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7 14:08:39瀏覽707|回應2|推薦11 | |
※ 1.標題的「影評」指有洞識力、說真話的影評。 2.此文為1年前之舊作,原發表於台灣雅虎部落格。因看到《賽德克》現象,PO於此處。 3.文中所有圖片皆取自網路。
多年以前(1980年代),我可以藉著幾位權威影評人(黃建業、焦雄屏、陳國富)在報紙上( 中時、聯合 )的評論文章決定要不要看這部電影,因為他們的電影學養豐富,辨識力強,敢於針對新上映的片子作出公允的論述。 電影好,他們稱讚;電影不好,他們口誅筆伐。好與壞,他們總能說出讓你信服的理由。 那時我尤愛讀黃建業的影評,他的影評洞識力十足又文采飛揚,讀來精彩,篇篇是鑑賞。 ( 依鍾阿城的說法,鑑賞並不改變鑑賞對像,只是整理鑑賞者的心理。黃建業的影評、唐諾的NBA球評、劉大任的運動文章、詹宏志的推理小說書評,於我而言皆是鑑賞。 ) 曾幾何時,黃建業、焦雄屏、陳國富不再撰寫發表影評,新一代的影評人在報章雜誌取而代之。 新一代的影評就不那麼有辨識力了,更別說鑑賞了。
曾在中國時報看過一篇談《致命突擊隊》( The Devil’s Own 1997年 )的影評,作者將之貶得一文不值,並指責編導剝削( exploit )了帥哥布萊德‧彼特。 幸虧我知道亞倫‧派庫拉是個不錯的導演,還是去看了《致命突擊隊》。看完只想對那個信口雌黃的影評人罵§◎※▽%!
《致命突擊隊》其實滿感人的,布萊德‧彼特演的北愛爾蘭共和軍相當討好。末了中彈即將死亡的他對紐約警探哈里遜‧福特說:「( 我們的際遇,)這是個愛爾蘭故事,不是個美國故事。」那份沉痛,那份悲涼,遠遠勝過《豪情本色》( Michael Collins 1996年 )。
這之後我再也不看這位影評人的影評,甚至連中國時報的所有的影評都不看了。 這個時期,某位同志影評人的影評可以把所有電影都和同性戀扯上關係。
似乎只有一位與聖賢同名的影評人的影評還有點( 不多,只 是一點,)黃建業的味道。
教改,大學暴增,教授學者越來越多。 不少非電影相關科系的教授學者撰寫影評,只是這些影評大都奇形怪狀,不時胡說八道。 在《鐵達尼號》烈火遼原燒遍全台時,有個南部某國立科技大學人文教育中心主任的老包,在中國時報( 又是中國時報! )發表一篇影評,說「其實《星際大戰》對電腦動畫應用於電影的貢獻、影響力,遠遠不及《捍衛戰警》( Speed 1994 )。」
我讀之驚駭莫名,這位人文教育中心主任竟敢改寫電影史! 後來我找到這老包大發狂言的來源依據,是大衛‧波德威爾的《電影藝術 形式與風格》。 書中只是說到《捍衛戰警》運用了電腦動畫技術,可沒說它有劃時代的意義地位,更沒說《星際大戰》乃不入流的細微之末。 老包只是略讀此書,而且一定是中譯本,書都未讀通便以專家之姿在報上大放厥辭。
……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特別是部落格的發達,忽然之間人人都成了詩人、美食家、散文家、小說作家、書評家、影評人……。 偶爾在網路上想找尋一些影評資料參考,卻總看到些見解奇怪的文章。 例如,有個小女生把克林‧伊斯威特的《西部執法者》( The Outlaw Josey Wales,1976年 。我最喜歡的老克西部電影 )痛罵一頓,說他亂殺人,不守法,此等行徑與壞人何異。
例如,另一個小女生說「因為海角七號拍出電子花車、檳榔西施,展現了台灣文化,我好感動,所以海角七號好棒!」 …… 看到這些影評,我只想喊救命。
前幾天看到兩個老女生分別稱贊《葉問》、《十月圍城》,( 讚《十月圍城》那篇還上了雅虎精選!) 感嘆訊息時代好壞美醜的標準都顛倒混淆了。
寫評論,只要你想稱讚一部片子一本書,那怕它是垃圾,你都可以用唯心唯美的詞句堆砌,化媸為妍,把它說成不朽經典、曠世鉅作。 《海角七號》、《光陰的故事》借此獲得了太多的掌聲。 《艋舺》就不說了。
當年那個與聖賢同名的影評人現在還在網路上寫影評,對《海角七號》、《艋舺》不敢批評也就罷了,竟也昧著良心稱讚它。( 他對爛外國片倒是口誅筆伐,不遺餘力。)
於是布衣喟然嘆曰:影評呢?影評呢?影評都到哪兒去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