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04 17:04:51瀏覽1067|回應2|推薦33 | |
2009年基本上是情勢險峻的一年,許多企業經營不善、業績衰退,仍在苦撐當中,員工面臨裁員、減薪的命運。百業蕭條,景氣不知何時才能復甦。這也使得民眾不敢任意消費,保留現金,以備不時之需。 但相對來說,不景氣對手頭上擁有現金的民眾,卻是大好機會,股票及房地產都已經腰斬一半以上,只要以長期投資的心態投資股票及房地產,一旦景氣復甦,股票及房地產的投資報酬率,一定遠高於「定期存款」的投資報酬率。 世上所有的事情永遠是相對的,景氣好時,沒有人願意當軍公教人員,總覺得創業,做老闆才是「雄心壯志」的作為。但景氣不好之時,大家爭相去考公職人員考試,認為這才是鐵飯碗,不受景氣盛衰的影響。 但無論經濟情況是好或壞,有一個行業卻不受景氣好壞的影響。而且景氣越差,這個行業需求量越大。現在只要瀏覽報紙的求才廣告,大多是無底薪的業務員。因為賣多少產品,抽多少佣金,所以請再多的業務員,老闆也不吃虧,所以只要願意從事業務工作,還是能夠找到工作,但固定薪的工作,就不是這麼好找,原因在於固定薪感覺有保障,大家搶破頭要去應徵,「粥少僧多」工作自然不好尋找。 我從事業務工作多年,也讀了許多行銷與推銷方面的書籍。基本上,我覺得許多人對業務工作不瞭解,所以才會產生排斥,但如果真的賺到錢的業務員,反而無法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因為業務員工作時間彈性,業績掛師,只要業績好,就算是大白天去看電影,喝咖啡,與朋友聊天,也沒有人會管你。但如果不敢出門拜訪客戶,沒有業績,就要喝西北風,但心態上又覺得從事業務,沒有面子,有損尊嚴。覺得業務工作不是人幹的工作。所以自然對業務工作極端排斥。 沒有從事過業務工作,不瞭解老闆從事的就是業務員的工作。台灣首富郭台銘,就是超級業務員,鴻海剛開始創業之時,每年都要親自跑到國外去招攬訂單。如果郭台銘「守株待兔」在公司等客戶的訂單,鴻海公司也不可能壯大到今日的規模。 業務工作是老闆的養成訓練班。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言:「行銷與創新是利潤,其餘都是成本。」行銷就是想設想顧客的需求、解決顧客的問題。顧客購買產品與服務,公司才有利潤可言。而創新就是原有的產品、模式、服務已經無法吸引客戶,所以才要設計出新的產品與服務,讓客戶繼續購買產品與服務。產品與服務賣出去,公司有利潤,才能繼續經營下去。否則公司很快的就經營不下去,面臨倒閉的命運。 老闆的思惟模式就是如何把產品或服務銷售出去,賺取利潤。員工的思惟就是自己對公司能夠產生什麼貢獻。是「降低成本」還是「創造利潤」或只是分擔老闆的工作。而員工的薪資就在於幫公司創造多少利潤,或降低多少成本。容不容易被取代。越容易被取代的工作,薪資待遇也不可能有所提升。「醫師」、「建築師」、「律師」、「會計師」因為有資格考限制,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從事。所以才能領得比一般人還要優渥的薪資待遇。業務員工作沒有門檻限制,完全是業績掛帥,做得好的業務員,持續的做下去。沒有業績的業務員,很快的就陣亡。所以「業績」就是業務工作的資格考。 很多人都認為業務工作只要憑著一股勇氣加努力,就會有業績產生,實則不然。業務工作還是需要不斷的學習,如果能夠精通「行銷與推銷」加強產品的「專業知識」及勇氣及努力,才可能做好業務工作。業務工作如同「醫師」、「會計師」、「律師」、「建築師」的工作,都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成長。差別只在於「醫師」、「會計師」、「律師」、「建築師」有資格考試,而業務員的資格考就是「業績」。 很多人從事業務工作只是「蜻蜓點水」卻自以為自己很瞭解業務工作。認為業務是靠「時機」才能賺錢,時機不好就賺不到錢。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與技能,只要到客戶面前「胡說八道」、「天花亂墜」就能夠得到訂單,賣掉產品。這些人都是不瞭解業務精髓的外行人,卻假充內行。 業務工作必須在還沒有拜訪客戶之前,就必需站在客戶的立場與角度思考「客戶為什麼要買」?「不買的理由為何」?「買了之後對客戶的好處是什麼」?「能不能解決客戶的問題」?「這項產品在客戶的優先購買順序是否列入第一優先考慮?」唯有事先把這些問題思考清楚,才能夠成功的銷售產品與服務,而顧客不買是顧客的損失,而不是自己的損失。 如果認為業務工作只是找不到工作的避風港,讓人覺得有一份工作,但隨時隨地想要辭職不幹,甚至去公務機關當工友,都認為比業務工作還要有保障。這種人還是趁早辭職,離開業務工作。業務員誰都能做,但做得好的業務員與三餐都難以溫飽的業務員,兩者之間最大的差別是用什麼心態看待業務工作,有沒有用心學習,不斷成長。不僅是各行各業需要「專業」,包括業務工作也是如此。唯有專業,才能生存。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