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8/15 15:53:07瀏覽357|回應0|推薦2 | |
表哥的家(之二) 參觀農莊 蔡家自明清以來,即無人出仕,歷代均以耕讀傳家,廣有田産,除保留少部分自耕外,其餘均放租給佃農耕作,以百餘畝設一農莊,並自建莊房,無償給一戶佃農居住。 莊房為三合院式,院旁另建散屋五、六間牛舍及曬穀場等。三合院是保留給東家家人休閒時小住的,其餘屋舍及其他設備全交給佃農家人居住使用。農莊周邊種植樹木花草,附近百餘畝農田,由承租的佃農負責耕作,像這樣的農莊,在蔡家方圓三十裏之內,共有八處。 佃農每季收成後,都先請東家派人來監督分糧,然後送至東家糧倉儲存。佃農和東家宛如一家人,如遇荒年或收成不好,東家往往免予分糧。每年元宵節過後,東家備酒菜禮品,邀請各佃農全家老幼舉行聯歡會,場面溫馨又隆重。 表哥派管家陪我至各農莊參觀時,佃農們似已先接到通知,都很有禮貌地接待我,並不以我年幼而有所輕忽,對於我所提出的問題,均不厭其煩地回答我。而佃農們每季所種植的作物,事前均有規劃,備佃農間平時都有連絡、協調與配合,他們對老東家均十分敬重。 「勤主」武力 我在每一個農莊參觀,都發現在馬廠裏養有馬騾四、五匹,以其養育狀況來看,似非作耕作之用,同時馬廠裏馬鞍亦放置整齊,隨時可用,我頗為好奇,乃詢之陪同管家,據告:每個農莊不但備有馬匹,更有長短武器,如一旦東家有警,或大批土匪來襲,則以號角示警,而各個農莊也立即以號角互相通報,同時全副武裝,快馬趕向東家支援。最高武力可達四十人以上,平時東主家與佃農家互為犄角,所以土匪多不敢妄動。我忽然靈機一來,開言曰:"此亦可謂'勤主'武力也"。管家反問:何謂"勤主"?我告以:古時候如皇室有難,各地諸侯聞訊均率兵勤王,所以我才說此乃"勤主"之師也。 經過三天的參觀,我對蔡家的經營管理,以及寬厚待人均十分贊佩,而表哥對我能用"勤王"二字亦非常驚訝,以我十齡之童,竟能以歷史典故喻今,則甚為不解。接著問我讀書的概況,我告以:每天早晨五點半到私塾念燈書,七時三十分去小學上課,下午七點再到私塾念燈書,九時後就寢,又問我私塾所讀何書?我答以: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好在私塾及小學都在我家,所以尚不覺太累。 第四天早餐後,我起程回家,表哥派家丁二人騎馬護送,對於我和蔡家究竟是什麽樣的表親?仍然沒有答案。 直至六十五年後,即民國八十九年我回鄉探親,找到<王氏宗譜>六卷,方知我們這一支王氏先祖,在元朝末期,曾官至千夫長誥封定遠將軍,鎮守東海,明朝鼎革後,不得已棄官至山東日照汾水鎮贅蔡氏,自此改姓蔡,至其六世孫諱存仁者,於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始複姓王,並以其孫二人承蔡氏之祧,其餘全部複姓王。 我根據宗譜所示,於民國九十年與山東臨沂琅琊王氏聯繫,完成贛榆王氏回宗事宜,至此始知蔡表哥者,實則王氏在複姓後留在汾水之支系,蔡表哥與我亦實即堂兄弟也,民國九十一年我曾前尋找,奈何景物全非,故人已杳。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