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話說不清楚。」明相這麼說。 無法接收聲音所造成的稍微封閉的世界,並沒有把他包圍住,雖然一個人旅行的身影顯得孤獨,但他就以親切的微笑隱入他所遇見的人事物當中,讓這些土地的故事藉由他沉默的微笑而被凸顯出來。主角不是主角,我們只是藉著他的旅行,重新看待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我們遺忘,或是無法感覺到的一些東西。 是跟著他感受,不是由他代我們發言。不是由他說出些大道理。因為主角什麼都沒說,所有跟著他看到的人事物都任由觀眾自己感受、思考。 因為他聽不清楚,所以,他的感受更用力,更用心。因為他說不清楚,所以沒有製造更多的聲音。 台灣,已經太多聲音,太嘈嚷,都沒有機會靜下來,好好感受這塊土地,聽聽他的聲音。 吉他,對男主角來說,也是個重要的意象。一個聽障者,怎麼會揹著吉他旅行?為什麼會在孤獨的時候彈起吉他?楊麗音演的老師,幫他說出了他的答案:「我知道,你是彈給自己聽的吧。」明相微笑點頭。當他有吉他/音樂陪伴時,他才不覺得孤獨。 為什麼會選擇一個聽力不佳者當主角,其實是個意外。這或許是個意外,但卻讓這塊土地的脈搏的聲音因為這個聽不清楚也說不清楚的人而更為清晰。也讓這部電影的風聲、雨聲、浪濤聲與音樂聲更為凸顯。 另外,「聽不清楚」和「說不清楚」雖然是因果關係,但兩種不清楚的層次不同。聽不清楚,是難以接收到外界給予的完整的訊息、聲音,但即使是耳聰目明的人,就真的可以完整接收對方傳給你的聲音話語嗎?這是被動層面的收受。說不清楚,是主動的給予傳遞,如果內心想說的,想表達的東西,無法清楚的傳送出去,那他的意思就真的不會被完整接受到了嗎? 而我們和電影的關係,是否也會存在聽不清楚或說不清楚的距離呢? 當我看到電影裡的主角明相說出「我聽不清楚」這個台詞時,嚇了一跳。當他講第一句話時,我也以為他是個僑生。但他不是,他的口音特殊,是因為聽力受損者無法透過聽力學習到準確的發音方式,而顯得含糊。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第一個「打」到我的點,就是「聽不清楚」這件事。因為我的大弟也是位「話說不清楚」的中度聽力受損者,他也常常跟我說別人誤以為他是僑生,而他其實也很倔強不輕易承認他聽不清楚--反正他沒帶助聽器 --不過我弟是後天的就是了。 我弟沒有因為他比別人弱勢而放棄生命中可以嘗試的可能,反而是不停地說著「他要做什麼」,「他要成為什麼」。 於是,他也在他生命中,做著許多「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的事」。
哈囉~馬凌諾斯基http://www.wretch.cc/blog/ann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