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逛﹞《らくだ×キャメル》從古典落語到現代劇場,我所看到的...
2012/09/23 01:27:10瀏覽616|回應0|推薦2

"穿著喪服在靈堂前拿著自己的遺照"這的意象實在太酷了!(而且表情還很微妙~)副標又是"緬懷自己...",所以去查了這齣戲。資料意外的少!!找了很久很久很久才在一張宣傳DM背面的pdf.檔看到故事大綱...(用破爛日文能力讀古典落語大綱是件死人的事~)

這是一齣結合古典落語與現代舞台劇的戲。
《らくだ》(也就是"駱駝")原名為《駱駝の葬礼》,由上方落語師四代目桂文吾創作,大正時代被三代目柳家小さん引入東京(以上出自日文wiki),是古典落語的名段子,被稱作「真打の大ネタ」,就是非常的難演;故事描述長屋(有點像是現在的集合住宅)中一個外號為駱駝的討厭鬼死了,哥哥與外號為河豚的債主(這邊不確定)在沒有錢的情況下要幫他辦一場喪禮,長夜慢慢,長屋中的居民與喪禮內容越來越失控...

依這個落語故事改編成現代舞台劇《キャメル》(還是"駱駝"),描述一位足不出戶十年的男人某日終於鼓起勇氣踏出家門,回來後卻發現家中有個死人與小偷,聊著聊著竟要辦場喪禮(這邊不確定),但是警察來了,到底這兩的人的命運會如何?屍體到底是誰?而...這到底是誰的家?

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酷的地方,這齣戲的演出者全是落語師!

從好不容易找到的資料,演出形式好像會先由一段落語演出開始,接著是舞台劇部份,大概是3:7的時間比例。

落語是日本的傳統表演藝術,跟世界上許多傳統表演藝術一樣,都是慢慢開始式微的存在。
這次台北藝術節《桂春蝶落語秀》的終場座談中有觀眾問到:落語在日本還有很多人看嗎?
春蝶老師答:全日本有八百位落語師,你們覺得算多嗎?
台下一陣討論,有人說多有人說少。
老師再答:你們知道東京大學有多少位教授嗎?一千三百位。但全日本的落語師只有八百位。
2005年,宮藤官九郎的《虎與龍》找來J家偶像長瀨智也與岡田准一演出落語師的故事,在日本的確掀起了一股落與風潮(這次的台灣公演也有非常不少台灣觀眾是受到這齣戲的影響買票進劇場),但像落語這方其實還是很傳統的表演,靠連續劇引起的風潮實在不會持續太久。
網路上搜尋落語相關的影片,很難看到年輕的落語師(就連春蝶老師都快40歲了,在日本仍是"年輕"落語師),表演著幾乎只有日本人或是日文很好、懂日本文化的人會懂的內容,幾乎只能限制在當地的演出,日本人做了什麼呢?

傳統古典落語講的是古時候的故事,非要具備先備知識還要懂許多日本古語的專有名詞才能樂在其中,光是這點就擋住許多年輕人前往觀賞的意願。加上落語演出並無任何的場景,落語師從頭到尾都是端坐台上,道具頂多也只有手中的扇與巾(上方落語還多個小台子啦),讓看慣了絢麗聲光表演的年輕人更是不想進入這個劇場。(其實落語的門票真的還不貴!雖然演出時間也頗短就是~)
於是年輕一輩的落語師開始在古老的故事中加入現代的元素(春蝶老師自己的形容是:武士的故事被我講可能會出現皮卡丘),將故事結合時事甚至是講現代的故事,雖然還是一樣在台上著和服拿著扇與巾端坐,呈現出來的確是完全不同的風貌。(我看過幾段。嗯...我聽不懂...)
或是,他們直接把段子"演出來"。
我覺得這有點像類似於《虎與龍》裡的表現方式,將段子的主旨與精神不變,故事則搬到現代你我的生活之中,於是與觀眾間的距離縮小了,顯而易懂的形式不但讓更多人能夠瞭解落語故事,還進而引導出觀賞真正的古典落語的動機。
這還挺不錯的不是?

我想起同樣處於式微的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為了吸引年輕人進劇場看戲,開始在舞台上使用大量的西方劇場元素,不是說不行,但總覺得就失去了傳統表演的韻味。
朝西方看齊或許沒什麼不好,但如此混合成四不像的嘗試,並沒有因此讓年輕人真正為戲進入劇場,反而失去了老戲迷啊!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shioK&aid=688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