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其實,我們真的需要與孩子談談種族歧視
2020/06/07 08:41:45瀏覽2991|回應2|推薦30


小小豬

什麼叫做噩夢成真?

約莫是四年前的這時候,我開始覺得「天啊,那個瘋子真的會當選。」當時江小豬和我正在拚二胎,我們原本計劃在寶寶出生的時候買一個大一點的房子,但是害怕狂人川普當選,房價就會狂漲,所以趕緊咬牙貸款,趕在選舉前買了現在的房子。

結果,儘管希拉蕊拿下多數票,川普還是當選了,房價也真的狂漲了。噩夢成真。

川普以仇恨、歧視與種族優越理論為主軸的競選訴求令我不安,我對江小豬說:「他再這麼搞,這四年內美國就會暴動。」

結果,今年三月以來,隨著布倫娜·泰勒(Breonna Taylor)、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等黑人市民接連死於白人警察執法過當,加之川普推特煽風點火,黑人抗爭真的演變成美國半世紀來最嚴重的暴動。噩夢成真。

說到種族歧視,我們亞裔常常以為,那是黑人跟白人之間的事,我們沈默害羞,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不會被攻擊。但是當領導人公開鼓吹仇恨,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就在弗洛伊德死於白人警察之手那一天,北加州灣區有一位白人中年婦女,沿街在社區裡多戶亞裔居民門上貼「立刻滾回你的國家,好讓白人來住在這房子裡」標語,遭到逮補。

說到種族歧視,我們台灣人常常以為,那是美國才有的問題,我們台灣沒有種族問題。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從部分店家拒絕接受外國客人,到北車禁坐爭議,我們發現,種族問題在台灣事實上是存在的,只是我們長久以來視而不見。

我與在台灣的外籍朋友談起這個現象,我們覺得,在美國歧視問題受到廣泛關注與公開討論,但是在台灣幾乎沒有人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因此不容易意識到歧視問題的存在。小時候,我在台灣長大,媽媽屢次告誡我,不要跟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玩,因為「那些家庭有很多問題,會對妳產生不好的影響。」在美國,這就叫做單親家庭歧視,可是在台灣,很多家長抱著這種態度,叫做避開高風險族群,不叫歧視。

不久前,還在台灣的婆婆要出租房子,有一個年輕小姐帶著父母來看房,我婆婆對江小豬說:「我不能把房子租給他們,那對父母年紀很大了,萬一他們在我的房子裡生病或是有個什麼,我會很麻煩。」在美國,這就叫做年長者歧視,可是在台灣,很多房東採取這種做法,「吉屋出租限女性」叫做租屋政策,不叫歧視。

因為都不去討論這些問題,久而久之我們就以為歧視不存在。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沈默是偏見滋生的溫床。不論我們的皮膚是什麼顏色,不論我們住在地球上的哪一個角落,種族與歧視問題都值得每一個人去瞭解與關心。

年前我曾經為《同理心才是孩子成功的關鍵》一書寫推薦序,作者蜜雪兒·玻芭(Michele Borba)博士說,跟孩子談種族與歧視問題,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解釋政治與歷史背景,只需要一個合適的話題來破冰。如果親子間不習慣談這些話題,一本討論膚色或階級的好書是很好的開頭。

最近,我正在跟小小豬一起看黑人漫畫家傑瑞·克拉夫特(Jerry Craft)的作品《新來的孩子》(暫譯,New Kid)。這是第一本獲頒美國童書界最高榮譽紐伯瑞獎的圖畫書作品。還有另外一本我很喜歡的書,是哥斯·威廉士(Garth Williams)的《兔子的婚禮》(The Rabbits’ Wedding)。這本童書是舞台劇《阿拉巴馬故事》的原型,台灣有字畝文化出版的中譯本。

作為父母,最美好的一件事,就是不需要走上街頭,就能對抗歧視與不公。因為我們正在養育將統治世界的一代,如果我們都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仁慈、勇敢、充滿同理心的人,那麼這個瘋狂的世界,也許還有希望被拯救。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wtseng&aid=137990001

 回應文章

電老大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10 07:09

"說到種族歧視,我們台灣人常常以為,那是美國才有的問題,我們台灣沒有種族問題。"

台灣對白人有崇拜心理,但對 有色人種歧視非常厲害。目前最大外來族【外勞】

歧視言論 由一國總統 口無遮攔對他的同溫層鐵粉 發出呼籲 保住連任。看了真是 @#%^

Victor 

旅美記者曾小貓(twtseng) 於 2020-06-13 04:43 回覆:
的確是呢!我們習慣崇拜追隨比自己強的,而很少去同情關懷比我們弱的。

但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照顧,才是一個社會文明的體現。台灣的文明還沒有進步到能為沒有話語權的人呼喊,所以才會有人用尼哥、死黑鬼來稱呼黑人,而絲毫不覺得有什麼錯。

我仍然期待台灣社會能慢慢進步,總有一天能與不同群體的人共融,能充分保護婦幼、身障人士、甚至動物。

司空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08 11:34
他們會懂的,他們也自有最適當的應對之道。生活在外國的人,得用更寬廣的胸懷來看這大千世界。。
旅美記者曾小貓(twtseng) 於 2020-06-10 04:42 回覆:

外國嗎⋯⋯移居美國二十年,美國已經是我的家了。

不論如何,我都期許自己用寬廣的心來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