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單車不是騎上去就好
2008/06/15 09:57:03瀏覽5100|回應1|推薦27

你在騎車嗎?你真的在「騎車」嗎?

騎車,現在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但你真的知道車要怎麼騎嗎?或者說,你知道要怎麼保護騎車的自己嗎?

給自己點時間,慢慢的、好好的看看「Dr蕭」,你會發現,獲益匪淺。

車,怎麼選?

一台單車大概包括了二十來個組件,會影響到騎乘的舒適性的有幾個重要組件:

路面震動的傳導:車胎、輪組、車架、前叉

身體接觸部位:坐墊、坐管、把手、龍頭

這些組件是影響騎乘舒適性及品質最重要的,當你的車騎起來覺得太硬調,很震,或路感較不明顯、模糊,都可以在這些細節稍加調整。

車架

車架會決定大部分騎乘品質,著重剛性或吸震,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近年來,碳纖的進步,很多車架都可以做到兩者兼顧。

鋁車而言,比較顛,尤其是輕量,OVERSIZE抽管,彈起來像易開罐。鋁車其實也可以做的很像鋼車,只要抽管不要抽的太薄。

鋼車就比較舒適,但是重量上就較不吸引人,1500克已是市售車的極限了。

鈦合金的車舒適性佳,但整體強度仍不敵碳纖維,重量比碳纖重,加工成本高。

碳纖維:可以說是無所不能,輕量、舒適、高強度,可以在同一個車架上找到。碳纖維車架,並不在於你用的是多強的碳纖布,而在你如何將每一克的布,放到必要的位置。

這些調整花費,車架>輪組>外胎>內胎,聰明的你知道該如何做了吧!

坐管、坐墊

碳纖坐管,可以有效的隔絕路面震動,有SEATBACK的比直立式舒適。坐墊本體及座弓若也用碳纖做,也會較舒服,不過也可能會搞的太軟,影響坐姿的穩定,必須注意。

坐墊以有襯墊較舒服,不過越軟的坐墊不一定越舒服,因泡棉或矽膠材質,一開始作會覺得軟軟的很舒服,久坐卻容易因彈性疲乏而有壓力點,且散熱較差,跟買沙發及床一樣,不能憑壓一壓、坐一下就決定的。

輪組

越寬的框,吸震越差,如板框比傳統方框顛,直拉鋼絲也比交叉編法不吸震,三交叉又比雙交叉吸震,雙抽甚至三抽鋼絲比圓鋼絲吸震。

鋼質幅條比鋁的幅條吸震,鈦幅條吸震很好,但太軟了,會常要校正;碳纖幅條也是避震很好,不過維修較困難。

輪胎

外胎:輪胎的舒適性決定於胎壁的材質、橡膠的成分。胎壁一般是以多層棉布膠合而成,再黏上橡膠。胎壁越薄,棉布棉枝數越高(以tpi表示,如290tpi 比350tpi少)越柔軟。若有加上一些防刺破材質,會更硬、更重。橡膠則以天然橡膠最軟, 路感最佳,不過也最不耐磨,2000公里就偷笑了。橡膠加矽化物可較耐磨,改善摩擦係數,這就得看各廠牌的配方了。

內胎:內胎除重量不同外,材質也有不一樣。最多的是butyl,也就是常見黑色的,材質較硬,越輕的胎壁越薄、越軟,也越易破。

龍頭與把手

龍頭也有碳纖的,不過因龍頭兩端均有固定螺絲,螺牙會造成製作上較困難,需做的很粗壯,重量常比鋁合金重,價錢又高,並不是很理想。要緩和路面傳到手的震動,其實碳纖把手會是更好的選擇,它的力臂較長,可較有效吸收震動,再者也比鋁輕,是不二之選。

水,怎麼喝?

身體的百分之七十是水,水分流失,會影響血液的總量,降低心臟輸出,影響運動表現。一但水分流失超過體重的百分之二,表現就會明顯下降。運動前水分補充,可提高血液總量,提升戰力,尤其是添加鹽分更佳 。

運動必須適時補充水分,等口渴再喝已經來不及,不過流汗與溫度關係密切,尤其台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水分流失快,必須注意。水分補充可以以15-20分鐘為一單位,如ㄧ小時需補充1000CC,就每15分鐘喝250CC,比30分鐘喝500CC好。

每個人對水分需求量不一樣,有些人可以忍受較高的脫水,有些人則對脫水耐受力很差,必須要了解自己的狀況。建議在騎車前後秤體重,再參考水的攝取量,就可以知道自己流汗的量。如果前後體重差超過兩公斤,那就得多帶壼水了。

水分的補充可以配合醣類,如果自己每小時需1000cc的水,每小時同時要60克的糖,那就可以用含百分之六糖的飲料。

汗水除了水外,還有鹽分的電解質,所以不能只補充水,必須加入適當鹽分才行。

騎車,怎麼吃?

米飯、麵食,最佳醣類來源,一碗飯相當於30克醣類,消化快易吸收。

糯米,如米糕、肉粽、飯團,消化慢,運動前6到8小時內不建議。

運動飲料,最快的醣類來源,含葡萄糖者為佳,果糖不宜過高。口味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喝的習慣,喜歡喝合口味的最好,吸收也好,不會反胃。糖的含量也不宜過高,太甜的飲料進到胃裡反而會造成脫水,會越喝越渴,至於自己可不可以忍受高糖飲料,只能實際試試。一般建議糖濃度不要高於6% (每百西西低於24大卡),滲透壓也不要太高,不然會造成脫水,越喝越渴。

水果,香蕉是最適合的,熟度越熟,單醣類越多,血糖上升越快,不適大量糖者須注意,宜選用適當的香蕉。

所以運動前後要怎麼吃呢?

運動前兩小時吃正餐,運動前30分到一小時,補充水分、醣類 鹽分。每公斤體重約一克糖。

運動中,每小時每公斤體重一克葡萄糖、水分、電解質。

運動後兩個鐘頭內,每公斤補充一公克葡萄糖、水分、電解質。

這裡痛,那裡痛,為什麼

單車是非常安全的運動,但如果騎乘時間長,一些累積性的傷害也隨之而來。據統計,器材的錯誤佔最大比例。以下就介紹常見的狀況,摔車犁田者的不在此列。

症狀 腰痛

腰痛是很常見的,騎乘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發生。腰痛時會腰打不直,有時會連帶大腿後方疼痛。

常見原因:

1、過長的龍頭,上管太長,坐墊與龍頭落差太大,這都會使你過度前傾,彎腰造成腰受力過大。

2、坐墊過高:這會使踩踏時骨盆左右晃動,影響腰椎第四五節穩定度,造成腰痛。

3、柔軟度不佳:公路車手最好能有較佳的柔軟度,所謂較佳指的是雙腳與同肩同寬,雙手指在腿不彎曲狀況下可以摸到地面。柔軟度不佳,腰會受力更大。

4、踩踏過於用力:檔比過重,越重踩,腰受力越大。

5、坐墊後仰角過大:有些車手,常會將坐墊調成後仰5-10度,使得髖關節角度不至於卡死,不會前滑,不過這樣的設定會使得骨盆後傾,腰椎相對前彎,增加腰椎受力。

6、車架過硬調、過細的胎、過高的胎壓:震動是加速疲勞很重要的原因,現今一些超薄管的鋁車架,管徑很大,對小震動吸收性差,這震動會從後叉傳至坐墊,進而腰椎,增加腰椎受力。

症狀 頸痛

常見原因:

1、過低的騎姿:造成觀看前方路況時,頸部後仰角度過大。

2、手肘打直部撐在手把上,握力過重,緊握煞車,使手肘不能彎曲,無法分散震動。

症狀 手麻,腕隧道症候群

常見原因:

1、手打直部撐在手把上,握力過重,至腕部壓力過大。

2、煞變把手位置不佳,至握姿不順,手腕過於背屈。

症狀 前膝痛

常見原因:

1、踩踏時膝蓋太過朝內:這樣會拉到外側肌束。 

2、足底內翻:這樣會使力量集中於大腳趾,膝蓋也會跟著朝內。

3、坐墊過低:使膝蓋彎曲角度過大,膝蓋角度越大,髕骨受力越大,像蹲下時,可高達體重七倍。 

4、踩踏力量過大:當然膝蓋受力越大。

5、姿態過於前傾:此時會連帶拉到腰及大腿外側,至髕骨外移。

症狀 臀部、會陰壓瘡

常見原因:

1、坐墊過高,過度後傾,導致與坐墊之間壓力較高。

2、坐墊形狀不合:坐墊可以粗分為圓形接觸面(selle italia Flite為代表),平原型接觸面(Selle italia SLR為代表),前者鼻尖較圓窄,與臀部接觸較密合,因此對於會陰部的壓力也較大,有些為了減壓會加墊片或乾脆挖洞。 後者接觸面較集中於坐骨粗隆,對會陰部壓力較小,不過因鼻尖較寬扁,與跨下兩側摩擦較大,易在此有壓瘡,尤其是內收肌較粗壯的更容易。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雙腳併攏站,看看跨下是不是有縫細,有的話可能比較適合平原型接觸面,若無縫細,那圓形接觸面可能較適合你。

坐墊調整

坐墊以水平至5-10度前傾為準:可以緩解腰部壓力。

坐墊高度:一般是以跨下長度乘以0.88,不過這只是大概的長度,會因踏板、踩踏方法而有所不同,可能要自己試試,不妨以上述數值為基準,上下約1公分範圍內調整看看,太高的位置會感覺骨盆左右晃,會陰部壓力較高;太低則大腿會有緊繃感,迴轉較不順。一般調整一次以上下2-3mm為較適當。

好網推薦

馬克褚工作室http://www.markchoo.com.tw/

eyes on bike http://www.klavier.idv.tw/eob/

單車同學會http://classmate.e-saint.net/bike/

二輪人http://www.bikemen.net/main.php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enblog&aid=1960689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09:47 【udn】 這裡更低價!輕量 鐵馬 單車 車墊比價

 回應文章

魔師帆正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單車 .. 好
2008/06/17 13:15

相關 新聞 延伸閱讀

劉金標 賀陳旦 鐵馬風潮領航人

【聯合報╱記者陳俍任 黃兆璽 賴素鈴 鄭朝陽】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MAIN_ID=158&f_SUB_ID=3614&f_ART_ID=131254


要相信老母娘是唯一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