遙直上的大雁「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宋朝楊萬裏亦認「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風流小杜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子瞻「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其實即使不看她的色彩絢麗斑斕面、即使景象孤寂淒清如馬致遠天淨沙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都能美到震攝人心。雖說那是文學家的藝術筆力,不能說沒有季節本身的魅力成分。
所有季節中我也最愛秋,看,夏花儘管艷美,冬雪儘管皓白,春光儘管融融,涵具的特性樣貌就覺得未如秋的豐姿多采,既-- 千樹萬樹楓紅燦燄比夏花;也-- 碧雲黃葉靜謐似冬雪;並-- 白雲清風溫煦勝春光,是純素樸質,又是華綵錦麗,多特別的季節內涵. 多理想的多重質地,生活豐富如斯足矣。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我亦愛她金煌熒灼氣象的一面。 古人悲秋多由於專制極權政治下的失意因素,以物賦情,在那種時代,眼裡的秋景無不處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的蕭索慘悽,故只能是抑鬱苦悶感慨,就是美好的春光還不是一樣惱:「自春來,愁紅慘綠,芳心是事可可」「是他春帶愁來,不解帶將愁去」「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新酒又添殘酒困,今春不減前春恨」。
而不論是否受到類似西詩影響,畢竟時代換了,現代詩人對秋天的感覺自明顯不同於古代了:「豔色的田野,豔色的秋景,在這幽絕的秋夜與秋野的蒼茫中,夢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隱… ...」—徐志摩;「哦,秋天來了,大雁叫了;晴空裏的太陽更紅、更嬌了!……哦,穀穗熟了,蟬聲消了,大地上的生活更甜、更好了!……」-戴望舒;「迢遙的牧女的羊鈴,搖落了輕的樹葉。秋天的夢是輕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戀」,還有毛詩「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閑逸的春,是近本能的肉體感官; 嫻雅的秋,是近人文的靈魂神經。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